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兩讓司令確有其事,一讓元帥則值得商榷。 大授銜之前,中央是決定不給在地方工作的同志授銜的,鄧小平、劉少奇因為這個原因均未授銜。
新四軍是名義上是軍級單位,實際上與八路軍的一個師同級單位,甚至在人員規模上還要稍小,因此新四軍的授銜規模不可能高于八路軍。
因此新四軍能夠授予元帥軍銜的只可能有一人,陳毅還是粟裕只能二選一。
1955年9月,在授銜之前,毛主席認為陳毅已經在外交部工作,可以不參與授銜,這個軍銜就應該授予粟裕。
9月11日周總理致函評銜委員會,主張給陳毅授元帥一銜,周總理認為:“軍銜授予,對陳毅同志現在和將來的工作均無不便之處,平時可以不穿軍服(必要時穿)。蘇聯的布爾加寧同志也有元帥銜,現在他做部長會議主席的工作就不常用元帥的頭銜了。可以說是一個例子。”
實際上在井岡山時期,陳毅就與毛澤東、朱德并稱為解放軍三巨頭,因此陳毅無論是在資歷和功勞上,都功高至偉。
就這一點而言,粟裕顯然要排在陳毅同志之下,這也是粟裕多次讓司令的原因。
拋開資歷問題不談,黨和軍隊對粟裕的評價其實很高。
早在井岡山時期,粟裕的軍事才能初顯,就得到了朱德的認可。因此朱老總對粟裕是器重有加,朱老總曾經當著陳毅的面說道:“我老了,有粟裕。”
這一句話將粟裕抬到了很高的位置。解放戰爭時期,朱老總在一場大會上表揚粟裕:“粟裕同志決心果斷,不輕易改變決心,特別能領會統帥部的戰略方針和意圖,善于捕捉戰機。”
豫東戰役后,劉伯承對粟裕很推崇。劉伯承雖然在伏龍芝軍事學院有過學習,但他坦誠:“打這樣的大仗,我是做不到的,沒有這樣的膽識,沒有這樣的氣魄。”
1949年9月,劉伯承在《人民日報》上發表對粟裕的評價:“智深勇沉,百戰百勝,是我軍最優秀的將領。”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彭德懷回到北京擔任國防部長,粟裕是毛主席欽點的總參謀長,二人這時候開始才有了一些交集。
粟裕性子直,彭老總性子也直,再加上工作上交流沒那么流暢,因此導致了“越權事件”,這一時期彭老總對粟裕的評價是不高的,但事后有諸多人員作證,所謂的“越權”事件并不存。
即便是這樣,在后來彭老總在廬山受到批評時,粟裕也說:“我不愿彭德懷受批判的時候提我自己的問題。”
林彪對粟裕的評價非常高,二人可以說是惺惺相惜。粟裕蘇中戰役七戰七捷,林彪特意讓人找來資料,把自己關在屋子里研究了兩天兩夜,最后對劉亞樓說:“粟裕打仗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決心。”
就在粟裕因為“越權事件”被批評時,林彪都站出來替粟裕說話:“我一直在生病,不明白要干什么,打勝仗的是罪犯,打敗仗的當英雄,這個會議我不參加了。”
同年,因為有幾次“越權行為”再加上他不懂政治,因而得罪了一些人,這一年,召開了批判粟裕的會議。
而王必成,他知道自己的老領導粟裕的為人正直,一番言論慷慨激昂,賀龍會上沉默不言,后來重復強調“王必成可信,可交”,說明賀龍對粟裕是十分認可。
作為粟裕老搭檔兼上司的粟裕,解放戰爭時期一直是粟裕背后的定海神針,壓住了許世友等一眾“老資歷”,才為粟裕解決了指揮不靈的問題。陳毅對粟裕的評價也很高:“華東軍事靠粟裕,我很多情況只是發揮政委的作用。”
毛主席對于粟裕的稱贊,主要集中在解放戰爭時期,他稱贊:“淮海戰役,粟裕立下第一功。難得粟裕!壯哉粟裕!”
粟裕晚年時,去拜訪葉帥,臨走時葉劍英拄拐起身相送,粟裕:“葉帥坐著就行了,哪敢勞駕老帥相送。”
葉帥:“何人不知華東粟裕?你是百戰名將,送送又何妨。”
粟裕淡然一笑:“滄海一粟,不足掛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