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anshu 2008-02-03 10:30 立身不以仁為根本,行事不由義之正路,背離居仁由義而不自知,是為自暴自棄,是人生之悲哀。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欲為人中豪杰,堪稱大丈夫,亦必堅持居仁由義,于富貴、貧賤,得失、進退之間,以至生死抉擇之間,毫不動搖。 總之為人之道,全在“居仁由義”;人品之高下,只在于“居仁由義”做得如何。 二. 一般常以性善論和仁政學說兩點為孟子思想的主要之點,尤以性善論為其核心。其實性善論和仁政學說之核心,都在居仁由義。性善論是論證其居仁由義的理論基礎,仁政學說則是其居仁由義人生追求的推衍。脫離居仁由義,性善論就沒有了內容,仁政學說就失去了基礎。 孟子性善論的基礎在于對四心、四端的論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孟子·公孫丑上》)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孟子·告子上》) 人性善的根據,就在于“仁義禮智根于心”,“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而于仁義禮智之中,又是以仁義為其核心。孟子又說: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奍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上》) 修身的內容,即為居仁由義。 關于仁政,孟子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孟子·梁惠王上》)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孟子·公孫丑上》) 仁政就是推恩,舉斯心加諸彼,以不忍人之心推至于治國,行不忍人之政。也可以說,舉居仁由義加諸治國,即是仁政。正因此,孟子見諸侯國君,都曉之以仁義。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 為人之道,居仁由義為核心。向上求其根據,則有性善之論;向內求其實現,則有誠身之;向外用于治國,則有仁政之說。如此構成孟子思想的體系,舍棄居仁由義之為人之道,則失其靈魂。 從孔孟思想傳承看。孔子思想,中心是“仁”,是為人之道。仁是一精神,亦是一大目標。如何落實、貫徹,孔子沒有詳說。孟子仁義并提,以仁為安宅,義為正路,提出居仁由義,指出了達到仁的目標之途徑。孟子說: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公孫丑問)曰:“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孟子·公孫丑上》) 浩然之氣,是存心養性,將天賦之善性擴而充之,達于極致的最高表現。孟子以 仁為“人之天爵”,又說盡心可以知性,知性可以知天。只此天賦之仁,充分發揮,乃可與天地正氣相通,“至大至剛”“塞于天地之間”。而此浩然之氣,乃由集義所生;集義而達于仁。此是對孔子思想的直接繼承和發展。 孔子仁以為己任,視仁的價值高于生命。說: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成仁既是成全弘揚仁道之事業,亦為堅守仁以為己任之志,完成一己之人格追求。 孟子亦說: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孟子》) 直接繼承和發揮了孔子思想。 由仁以為己任到居仁由義,由匹夫不可奪志到大丈夫精神,由殺身成仁到舍生取義,一脈相承,清晰顯現出孔孟思想的傳承。如果以性善論為孟子思想核心,就難以把握孔孟思想傳承的脈絡。 三, 孔孟關于仁義,關于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不可奪志的精神,為歷代士人所繼承,成為無數志士仁人的最高理想和畢生的追求。世代相傳的名言,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無不體現了這一精神。而名言背后,是其作者。每一句名言反映著一個人的人生;反映著他的生命追求,他的精神和事跡。正是這些構成了我們民族的歷史和民族精神。 “一部四千年中國史,正是一部浩氣長存,正氣磅礴的中國史,不斷有正氣人物、正氣故事。故使中國屢仆屢起,屹然常在。”(錢賓四:《雙溪獨語·篇五》《錢賓四先生全集》第47卷) 文天祥是一個典型的代表。文天祥抗元失敗被俘,在元人勸降和土牢監禁面前,他堅貞不屈。在牢中作《正氣歌》以明心跡。說“彼氣有七,吾氣有一”,憑浩然之氣,可以戰勝一切。在他就義之后,人們發現他的衣帶上寫著: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清楚表明孔孟關于成仁取義的思想,是他畢生的追求,也是他的精神支柱。也可見他對孔孟思想之體悟。寥寥數語,直指孔孟思想之核心,深得孔孟思想真諦。文天祥和歷代志士仁人,用他們的生命闡釋、演繹了孔孟的核心思想,凝注成我們的民族精神。只有從這里,從我們民族的全部歷史中,才能夠真正理解孔孟思想的真諦和其全部意義。局限于哲學的眼光,則無從發現其豐富生動的內涵。 當今之世,物欲橫流,道德敗壞。或醉生夢死,精神空虛,或唯利是圖,無所不為;或恃勢稱霸,以強凌弱;貪污腐敗盛行,欺詐造假猖獗。面對如此亂象,人們憂慮,我們的精神家園何在?我們的眼光還是要回到中華文化,回到居仁由義的為人之道上來。“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2008年1月2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