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沈陽的女兒,那個被全網嘲笑長得丑的女孩嗎? 2014年,小沈陽首次帶著8歲的女兒沈佳潤登上綜藝《人生第一次》。綜藝的本意是見證孩子的成長,共同探討親子話題,可網友的注意力,全在沈佳潤的顏值上。 一時之間,謾罵嘲諷之聲鋪天蓋地般地朝沈佳潤涌來。有人說她丑得像射雕英雄傳里的老巫婆;有人說她面如老鼠,會克家人。 想象一下,一個已經對“美”、“丑”有了初步認知的八歲女孩,看到網友對自己的評價,會是什么樣的感受? 剛開始,她不服氣。節目中最動人的一幕,是沈佳潤朝著大山呼喊:“我長得像爸爸,我很驕傲。” 可后來,她還是被擊潰了。原本自信大方的沈佳潤,逐漸變得自閉,甚至一度抗拒去學校,連鏡子都不敢照。 讓一個孩子從自信到自卑,只需要短短幾天。 讓一個孩子從自卑到自信,卻需要整整7年。 前不久,已經15歲的沈佳潤再次出現在互聯網上。視頻中的她笑容自信,動作舒展,全然沒有小時候拘謹的樣子。 她展示了自己的畫作,看得出很有自己的想法; 她還參加了英文“緊急新聞提詞器”挑戰,口語十分流暢,完全沒有卡頓。 不僅如此,她還選擇正面回擊流言蜚語,將網友對她的惡意評論置頂,并配文表示:“美不美都是父母給的,我不會以此驕傲,更不會以此感到羞恥!我就是我,獨一無二的我!” 自信的沈佳潤,更美了。 這里的“美”無關所謂的大眼睛、雙眼皮、白皮膚,而是她身上由內而外透露出的坦然氣質,和熱愛生活的積極心態。 這一切,都離不開父母的保護、肯定與支持。 女兒被傷害后,小沈陽便再也沒有同意其他節目的邀約,將女兒保護的很好。同時,他又在安全限度內,給予女兒最大的自由。 去年,14歲的沈佳潤想拍攝街頭舞蹈視頻,小沈陽便全程默默陪同,只為讓女兒開心。 視頻中的沈佳潤搞怪可愛,一點都沒有怯場。 從小沈陽的教育方式里,我發現了讓孩子自信的三個秘訣。
前不久,在知乎上看到一個輕微腦癱孩子的故事。 小男孩馬上三年級了,和醫生交流的時候,他格外懂事。因為害怕醫生聽不清自己的話,他不僅會特地放大聲音,還會手舞足蹈地比劃。 知道小男孩叫徐成宇后,醫生便鼓勵他:“爸爸一定想讓你成為全宇宙最棒的人。” 原以為小男孩會羞澀或臭屁地笑出聲,沒想到他沉默了許久,原先比劃的雙手也無力地垂了下來,然后說:“不會地,我不會優秀的,爸爸說我一生肯定是失敗的。” 說完小男孩定定的望著天花板,兩顆黑葡萄快速的蓄滿淚水,然后又帶著哭腔一字一頓的重復那句話:“不會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說我以后不會優秀,肯定會失敗的。” 才9歲的孩子,本該朝氣蓬勃,卻已經將自我否定深深的扎根在腦子里。 醫生看到這一幕都忍不住落淚,輕輕握著小男孩的手,說,爸爸媽媽只是怕你驕傲要你謙虛所以才那么說的。你要記住,你以后一定會成功,不會失敗,阿姨說的話才是真的。 評論區很多網友都在為醫生的做法點贊,但是醫生這一番話,孩子就能自信起來嗎? 正如一位網友所說:可能不會這樣,說不定會認為我不配擁有這樣的夸贊。 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說: 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父母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 如果父母認定你是個壞孩子,那你就一定是。父母常說“你真蠢”,你就是真蠢。 想要毀掉一個孩子的自信,父母拼命否定打擊就夠了。 相反,想要成就一個孩子的自信,父母一定要懂得認可和鼓勵。 前段時間,一個女孩在課堂上自我介紹的視頻火了。 她說,“我叫蔡暢,我一直有個外號,叫蔡胖,可以看出來我的體型……”
接著,她又說,“我家是干收廢品的,父母很累。我有個特別實在特別土的夢想,就是給我媽買個大別墅……” ![]() 這段視頻收獲了近50萬點贊,大家都被蔡暢的自信、大方和懂得感恩所折服。 我總在想是什么樣的父母養出這么自信的孩子,直到看到另外一個胖女孩的故事。 胖女孩的網名叫“楊小乙”,她說她從小就長得胖,有很多外號,但是她從來沒有自卑過,反而一直很自信。大學時140斤,和班花走到一起都自信滿滿,看到的人還以為她才是紅花,班花是綠葉。 因為她有一個從言行上一直很認可和鼓勵她的爸爸。 每次她被同學嘲笑后,問爸爸自己胖不胖,爸爸都會說“不胖不胖,多好看。”然后又加一句:“說你胖的人都是在嫉妒你,因為你又聰明又漂亮。” 有一年春節前買新衣服,她想要買一件黑外套,媽媽認為不好看,不同意,爸爸卻說: “她那么白,穿什么都好看,穿黑色就更顯白了。” ![]() 上大學時,她爸爸給她的生活費特別足,還交代說:“不要輕易收男生禮物。你這么好,不能隨便讓男的追到你。” 高中的時候,她父母經常去看她,后來她才知道,她爸爸認為自己女兒很漂亮,怕被男同學惦記。楊小乙說聽到這句話“快笑死了”,因為那時候她都胖到買不到衣服穿。 然而正是這種打心底里的接納,言行一致的認可和鼓勵,才讓楊小乙這么自信,不僅外貌上沒有自卑,在能力上她也一直認為自己是優秀的,最后考上了工商管理學碩士,就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曾有項研究調查數據顯示:
如果想要毀掉一個孩子,就盡管否定打擊TA,如果想要孩子未來有無限可能,就要學會真心的認可和鼓勵孩子。
教書六年,我發現班上總會有這一類孩子:報名班會表演節目的時候,他們說要回去問問媽媽;選擇學校社團的時候,他們說要回去問問爸爸…… 這類孩子,一點都不自信,唯唯諾諾,不敢做主,遇到問題,第一反應就是求助家長。直到看到他們父母的教育方式,我才明白為什么。 父母接孩子放學的時候,第一件事是把孩子的書包接過來,自己背上;孩子們交上來的手工作業或者是課后閱讀感悟,總能看到父母代做的影子。 我理解家長的初衷,想幫助孩子更好地完成任務,讓孩子在成功中找到自信。 但家長的誤區在于,孩子不是因為成功才有自信,而是因為有自信才能獲得成功。 一昧地包辦孩子的生活,無異于給孩子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你一個人肯定做不好,除非爸爸媽媽幫你。” 前不久,看過一部引人深思的綜藝《敞開心扉的少年》。 綜藝里,八歲的何一可,每天被媽媽照顧得“妥妥貼貼”,除了寫作業,幾乎什么事都不用做。小到刷牙,大到整理書包,全部由媽媽代勞。 按理說,他比其他的孩子多出了這么多的時間和精力,應該會學有余力吧? 令人驚訝的是,何一可非常自卑,每天掛在嘴上的話是:“我覺得我不行。” ![]() 誠然,我們能為孩子做很多事情,但唯一一件我們無法代勞、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探索自身能力的邊界。 也許今天,孩子自己整理書包時漏帶了語文課本。 但明天,孩子就明白自己應該對照著課表來收拾書包。 到了后天,孩子就會發現,連整理書包我都能做到,那么獨立整理錯題又有什么難度呢? 當孩子在“盡自己努力完成一件事”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那么將來,哪怕孩子遇到挫折,也會按照從前成功的經驗,想方設法解決難題。 正如《自驅型成長》一書中所說: ![]()
曾看過一個實驗:心理學家將參與實驗的孩子們分為兩組,A組的孩子的父母情緒積極穩定,B組的孩子的父母情緒焦慮、陰晴不定。 接著,實驗人員給孩子看了四張不同的表情的臉,并要求孩子判斷,從哪張臉開始,孩子感受到了其中的憤怒。 ![]() 結果顯示,A組的孩子看到第三張才察覺到憤怒的情緒,B組的孩子在第二張時就感受到了憤怒的情緒。 這便意味著,B組的孩子比A組孩子更容易受消極情緒的影響,看待人或事物也會更加悲觀。他們一生都將無法自信,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變成討好型人格。 心理學家洪蘭說過: ![]() 父母保持快樂的秘訣就是:信任。 只有當父母放平心態,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一個深知自己被愛著的孩子,才能無所顧忌地勇往直前。 長此以往,孩子的認知便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失敗—獲得信任—努力—成功—獲得信任。 紀錄片《小小少年》中,有一位熱愛昆蟲的10歲男孩,叫殷然。 說實話,剛看紀錄片的時候,我著實為他捏了把汗。對大部分孩子來說,昆蟲是一種“惡心”的生物,熱愛昆蟲的殷然,也許會被當作怪咖排擠。 可出乎意料的是,當被問起身邊同學的態度時,殷然淡淡地說了句:“他們不懂就不懂唄,沒有什么好費口舌的,做好自己的事情。” ![]() 看到父母對他的教育方式,我才明白他內心強大自信的來源。 害怕蟲子的媽媽,會克服自己的恐懼,參與到孩子的世界里:“與其旁觀,你不如一起玩。” 爸爸一到假期,就會帶著殷然去大山里觀察蟲子。 如今,殷然已然成為了學校里的“小小昆蟲學家”,有了父母的信任和支持,相信他未來一定能成為大有所為的生物學家。 為什么父母焦慮的情緒,是一個家庭致命的毒藥? 因為焦慮會讓父母不自覺地鉆進牛角尖里,焦慮孩子的成績,便只盯著孩子的成績,看不到孩子其他的天賦與優點。 父母的焦慮越深,孩子的天賦越容易消失,孩子的未來就越平庸。 父母的信任,才是孩子最大的底氣。 ![]() 自信,是給孩子最好的、性價比最高、回報率最大的投資。 養出一個自信的孩子,不需要父母花大價錢買學區房、報興趣班,只需要父母從日常小事出發,注意自己的言行。 多肯定,少打擊,才能讓孩子對自己充滿信心。 多放手,少包辦,才能讓孩子對未來充滿希望。 多信任,少焦慮,才能讓孩子對挑戰充滿底氣。 自信的孩子,哪怕被生活逼到泥土里,也能從泥土中開出花來。 共勉。 ![]() 青欖家長地帶(ID:educool):100萬中小學生家長聚集地,傳播科學的教育理念、實用的教育方法,讓育兒變得更輕松;研發并提供各學科趣味小課,讓孩子愛上學習。
![]() ![]() ▼▼▼
![]() 內容豐富,涵蓋古今中外 品讀經典美文,提高寫作技巧 讓孩子增長知識、開拓視野 培養趣味、豐富智慧 輕松愛上閱讀和寫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