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被譽為“戰神”,他指揮起戰斗來出神入化,既能縱觀全局也精于局部韜略,逢戰必勝。 解放戰爭時期,幾乎四分之一的重大勝利戰役由粟裕領導,敵人聽見他的名字皆聞風喪膽。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殲滅了敵軍主力部隊,確定我軍取得最終的勝利,粟裕參與指揮其中的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 1955年,中央向開國將領授銜,戰功赫赫的粟裕列10名大將首位。包括毛主席在內的不少人說粟裕可以評為元帥,那他為什么沒有評上元帥呢?評定元帥的標準是什么呢?
新中國歷經烽火狼煙才建立起來,沒有帶兵打仗的將軍們人民就無法享有安定的生活。立國初期,對將軍們進行授銜既起到表彰作用,也彰顯著國家的形象和榮耀。 1952年,軍銜實施委員會成立,聶榮臻負責相關工作的開展。新中國沒有建立過這方面的體制,一切需從頭開始。 經過多次研究,軍銜定為六等,元帥兩等,大元帥一人,元帥十人。將、校、尉三等各分大、上、中、少四級,還有兩等是士、兵。 軍銜等級已確定,威風凜凜的元帥和大將名額有限,如何評選、讓誰擔任成為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 為此聶榮臻和其他參與評銜工作的同志動了很多腦筋,關系國家最高獎章的事不可馬虎。他們根據革命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制成評元帥和各級將領的標準。 粟裕讓賢 根據標準,共和國大元帥銜授予毛主席一人。當他得知眾人讓自己當大元帥時極力推辭,并解釋說,他需要經常到人民中開展工作不方便穿軍裝。 因毛主席絕不肯接受,大元帥銜沒有實際頒發,最高軍銜變為元帥。他們依次是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朱老總資歷老、功勛高,排名元帥首位得到大眾的一致認可。他在辛亥革命時已參加斗爭,很早便擔任紅軍的最高指揮,與毛主席地位相當。 朱德直接率領軍隊取勝的次數雖然不及粟裕、林彪多,但胸有大局,能決戰千里之外。他為人穩重,深諳以德服眾的道理,從不用強權壓人,獲得將領們的擁護。朱德感念國恩,欣然接受了元帥軍銜。
粟裕被定為大將銜,很多人替他抱不平,他本人卻沒有做任何爭執。他單純喜好指揮作戰,不喜歡參與政治,取得勝利是他追求的主要目標。傳說,不計名利的他曾經“二辭司令、一辭元帥”。 經人考證,“二辭司令”確有其事,“一辭元帥”應該是傳聞。兩次辭任司令都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第一次,黨中央令粟裕、張鼎丞分別擔任華中軍區司令、副司令。 張鼎丞年齡較長、資歷較深,以前是粟裕的上級。粟裕接到通知立即提出,請領導調換他們的職位,自任副司令。黨中央以能力為任命標準,沒有批準粟裕的建議。
1948年,粟裕再次讓賢。黨中央從全局出發,決定調陳毅到中原軍區任職,由粟裕繼任華東野戰軍司令。粟裕提出,陳毅資格老,號召力強,大戰在即需聲名顯赫的老將坐鎮,建議仍由他當司令。 這次,毛主席直接同意了粟裕的建議,不過陳毅必須到中原工作,粟裕任代司令,華東區的實際指揮權由他掌握。
按理說,毛主席親口提名的人一定榜上有名。實際上,對粟裕的定銜一直是大將。五條元帥的硬性標準,他有兩條不符合。 其他資料記載,毛主席得知粟裕被評為大將,說道:“他不僅是大將,還是大將里的首位頭名。”可見,粟裕并沒有辭讓過元帥。
開國元帥共設十位,不僅要求戰功卓著,而且對資歷、現任職位等也有規定。粟裕在哪兩方面不符合標準呢? 第一條,革命根據地的創建者。粟裕不符合此條標準。他資歷淺,1927年南昌起義時,僅擔任班長,與陳毅、彭德懷等領導者職位相差甚遠,談不上創建根據地。 第二條,擔任過紅軍軍級領導職務。粟裕那時是紅七軍參謀長,級別仍舊不夠。 第三條,擔任過八路軍師級、新四軍軍級領導。當時,粟裕的等級為師級,符合標準。
當時,粟裕任華東野戰軍司令率軍成功解放濟南。戰役即將結束時,他向毛主席發了一封加急電報,說明接下來的淮海戰役應如何打。 粟裕考慮全面,中央經過開會研究決定按照他的計劃布局,并任他為總指揮。淮海戰役共殲敵55萬人,是粟裕指揮得最成功的戰役之一。 他也符合第五條標準,即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以上職位。
純粹的人往往更加專注,他們心無雜物,全身心投入到熱愛的事業中。粟裕正是這樣的干將,他不爭功,不計權位,夙夜研究戰略戰術成就了一番功業。如果虛度光陰、朝三暮四,再多的天賦都會被浪費。 人本性愿榮譽加身,享有權勢和地位,只要明白把事情做好才可能成功,便不會急功近利。老一輩革命家的高貴品質值得人們學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