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是以猝然昏仆、人事不省,伴有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經(jīng)昏仆而僅以歪僻不遂為主證的一種疾病。因其發(fā)病急驟,臨床表現(xiàn)多樣,變化迅速,與自然界中風性善行數(shù)變的特征相似,故名之“中風”。又因其發(fā)病突然,又稱“卒中”。其包括現(xiàn)代醫(yī)學的腦梗死、腦出血、腦血管痙攣等,是高血壓腦動脈硬化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 據(jù)統(tǒng)計,全國每年中風發(fā)病病例達250多萬,死亡達150多萬,而存活者75%不同程度喪失工作能力,表現(xiàn)為半身不遂,語言不利,口眼歪斜,手足腫脹等,稱為中風后遺癥,給家庭、個人及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中醫(yī)認為,中風恢復期及后遺癥期多為患者平素氣血虧虛,與心肝腎三臟陰陽失調(diào),加之憂思惱怒,或飲酒飽食,或房室勞累,或外邪侵襲等誘因,以致氣血運行受阻,肌膚筋脈失于濡養(yǎng),或陰虧于下,肝陽暴張,陽化而風動,血隨氣逆,上蒙清竅,從而出現(xiàn)是證。 中風后遺證患者,常常伴有半身不遂,語言不利,口眼喁斜等后遺癥,必須抓緊時間積極治療,除在辨證論治的原則下,隨癥加減藥物外,常須結合活血、化瘀、通絡之品進行治療、綜合治療,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 中醫(yī)辨證施治,一般分為以下幾型: 一、半身不遂 1.氣虛血瘀型:主要表現(xiàn)為偏枯不用,肢軟乏力,面色萎黃,或見肢體麻木,舌淡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脈細弱。當以益氣養(yǎng)血,化瘀通絡為治,可選用補陽還伍湯加減,藥取黃芪30克,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地龍、菖蒲、三七、水蛭、黨參、伸筋草、桑枝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余藥渣可水煎取汁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鐘(下同)。 2.肝陽上亢型:主要表現(xiàn)為半身不遂,患側僵硬拘攣,頭痛頭暈,面赤耳鳴,大便秘結,小便短黃,失眠多夢,舌紅苔黃,脈弦滑。當以平肝潛陽,熄風通絡為治,可選用天麻鉤藤飲加減,藥取天麻、鉤藤、山梔、牛膝、杜仲、黃芩、益母草、寄生、夜交藤、竹茹各10克,竹葉5克,石決明(先煎)30克。 二、語言不利 1.風痰阻絡型:主要表現(xiàn)為舌強言蹇,肢體麻木或不遂,舌暗或見瘀點瘀斑,脈弦滑或澀。當以祛風除痰,宣竅通絡為治,可選用解語丹加減,藥取天麻、膽南星、天竺黃、遠志、菖蒲、郁金、木香、大貝、前胡、竹茹、水蛭、地龍各10克,全蟲5克。 2.腎精虧虛型:主要表現(xiàn)為舌強言蹇或音喑失語,肢體麻木或不遂,心悸氣短,腰膝酸軟,舌紅苔少,脈細。當以滋陰補腎,利竅開音為治,可選用杞菊地黃湯加減,藥取枸杞子、菊花、生熟地、山藥、棗皮、茯苓、澤瀉、丹皮、首烏、故紙、知母、黃精各10克。 3.肝陽上亢型:主要表現(xiàn)為舌強言蹇,肢體麻木或不遂,頭目眩暈,失眠多夢,小便短黃,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細數(shù)。當以平肝潛陽,化痰開竅為治,可選用鎮(zhèn)肝熄風湯加減,藥取牛膝、當歸、白芍、玄參、天冬、麥冬、菊花、鉤藤、竹茹、膽星各10克,代赭石(先煎)30克,甘草5克。 三、口眼歪斜: 主要表現(xiàn)為口眼歪斜,口角流涎,或見肢體麻木,不遂,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細弱。當以活血化瘀,熄風通絡為治,可選用牽正散加減,藥取僵蠶、地龍、天麻、鉤藤、荊芥、紅花、水蛭、桔梗、桃仁、丹參各10克,石決明(先煎)30克,全蟲5克。 對中風后遺癥,還可配合下列藥浴方: 1.中風后手足腫脹: 取透骨草、穿山甲(代)各30克,急性子、片姜黃、荊三棱、莪術、漢防已、威靈仙、紅花各15克,水煎取汁500毫升,熏洗患手、患足、每次30分鐘,每日2次,7日為1療程,間隔2~3日行下1療程,連續(xù)2~3個療程??苫钛ńj,消腫止痛。 2.中風后手足痙攣: 取中藥伸筋草、透骨草、紅花各30克,共放入搪瓷臉盆中,加清水2000毫升,煮沸10分鐘后取出,放入浴盆中,藥液溫度以50℃~60℃為宜,浸洗患肢,先浸洗手部,再浸洗足部,浸洗時手指、足趾在湯液中進入自主伸屈活動,每次15~20分鐘,藥液溫度下降后可再加熱,每日3次,連續(xù)2月。手足麻木者可加霜桑葉250克煎湯熏洗全身或頻洗患肢。可活血通絡,理筋透骨。 3.中風后手足不遂: 蓖麻仁10克,桃枝、柳枝、桑枝、槐枝、椿枝、茄根各30克,水煎取汁,熏洗患處,每日2次,每次10~30分鐘,連續(xù)1~2月??苫钛ńj。 4.中風后半身不遂,肢體疼痛: 黨參、黃芪、當歸、丹參、川芎、牛膝、伸筋草、透骨草、馬前子各30克,威靈仙40克。將諸藥擇凈,同放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溫時熏洗患處及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鐘,連續(xù)1~2月??梢鏆饣钛?,通絡止痛。 5.中風后腹脹: 將萊菔子適量文火炒黃,取30克水煎服,每日1劑;另取10克研為細末,以米酒調(diào)勻制餅,臍部常規(guī)消毒后,將藥餅外貼于臍部,包扎固定,并時時以熱水袋熱熨,每12小時換藥1次。一般用藥1~2天后腹脹即可減輕,腸鳴音增強,失氣,隨之腹脹消失。可調(diào)理脾胃,化積行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