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收藏拍賣雜志) 現在疫情期間,出入中國省份都已經很困難,更不要說是境外了。但總有些人和小編一樣,按捺不住內心那顆想周游列國的心。最近,大英博物館在秘魯獨立200周年之際,舉辦了“古代秘魯:穿越時間的旅程”的展覽。 此次展覽展出了包括陶瓷、貴金屬、紡織品和儀式用具,以及從秘魯借來的非凡藝術品,就連像納斯卡和馬丘比丘在內的標志性景點也被制作成了影視形象呈現出來。 · 納斯卡地畫 有巨大螺旋尾巴,正在雙手合十的猴子。 本篇文章,我們將會從查文穿梭到印加,從安第斯山脈中部的時間線開始踏上穿越時空的南美之旅,一同了解歐洲人到來之前在安第斯山脈中部出現的迷人文化。再從帕拉卡斯、納斯卡和莫切再到瓦里和印加帝國;探索這些文化獨特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們的信仰體系和遺留下來的遺產。 那話不多說,現在大家就和小編一起來欣賞古代秘魯的藝術魅力吧! 01 文明河流! 安第斯山脈的文化演變 你知道秘魯早期的土著民族的命運有多舛嗎?你知道安第斯山脈中部是如何塑造過去文化的嗎? 15000多年前,人們從北方遷移到南美洲,定居在安第斯山脈中部地區。隨后,該地區的人口不斷擴大并永久定居。此時,安第斯社會沒有文字,因此紡織品和陶瓷也可以作為畫布,通過圖像表達象征意義。 · 秘魯沿海中部 · 身體扭曲的人物陶器 公元前1200年,一種新的信仰體系從查文-德萬塔爾朝圣中心迅速傳播開來,它是來自遙遠地區的當地精英朝圣目的地。一直到帕拉卡斯的出現,他們會在墳墓中放祭品,包括頭帶、腰帶、金屬制品和陶瓷制品來確保生命、死亡和重生周期的延續。 ·具有貓科動物特征的合金貝殼耳板 ·描繪手持斷頭神話生物的披風 納斯卡文化來源于帕拉克斯,所以按照帕拉卡斯早期的傳統,納斯卡人將風景作為畫布。而到了莫切人時期,他們則是定居在秘魯北部沿海和內陸山谷間。摩切人將藝術創作和設計提升到更高的創造性高度,用陶瓷來講述有趣的故事。 ·納斯卡地畫 ·人像陶器 到了印加帝國時期,印加人從其首都庫斯科開始,通過談判和聯盟擴大了其帝國,通過廣泛的道路將其影響范圍連接起來,將不同的社區和文化聯系在一起。最后,在18世紀殖民地時期迎來了西班牙的征服。 ·印加秘魯駱駝微型雕像 ·馬丘比丘城堡修建于15世紀印加帝國擴張時期 ·畫有殖民時期印加服裝的人物陶器 通過上面這些圖文,我們看到了公元前2500年左右到16世紀歐洲人到來期間居住在這里的不同民族的歷史演變。那么,現在我們一起來了解這些生活在這里的人們都有著怎樣的文化信仰呢? 02 嗑藥致幻! 地理與巫術的碰撞 安第斯山脈的人們做巫術儀式的時候甚至會“嗑藥”,就連這些神秘的藝術品都受到了它獨特地理位置的影響! 海岸、高地和亞馬遜河對安第斯人民來說,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存在,維系著所有的生命。它被編織成共同的信仰體系,自然世界和超自然世界緊密相連。 安第斯山脈的藝術展示了動植物力量的神靈,也反映了他們如何響應了社會的需求。不信的話,你來看看安第斯萬神殿的“鳥、貓、蛇”。 ![]() ·(左)秘魯莫切貓形彩陶器皿(右)蛇形彩陶器皿 這些生物是安第斯世界觀的核心,是眾神和祖先萬神殿的一部分。鳥類代表天空,是夜晚和戰爭的象征,而貓科動物代表地球和權力。神靈和兇猛的武士祭司經常展示貓頭鷹或其他猛禽的特征,或貓的尖牙和尾巴。蛇被認為有能力進入地下世界,在那里它們可以獲得祖先的力量,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 安第斯山脈中部有一些世界上最高的山脈,通常高達4000米,最高處超過6000米。它們被稱為山的精靈,人們認為它具有神圣和保護的意義。有些陶器的特點是神話中的生物在觀看祭祀儀式,而另一些則是動物從山上出現時體現出神圣屬性,仿佛在活人世界和死人世界之間穿梭。 ![]() ·山的精靈(陶器) 在安第斯山脈中部的社會中,多肉牡蠣的價值與黃金和白銀一樣高。它們被發現在厄瓜多爾的太平洋沿岸,隨著大約每四年發生一次的厄爾尼諾氣候變暖事件而向南移動,所以這賦予了它們特殊的意義。不僅如此,它的肉可以作為一種致幻物質,當安第斯山脈的人們食用時,就可以在精神領域與祖先互動。 ![]() ·多肉牡蠣(陶器) 除了牡蠣,還有仙人掌!嗑就完事了~ 由于安第斯山脈中部社會對時間的感知方式與西方文明不同。他們對農業周期的依賴,以及他們對來世的信仰,死者往往會被轉化為居住在一個平行的神圣世界中的祖先。 在納斯卡社會,祖先被視為生者和死者兩個世界之間的中介,在保證食物和水等資源豐富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儀式中,他們經常戴著帶有貓須的鼻環,或其他動物特征,如鳥或鯨的鼻環。 ![]() ·描繪神話場景的儀式鼓 除此之外, 他們在儀式中還會使用到音樂,這些長笛可能用于牧師或薩滿舉行的慶祝活動。在儀式中,像圣佩德羅仙人掌這樣的精神活性物質必不可少,它含有強力迷幻劑麥斯卡林。通過特殊的儀式,薩滿被認為獲得了超自然的力量,使他能夠召喚神。 ![]() ·納斯卡潘笛 03 連接未來! 文明的前世今生 最近的研究表明,盡管該地區的生活條件沒有今天那么極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變得越來越困難。大約公元前100年,氣候變化導致了漫長的沙漠化過程,最終迫使人們放棄較低的土地,定居在較高的海拔地區——這一過程可能導致了文化的崩潰。 ![]() ·秘魯庫斯科地區馬里的印加遺址 人類活動也可能是原因之一,無論是通過砍伐森林還是增加戰斗。盡管納斯卡這個文化已經消亡,但他們的遺產仍然保存在令人驚嘆的地貌中,這些地貌仍然銘刻在大地上。1994年,包含這些線條的500平方公里的區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遺產,對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圖畫的保護和保護至今仍在繼續。 數千年來環境知識的傳承,使人們今天還能一直生活在世界上的最高定居點,利用代代相傳的農業技術與專家知識來種植食品。庫斯科的農民一直在運用從印加人那里繼承來的傳統技術種植玉米、豆類和土豆——這也是他們承擔起的一項遺產,他們負責維持生命、保存這些技術并將其傳授給年輕一代。 ![]() ·庫斯科農民 今天,我們了解秘魯長達2,000年文明,走進了這充滿活力的秘魯世界,也看到了人類如何在地球上最復雜、最具挑戰性的環境中繁衍生息數千年的。 那么,這一場線上的古代安第斯文明洗禮有沒有讓你震驚到呢? (本文轉載自收藏拍賣雜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