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蘇秦起閭閻,連六國從親,此其過人之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時序,毋令獨蒙惡聲焉。” 這句話出自司馬遷的《史記》,是司馬遷對蘇秦這一人的評價。意思是說,蘇秦出身于平民,卻能在六國都樹立聲望,這是他的過人之處。司馬遷為蘇秦列傳,陳述他的生平事跡,就是為了不讓蘇秦只是背負罵名。 由此可見,司馬遷對蘇秦的功績,是呈贊賞態(tài)度的。 蘇秦年輕時跟隨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與他同學的,還包括后來的秦國相國張儀。多年苦學,蘇秦終于掌握了鬼谷子的縱橫之道,于是下山,開啟了他的開掛人生。 為了游說各國,他變賣家產,不料剛到秦國,就碰了一鼻子灰。強大的秦國剛剛經歷過商鞅變法,對這個外來的年輕人完全看不上眼。吃了閉門羹的蘇秦轉換策略,既然大國留不下,便往小國發(fā)展。 于是蘇秦前往燕國,在燕國待了一年多,總算見到了燕文侯。蘇秦一上來就直接指出燕文侯的軍事錯誤:趙國與燕國臨近,燕王不防備趙國,卻把心思放在千里外的秦國上,當務之急乃是與趙國合縱聯盟,才能保障邊境安穩(wěn),才有能力抗擊秦國。 燕王聽后豁然開朗,隨機允諾“愿舉國相報”,懇求蘇秦出使趙國,與趙國聯盟。為了能在向趙王證明自己的能力,他智激張儀,讓張儀前往秦國,并暗中資助他成了秦國客卿。 張儀知道后,為了表示對蘇秦的感謝,便勸說秦國不要進攻燕趙聯盟,這使得萌芽狀態(tài)的合縱聯盟得以保存,蘇秦不僅博得趙肅侯的賞識,更是在趙肅侯的大力支持下,開始游說各國。 面見韓宣王,蘇秦分析到韓國地勢優(yōu)異,又善于冶煉兵器,完全可以對抗秦國,如果臣服了秦國,只能割讓宜陽和成皋,不僅丟了重鎮(zhèn),日后秦國貪得無厭,韓國必滅。韓宣王聽后握緊手中之劍,表示絕對不對秦國的奴仆,并愿舉全國之力合縱抗秦。 蘇秦勸說魏王,說魏國人口眾多,國力強盛,不必侍奉秦國。唯有與秦國抗衡,否則必會慢慢衰弱。魏王聽后,連連稱奇,自此魏國舉國相從。 隨后蘇秦又去了齊國,并對齊宣王說,齊國四面天險,兵精糧足。在這種情況下,強大的秦國就是齊國唯一的對手,希望齊國早做打算。齊王聽后覺得很有道理,于是也加入了合縱聯盟。 蘇秦最后勸說的是楚國。蘇秦告訴楚王,秦國與楚國接壤,秦國一直以來都想吞并楚國,楚國也是人人自危。而如今楚國若是能加入合縱聯盟,那么抗秦有望。楚王聽了很高興,當即加入了合縱聯盟。 至此,由六個國家組建的合縱聯盟正式成立,蘇秦被任命為從約長,并配六國相印,成為了六國的相國。聯盟存在期間,強大的秦軍竟不敢出函谷關一步。 不難看出,蘇秦的游說是講究策略的。他首先分析各個國家的地理條件、兵力情況、軍需物資、國力強弱以及周邊關系等方面的優(yōu)勢,然后結合君主的賢能、士卒英勇等主觀上的因素,充分肯定國家的有利條件。 他還注意結合每一個諸侯國的具體情況作出分析,有針對性地強調該國特色。總之,不論對于哪個國家,蘇秦都首先強調其優(yōu)勢,以解除他們懼怕強秦的心理壓力。 緊接著,蘇秦指出各國危機所在,分析危機產生的原因,為合縱戰(zhàn)略做好鋪墊。然后替對方謀劃,并給出主意,設計擺脫危機的方案。最后進一步分析厲害,以利誘之,以理導之。 有這樣的謀略,自然能勸動六國,成就一番大業(yè)。 實際上,蘇秦能有這樣的成就,與他的老師,鬼谷子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鬼谷子創(chuàng)立縱橫家,流派下有蘇秦、張儀、孫臏、龐涓等眾多著名軍事家、謀劃家。他的主要思想,均收錄在《鬼谷子》一書中。 《鬼谷子》是一部集縱橫家、兵家以及道家思想于一體的理論著作。后世多言說,“縱橫一怒而諸侯懼,安居則天下熄”,足可見鬼谷子思想的博大精妙。 《鬼谷子》一書既包含謀略布局之法,又有著管理經驗之道,既講究說話之道,又有著辯論之道,值得今人深究。但由于《鬼谷子》一書成書較早,今人讀起來多有不便,為此,我為大家推薦這本《鬼谷子智慧》。 本書對原作做了流暢的翻譯,每片皆附有提要以及解析、導讀,并用精彩紛呈的故事呈現鬼谷子的智慧謀略。 “天下第一用智寶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