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不后悔李陵不后悔 涉縣第一中學09預科4班 付琳琳 先說說這兩位的故事: 蘇武是因為父親的職位而世蔭為官的,他又是一個正直認真的人。所以認為自己是無功之人而蒙受圣恩,十分忠誠,出使匈奴,被困一十九載,也不肯為器重他為匈奴單于效力,最終被解救回漢,只是沒有多少后話。 李陵是漢將,卻投身于匈奴。最初,他掙扎于自己的內心的水深火熱之中。但最終由于種種因素(如聽到司馬遷為自己辯護而受刑等)徹底降敵。 這兩個人的生平由后人看來,一個大義凜然,一個懦弱不堪。其實,我覺得蘇武不后悔,李陵亦無悔。 武歸漢,是出于一個忠。他之所慮,是自我信義的實現。無論漢是否值得我效勞,我都得歸漢。這是我一個使臣之使命:放我走,便是使命完成;不放我走,殺生成仁,我蘇武一樣是使臣之典范,大漢之忠臣。 而李陵選擇不歸漢,則他之所慮,是自我的價值的實現。作為一個武將,投身于敵軍是一件很可恥的事情,甚于死。甚至會留下千古罵名,這也是為甚麼李陵內心斗爭很久,他何嘗不像效忠于自己的國家,哪怕馬革裹尸還。然而,當聽到司馬遷受刑,他心中作何感想?他即使有心“身在曹營心在漢”也沒這個“膽”歸漢。若天子肯發兵救他,他怎會不還,難道是貪享游蕩的北方生活?當李陵下定決心的那夜,他就不會后悔。匈奴,在漢天子眼中是野蠻之人,可他們淳樸、守信、重義、誠信;如今的漢朝奸臣當道,昏暗無日。更能實現自己的地方是匈奴,更符合自己性情的是匈奴。 而且,從李陵被蘇武感動這一細節也可看出,李凌也是有報國之心的,其忠仍存。可惜他沒有這個機會。 用一句現在流行的話來說:蘇武歸漢是情分,李陵不歸漢是本分。 所以,蘇武不后悔,李陵不后悔。 漣漪 涉縣第一中學09預科4班 連媛媛 夜已深,宿舍的燈也熄滅了,我抱著空空的臉盆靠在窗前,發著呆...... 微弱的泛著淺黃的燈光灑出光芒,也許光芒受到了阻力吧,只灑在一個圈圈內,掙脫不了這個界限,周圍還是發黑的,可也因為這樣,這個圈圈才給了我靜謐,給了我遐想。 一陣喧囂打破了冰凍的寂靜,我的心冰也開始滲透進一絲絲的光亮,冰化水的聲音在耳邊縈繞,那么的清晰,卻又那么的模糊,一片朦朧。高三下課了,他們的腳步匆匆讓人沉淀不下,只能揚起,摔落,在還沒來得及觸地之前就已被驚嚇,又飛揚。看著他們落在地上,被燈光和月光夾雜著渲染的匆匆幻影,心里想隨著他們的節奏哼一首快歌,可脫口而出的仍然還是那首抒情纏綿的《看月亮爬上來》。 他們的匆匆并沒能揚起我內心厚厚的塵土,它們已堆積了漫長的歲月,我只是理性的幻想,自己有一天也是這樣,也會是這樣。和他們一起漫長、規律、苦悶甜潤的生活。他們很累很緊吧,每天起早貪黑,真讓人心疼!可自己卻何嘗不是一樣呢!天使,拯救心靈的天使現又漂泊到了哪里?我會遇見他們嗎? 從來不想要長大,只感覺長大很累,想永遠躲在爸媽的身后,像一個乖小孩一樣,可如今雖然極其不愿意,卻還是踏上了成長的列車陽光下的燦爛吸引了我,我開始欣賞沿途的風景,這被我遺失的美好!心光一點點透徹,我似乎又驀地墜入了一個朦朧世界。四肢被蠶絲緊緊束縛,是放棄掙扎還是化繭成蝶?想要擁有自己,唯有放棄!于是我放棄了蠶絲詞語的憐憫與同情,我不屑它的同情,就算蠶絲滲入皮膚,血肉模糊,我也不放棄掙扎。終于,無限的掙扎使得蠶絲停下它怯懦的酷刑,我的世界一片光明。真想哼那一首“我們一起跑,我們一起跳,顛覆所有刻板記號,太青春真好,太清楚真妙,活力是我榮耀寫照,一起笑!” 向快樂出發,瀟瀟灑灑的奔向我們的盛世繁華! 哈哈哈! (指導教師王春霞) 付琳琳,涉縣第一中學09級實驗班學生。 連媛媛,涉縣第一中學09級實驗班學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