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給我們的教育啟示在我們的教師資格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考試當中一直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考點。涉及的考試題型主要為單選題、簡答題和材料分析題。考察的方式一般為給出例子、古語,判斷對應的規律和啟示。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備考,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梳理和復習一下這個知識點,幫助大家將易混淆的部分和知識點進行區分,提高我們做題的效率和準確率。 1.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 順序性是指個體的身心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有一定的方向性的過程。例如,我們的身體發展遵循著從上到下、從中間到四肢、從骨骼到肌肉的順序發展;我們的思維發展總是由具體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等等。 所以我們在進行教育的時候就需要遵循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按照發展的序列實施,也就是要做到循序漸進。而我們常說的“拔苗助長”、“陵節而施”等現象都是違背了身心發展的順序性的。除此之外,“欲速則不達”、“學不躐等”等古語也體現了身心發展的順序性。 2.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階段性是指個體的身心發展是一個分階段的連續過程,前后相鄰的階段是有規律的更替的,前一階段為后一個階段的過渡做準備。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的總體特征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例如,小學階段學生的注意以無意注意為主導,而初中階段學生的注意則以有意注意為主導。 所以在進行教育的時候就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生具體的發展階段去進行教育,不同的階段提出不同的任務,不能搞“一刀切”,尤其是“幼兒園小學化”、“小學教育中學化”等,都是違背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的。 3.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在個體的發展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個體內部身心發展的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是不平衡的,我們概括為“同一方面不同速”,例如人類的身高發展有兩個快速時期,一個是出生后第一年,另一個就是青春期,而其他階段這進入平緩發展;另一方面是指個體內部身心發展的不同方面的發展速度不平衡,我們概括為“不同方面不同步”例如個體的身體發展和心理發展的先后和速度都不同。 所以在進行教育時,我們就要抓住這個快速時期,也就是“關鍵期”。關鍵期又叫做敏感期或者最佳期,這個概念是由奧地利的生態學家勞倫茲通過印刻實驗提出的,也就是我們要抓住時機,適時而教。例如,《學記》當中提到的“當其可之謂時,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也”就是提醒我們抓住關鍵期。 4.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 互補性反映的是個體身心發展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一方面指的是機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后,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也就是生理機能與生理機能之間的互補。例如盲人的視覺雖然缺失了,聽覺和觸覺卻異常靈敏。另一方面互補也存在于生理機能與心理機能之間的互補,例如我們常說的“身殘志堅”就是身體機能缺失了之后由心理機能來補償。 所以教育時就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揚長避短,利用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5.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 個別差異行性在不同的層次上存在。從群體角度看,首先表現為男女性別差異,包括自然性別以及由性別帶來的生理機能和社會地位、角色等各個方面的差異。從個體來說,個別差異也表現在個體的身心所有構成方面,其中有些是發展水平的差異,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現方式上的差異。就如古語中所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所以我們在教育時就要注意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教育,做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大的發展。 大家尤其要注意,不平衡性和個別差異性的區分,不平衡性是指一個個體同一方面或不同方面的比較,而個別差異性則是指不同的個體之間的比較。掌握了易混知識點之后,我們就來實戰演練一下吧! 1.教育實踐中的“陵節而施”現象違背了人發展的( )。 A.順序性規律 B.互補性規律 C.不平衡性規律 D.個別差異性規律 1.【答案】A。解析:本題考察的是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個體的身心發展順序有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互補性和個別差異性。題干當中,“陵節而施”是指超越階段進行教學,違背了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規律,故本題選A選項。 2.“有的學生情感深沉含蓄,而有的學生則表現為奔放、熱烈。”這說明了青少年身心發展的( )。 A.順序性 B.不均衡性 C.可變性 D.個體差異性 2.【答案】D。題干中有的學生情感深沉、含蓄,有的學生則奔放、熱烈,說明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特點,體現了個別差異性。故本題選D。 |
|
來自: 新用戶13205TKI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