
國慶長假的倒數第二天下午,難得浮生半日閑,本想去書店看看書,讓一顆浮躁的心靜一靜,奈何老公發圣旨道:天天往外跑,想看書在家也一樣看啊。好吧,這個國慶節雖沒有去遠方,但吃喝玩樂一樣也沒少,那就在家看看書吧。
來到我那個簡易的書架,手指在一本一本的書間劃過,有種皇帝翻牌子的感覺,這種熟悉的感覺每天早上站在衣柜前同樣上演。每拿起一本書,就會想起當初買這本書的心情,以及讀這本書的心境,仿佛找回了與這本書初次相遇的怦然心動之感。
喜歡的書讀了好幾遍,每次讀都有不一樣的收獲與體驗,比如三毛的書,村上春樹的書,或許這就是好的書耐看,好的酒耐品吧。每次讀書都把自己代入其中,讓自己身臨其境,跟隨作者去探索這未知的世界。
讀書有一個不知是好還是壞的習慣,那就是對于喜歡的書越到最后,閱讀的速度越是緩慢,有時甚至還總是剩下一部分內容,遲遲沒看完。究其原因是舍不得一口氣讀完,仿佛一讀完這本書就要向它道別,內心深處不忍心結束這心靈之旅。每次留一個結尾,任憑自己天馬行空的去猜想故事的結局,經過自己的多次想象,再讀作者的收尾,讀完了發現結局不過如此,心里突然卻空落落的,完全沒有了之前的美好與懸念,這也就是為啥遲遲不讀完這本書的原因。
這也合乎情理,比如放假,每次放假前,心中充滿了諸多期許,心里盤算著各種計劃。假期來臨,時光飛逝,轉眼就來到了假期的尾聲,心里就盼望著時間能過慢一點,再慢一點。這是一樣的道理。
還有一種情況,讀了一半或者僅僅開了一個頭就束之高閣了。當再次讀時有種小別勝新婚的感覺,之前看不懂的內容忽然覺得字字珠璣,所以說,看不懂的書,沒必要附庸風雅,盡可束之高閣,某一天,你會突然再次遇到這本書,或者想起這本書,從書架上取下來,頓時醍醐灌頂,我想這就是人與書的緣分吧。

也有部分書,未曾打開,包裝完好的躺在書架上,想起曾經買這本書也是信誓旦旦,必看無疑,奈何如今被我打入冷宮了呢,或許每天被世俗纏身的我暫時沒有那時的心境,或許我和這本書的緣分還沒到吧。這讓我想起了我買的那些衣服,有一些確實一次都沒臨幸過,難道這是我的個性使然?
說完書架上的書,再說說我喜歡看的那部分書吧。我發現自己買書讀書有明顯的階段性,最開始讀的大都是各種勵志書,那時血氣方剛,每天為自己打雞血,比如《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然后開始讀心理學之類的書,愿意更多的了解自己。再后來讀歷史,越讀覺得越是有趣,看刀光劍影,讀快意恩仇,明白再輝煌的生命也會塵埃落定。
再后來讀國學,發現這類書不僅文字優美,意境更是深遠,充滿了智慧,最值得讀。比如《詩經》,里面語言簡潔優美,朗朗上口,區區幾個字就能表達很多層意思,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8個字就可以把眼下金秋時節的畫面呈現在你眼前。《道德經》更是集處世之道、哲學思維等為一體,讓你明白萬事萬物的生存之道及法則,讀這類書能很快讓自己浮躁的心靜下來。這類書讀懂不易,但是也不用非得弄明白字字句句的意思,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等下次再讀,有些地方你會找到茅塞頓開的感覺,這也是讀書的樂趣所在。
當然,大部分消遣的時候還是讀讀散文,這類書一樣生動有趣,淺顯易懂,最主要的是還不費腦。
總之,不同時期,不同心情下讀的書不一樣。當然不讀書也沒什么壞處,只是太過沉溺于現實世界,容易讓人茍且偷生,什么都將就,就不講究了。

喜歡這句話:讀書,讓你在歷史、未來、現實、空虛中來回穿梭,然后發現自己生活的更多可能。讀來讀去,自己經歷了人生百態后,發現自己也就變成了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