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儒家學派的重要典籍,是由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與其學生萬章、公孫丑一起完成的。《孟子》共七篇:《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中梁惠王篇、滕文公篇、萬章篇、盡心篇等都記載有豐富的社會經濟史資料。《孟子》一書,共計三萬余字,在這有限的篇幅中,卻表現出了孟子儒家思想的精華。 《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與“法先王”的主張,確立了“天人相通”的理論,發展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弘揚了“貴義賤利”的價值觀,是中國文化思想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對中國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后的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孟子》一書語言精辟,文字流暢,如珠走玉盤,氣勢恢宏,雄辯機巧,極富文采,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堪稱佳作。 《孟子》一書集中反映了哪些核心思想? 《孟子》一書所集中反映的核心思想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1)性善論。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人類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個中心環節。 “側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側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東四,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性論”是一套唯心主義的說法。不過,孟子以性善論作為人們修養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論根據,還是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的。 (2)道德論。“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家與家的戰爭。 “仁”是一個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疇。“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對于孔子仁的思想的發展,特別表現在孟子以性善論為基礎,提出由此而生“仁、義、禮、智”四德,其中心點是“仁”。還進一步論述“仁、義、禮、智”四者的關系。在關于“仁”的倫理思想的基礎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學說。 (3)政治及經濟觀。孟子以“仁”作為施政的出發點,要求統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并在經濟方面提出了具體的仁政措施。孟子以“仁政”為根本的出發點,提出了一套以“井田”為模式的理想經濟方案,提倡“省刑罰、薄稅斂”“不違農時”等主張。要求封建國家在征收賦稅的同時,必須注意生產,發展生產,使人民富裕起來,這樣財政收入才有充足的來源。這種思想是應該肯定的。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孟子還提出重農而不抑商的理論,改進了傳統的“重農抑商”的思想,這種經濟觀念在當時是進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對后世確立限制土地兼并、緩和階級矛盾的治國理論有著重要的影響及指導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