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四年級二班上《道德與法治》課,在討論書中情境:“小女孩不吃藥,爸爸的心情會怎么樣?如果是你,該怎么辦?”時,胡佳樂把掛在椅子背的外套穿上了,隨后孫乾鋒、龐鎮濤也跟著披上了外套…… 如果你是老師,你突然發現學生在你講課時突然站起來穿衣服,會有什么反映?是批評孩子在課堂上過于隨意?還是用憐愛贊許的目光保護孩子的這反常舉動?亦或是以平常心對待,聽之任之,習以為常? 說實話,這部分教學內容與“我的家庭”有關。所以我已習慣于聽學生在課堂上喊口號的現象,幾乎沒期待孩子們的實際行動在課堂上立刻顯現。然而,當我見到前面那一幕時,意外之余卻亦是十分驚喜,于是立刻停下來采訪換衣服的幾位學生。 我:“寶貝兒,為什么突然想到把衣服披上?是冷嗎?” 生:“我不冷。” 我:“那是為什么?” 生:“我怕我因為脫衣服感冒了,爸爸媽媽擔心。” 我:“多么懂事的孩子啊!你的爸爸媽媽定會因你能管好自己,安心工作,少為你操心了。” 隨后我問其他穿衣服的孩子的想法,得知他們都希望自己做好該做的事,讓父母少操心。采訪完畢,教室里開始沸騰了,一會兒又沉默了。那一刻,我覺得自己成功了,盡管與考試分數無關。 為了進一步樹立孩子們為父母著想,為家庭盡一份力的責任感。我便讓學生采訪其他同學在家干些什么來結束展開教學。 杜甫吟誦春雨,說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我也想嘗試運用這“無聲”“無痕”的教育方式,在教育這片樂土上滋養孩子們的心靈之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