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終于把青少年版的《資治通鑒》看完了。這本書看得很慢,因為只有看得慢些,才能細細體會里面情節。合上書兒,這本書展現自己面前的是刀光劍影,還有其中人物復雜的人生。 這本書最讓我難忘的是李陵。對于李陵,可能應有的不認識。但是提到他的好朋友的故事——“蘇武牧羊”,大家可能知道蘇武的更多。而《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遷,也是因為為李陵說話,而入獄受刑。 漢昭帝時,李陵和蘇武和同為侍中,被匈奴俘虜。李陵投降,蘇武未降。最后蘇武被解救,要離開匈奴。李陵擺設酒宴祝賀蘇武,淚流滿面,與他告別:“我雖然愚笨怯懦,假如當年漢朝能寬恕我的罪過,保全我的老母,使我能夠忍辱負重。春秋時曹劌劫持齊桓公于柯萌的壯舉正是我當時念念不忘的志向。誰知漢朝竟將我滿門抄斬,這是當世最殘酷的殺戮,我還能再顧念什么呢?如今一切都已過去,不過是想讓你知道我的心罷了!” 蘇武回到漢朝,受到禮待封賞。他被扣留匈奴共十九年。漢朝又派人前往匈奴勸降李陵回國。李陵對他們說:“回去容易,但大丈夫不能兩次受辱!”于是,他老死于匈奴。 “大丈夫不能兩次受辱”簡單一句話,包含著多少辛酸。司馬遷的判斷是沒錯的。李陵心里向著漢朝,期望著能夠回去。即使投降,也是一種策略。他期待著自己能夠像曹劌劫持齊桓公一樣,為漢朝立功。 可是,漢武帝卻認為他是真的投降,最后滿門抄斬,司馬遷受牽連入獄。而滿門抄斬又斷了李陵回漢的念頭。兩次受辱指什么?第一次,被蒙冤,是真投降,被滿門抄斬。第二次,再次效忠殺害自己親人的漢朝,該如何面對,況且自己可能又要牽連在匈奴的親人。 可以發現,李陵的內心是多么的復雜和矛盾。蘇武守節不降的名氣有多高,他李陵的罵名可能就有多高。這個人物的性格究竟是怎樣的?人的性格和志向,很多時候可能會隨著自己所遇到的事情而改變。 漢武帝的決絕武斷,是李陵失去效忠漢朝決心的直接因素。他直接斬斷了李陵的退路和反戈一擊的抱負。而此后的李陵,雖然在匈奴結婚生子,過著富足的生活,但是內心卻是落寞的。茍活于世上,卻得不到真正的快樂。 “大丈夫不能兩次受辱”這句話又倒出了李陵的的自尊和骨氣。我無法去揣度,當他得知自己一家被滿門抄斬后,他的內心會是什么樣的。那種痛苦,從此改變了李陵的人生。而從此后,他不愿再去體會第二次。 假如漢武帝不采用這種過激方式,是否李陵的人生又是另一番景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