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來推薦書,一本很冷門的,偏學術的書,解決了一個困擾我很久的問題。 一本給孤獨寫的傳記,寫給每一個人,卻不忍心一個人時去看的書。 這本書就是豆瓣評分7.6 分的《孤獨傳》副標題是,一種現代情感的歷史,講透了關于孤獨的一切。 另外一個冷知識要告訴你,孤獨這個詞,這種感覺,是 18 世紀以后才出現的, 也就是說,孤獨的感覺只有近代人才有,是不是很奇怪,憑什么? 而且越是孤獨的人,感覺都挺忙的,身邊的朋友也很多,但正是應了那句話,“真正的孤獨,就是身邊人來人往,而你卻感覺不屬于哪里。” 我相信每個人都感受過孤獨,比如,小時候你做了一件自認為正確的事,卻沒有被父母理解,這種不被認同,會讓你感到孤獨。 再比如,你去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感覺自己不屬于這里,也會讓你感到孤獨。身邊的朋友聊的火熱,而你缺插不上話,甚至都提不起興趣,那你也會感到孤獨。 更恐怖的是,家里人感覺你過的很好,如果還抱怨,就屬于矯情了,這個時候就更孤獨了。 孤獨都快變成現代的一種城市病了,我們人前越是熱鬧,回到家里就越發難以獨處。 當我們依然這個很正常的時候,根本沒有意識到,孤獨給人帶來的后果到底多嚴重。 比如,2018 年,英國專門設立了“孤獨部長”,專門應對孤獨帶來的問題。日本也在 2021 年設立了“孤獨大臣”,這個本來很小的事,居然開始影響一個國家,我們確實需要重新來認識這個問題了。 想解決一個問題,第一步肯定是先從了解開始,下面我們開始,好好拆解一下“孤獨”。 1、孤獨的本質是什么? 先來回答開頭的冷知識,為什么說孤獨是現代人獨有的感覺? 這個其實也很簡單,因為在 1800 年以前,孤獨僅僅代表,孤身一人,身邊沒其他人,你頂多算是獨處,但不會有孤獨的感覺。 為什么身邊沒有其他人,還沒有孤獨的感覺,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因為還有上帝存在,就算沒有人,還有上帝陪伴,所以人不會有孤獨的感覺。 孤獨之所以難受,不是因為沒有朋友,而是因為“沒有被滿足”,特別是個人的情感需要被忽略了。 為什么現代人又會覺得自己孤獨呢? 主要有這么三個原因: 第一,大家都出來打工,跟原來的家庭關系疏遠了。 第二,現在都崇尚自由,人也更加獨立了,也就導致人跟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冷漠了。 第三,因為商業化,以前對家庭的依賴,開始降低了,現在大部分事,花錢就能解決,誰還想被束縛呢? 基于這 3 個原因,讓每個人都自由了,同時也讓每個人更孤立了。 沒有了諸多關系關聯,孤獨自然也就變成了,越來越流行的情感狀態。 到這一步其實還好,人頂多就是更獨立了,但是,為什么還有孤獨帶來的負面感覺呢?比如,你會情緒低落,你會感覺沒意思。 孤獨之所以帶來負面情緒,主要來自被孤立的“脫節感”和感覺人生無趣的“無意義感”,覺得自己跟世界格格不入,感覺自己的生活變得沒有意義。 你想要跟他人建立聯系,卻很難建立起真新交流的關系,也就是說,雖然孤獨是個人感受,卻和群體有關。 造成孤獨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因為失戀、感覺沒有歸宿、陷入消費陷阱、逃不出社交媒體等。 但是還有兩個,你絕對想不到,而且對個人的影響深遠。 2、兩種最典型的孤獨現象 前面我們說到,孤獨是近代人才有的感覺。 因為商品經濟,極大滿足了人的欲望,但被商品帶來的滿足感總會停止,當有一天你感覺追逐購物,不能帶來滿足感的時候,孤獨感會成倍的出現,記住孤獨的本質就是“沒有滿足,無法滿足”的狀態。 第一種,愛情導致的孤獨 商品無法滿足人,人就更加渴望其他精神補充,這個時候自由戀愛,對理想的愛人,成為了新的替代品。 為什么愛會讓人覺得完整,其實有文化傳統影響,我們每個人都聽過男女本是一體的,因為受罰才被一分為二,因為被切成兩半,所以人都想要找到屬于自己的另一半,這樣才會覺得自己完整了,這就是“愛”的起源。 不要覺得我在講故事,愛,本是就是情緒和故事烘托出來的。 但是想找到理想愛人,太難了,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古代歷史結婚從來不是個人的事,而是整個家庭的事,包辦婚姻才是主流。 如果把人生的意義放在找靈魂伴侶上,這個本身浪漫的事,反而會給人帶來深深的焦慮和孤獨感。 還有什么比“求而不得”更痛苦的事嗎? 我們在塵世商品物欲中得不到滿足,在精神世界,又找不到完美的愛情,這更加刺激了人的孤獨感,和被孤立了,被遺忘了,人生自然也就沒有意義了。 第二種,社交媒體導致的孤獨。 這個大家應該最熟悉了,雖然我們一直被即時滿足,但是放下手機那一刻,你依然會瞬間破防。 就像現在的雙十一,購物過程才是最快樂的,當你付完尾款以后,心滿意足的放下手機,得到是卻不是滿足,而是無盡的空虛感。 現在除了即時滿足,之外做任何人,人都會覺得無聊,不愿意等待。 我們雖然有微博、微信、抖音,這些社交每天,雖然讓聯系更便捷,本應讓我們更緊密的關系,變得更加孤獨了。 原因就是出在即時滿足上,只有我們在處于聊天狀態,才不會想起孤獨,只要一會沒有消息,就好像要跟社會脫節了一樣,生怕自己錯過了什么,這種感覺,就是讓你產生焦慮和抑郁的根源。 現在有關現象挺普遍的,叫作“錯失恐懼癥”。意思就是生怕錯過了有趣的、令人激動的事情。 這種又想分享自己偽裝的生活,又羨慕別人發布有趣的動態,兩種情況都會造成焦慮。 有時候不知道反而是好事,一旦知道了,就不自覺的會產生對比,之后就是羨慕帶來的自行慚愧,要么是諷刺帶來的心理失衡。 這種攀比也經常會導致,對自己的生活更加不滿,從而感到自卑和孤獨。 有一種說法是,每個在網上的都是孤獨的,這個有一定的道理,我們發個朋友圈,都希望有人來點贊,如果沒有,甚至遇到杠精,又會感覺別孤立。 有些人,網上聊的很嗨,但是面對面交流的能力,卻大幅下降。 而且越是缺乏面對面社交的能力,他們就會越是沉湎于網絡社交,從而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所做的一次大規模的調查,頻繁使用社交媒體的年輕人,其實比老人更容易感到孤獨。 說實話,看到這個結果,我也很吃驚,接下來聊聊,我們該怎么辦? 3、如何應對孤獨? 說到如何應對,首先肯定是要正視它,無論什么問題都一樣,只有直面真實問題,才有可能找到解決方法。 承認這些問題的存在,既不被嚇到,也不要逃避。 在中文里,“孤獨”最初是兩個詞,“孤”是指“幼而無父”,“獨”是指老而無子。后來這兩個字才放到一起表示獨自一人。 我們中國人,其實有一個文化好處,就是我們對孤獨的理解,不只有孤立,孤單的含義,還有一種高手的孤傲,甚至有人向往這種感覺。 比如,古代的獨孤求敗,并沒有那種苦悶的孤獨,也不是消極的孤獨,而是昂揚的斗志和傲骨。 比如“生命因孤獨而圓滿”“孤獨是生命的禮物”“孤獨是人生的修行”“孤獨是一種力量”“越孤獨越自由”等等,好像孤獨本身就是一種能夠讓人生更加圓滿的東西。 看起來有種,把孤獨浪漫化的傾向。 在看現代,其實孤獨相關的話題,并不都是指向城市青年,更多的是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類似群體的孤獨問題。 在《孤獨傳》這本書,里面給出了一些方案,而是都具有普遍性,對每個人都有幫助,也希望幫到孤獨的你。 解決的思路也很簡單直接,就是要,“有意識的保持跟真人互動的頻率。” 除此之外,還有健身,尋找無理由的愛好,多去綠色空間走走,保持充足睡眠,說白了,就是想辦法讓自己的生活豐盈起來。 除了這些長期需要注意的問題之外,想要有效的應對孤獨問題,還需要明白孤獨者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我們上面有個簡單直接的定義”沒有滿足”,這個是孤獨者最強烈的感受。 與人交流,被人關注,自我關懷,才是緩解孤獨的最好方式。 之前,我看過一個視頻,一個博主去了一次養老院,回來崩潰大哭了幾天,因為他在哪里感受到的就是孤獨。 他每次去,都會被老人圍著不停的跟他聊天,雖然聊的內容都很無聊,但是他們還是想不停的說,因為他們平時沒有人說。 哀莫大于心死,沒有什么比,被人忽略更殘酷的了。 所以,如果你孤獨了,建議你先走出第一步,不一定馬上要交朋友,可以拿起手機,跟你的父母打個視頻電話,不用你說什么,他們自然會滔滔不絕說不停,你只需要聽就行了。 在這些看似沒有意義的聊天內容中,你慢慢就能體會到,什么叫一家人的感覺。 在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人的角色也在慢慢轉變,過去你害怕父母,慢慢隨著他們的老去,開始害怕你,在你面前小心謹慎,生怕惹你不開心。 甚至會在某些時候,在討好你,甚至還會哀求你,這個時候,他們都是孤獨者。 他們真的很怕,你不理他們了,這個世界,最大的懲罰就是被忽略,被遺忘。 最后,我想用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的一句話:“孤獨并不意味著缺少共同體,而是沒有滿足共同體的理想。”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需要在共同體中塑造和認識自我。 在孤獨中也伴隨著渴望,否則就談不上“沒有滿足”。 最后,沒別的,感覺內容不錯,點個關注,支持一下,你的每個點贊,都是我持續輸出的動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