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體詩默認采用平水韻,詞默認采用詞林正韻,曲默認采用中原音韻,當然現在詩詞曲的創作者如果嫌麻煩,都可以使用中華新韻或中華通韻,只需標明即可。 元曲不是不能用入聲字,而是中原音韻沒有入聲。所有入聲字都派入到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這四聲中去了(入派四聲)。所以元曲中入聲字的平仄判斷,不能機械地按平水韻來認定入聲字為仄聲,而是要根據《中原音韻》韻表來確定其平仄。 曲韻和詞韻不同,也和詩韻有別。詞韻大致依照詩韻,而曲韻則另有韻部。我們通常所說的散曲用韻,也就是曲韻。 元代文人周德清根據當時的北曲編制了一部《中原音韻》,其內容基本上反映了當時北方的實際語音系統。 《中原音韻》把“平水韻”的一百零六個韻部作了適當調整,歸并為十九個韻部,它們是:1、東冬 2、江陽 3、支思 4、齊微 5、魚模 6、皆來 7、真文 8、寒山 9、桓歡 10、先天 11、蕭豪 12、歌戈 13、家麻 14、車遮 15、庚青 16、尤侯 17、侵尋 18、監咸 19、廉纖 曲的用韻和詞的用韻有所不同。曲用韻較密,幾乎是句句用韻,其最主要的特點是平韻、仄韻可以互押。因為北曲沒有入聲,原來的入聲字已分別派入平、上、去三聲。因此,曲韻的平、仄互押實際上是平、上、去三聲通押。如: 天凈沙(秋思)(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這里,鴉、家、馬、下、涯押韻(屬中原音韻十三部“家麻韻部”)。其中“鴉、家、涯”是平聲字,“馬”是上聲字,“下”是去聲字。 這種平、仄通押的情況,在詞中是頗為罕見的(個別情況除外),在近體律詩中是不允許的;而在曲中卻是普遍的現象。不過,這種平韻仄韻通押并不是可以隨意安排的,而必須按照曲律的規定:哪句該用平韻,哪句該用仄韻,甚至哪句該用上聲韻,哪句該用去聲韻,都得受曲律的約束,不能錯亂。 總的來說,曲的用韻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曲韻以平、仄通押為常規,平仄不通押的反而頗為罕見。 第二,不論小令還是套數,都是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即使是篇幅較長的雜劇,一折也只能押一個韻部的字。 第三,近體詩和詞都避忌重韻,而曲則不避重韻。 第四,曲韻允許“贅韻”。所謂“贅韻”,指的是本來不必用韻的地方也用了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