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從甘南到四川,一共走了十四天,其中,在四川是六天,走了一些景點,臨近七月底,因新冠肺炎疫情有擴展的勢頭,趕緊回家,但四川的景色實在迷人,意猶未盡, 那時就有心愿,九月份待疫情控制好了,一定要再去四川。整個八月份政府疫情防控很緊,為的是九月份學生返校不會有問題,熬過了整個暑假和九月初的學生返校高潮,便等到了我出行旅游的好時光。 我把想法和同學一溝通,兩人一拍即合,買好機票即刻出發去成都參團。 四川的旅游業很發達,由于疫情影響,客流量大幅減少。像國旅,中青旅這些著名的旅行社為了招攬生意,各種廣告滿天飛,價格也便宜,且這些旅游線路都是非常成熟。 我倆商量一下,先結伴走大家都沒去過的景點。首先散拼參團樂山大佛、峨眉山一線。 在成都參團是這樣操作的,先找旅行社簽個合同,在出行前把錢付了。在成都市三環線以內,旅行社負責接送,凌晨把居住在各個旅行社的散客用小車拉到大巴發車點集中,根據線路交通狀況確定早上大巴出發時間,整個產業鏈分工明確。 各旅行社網點接訂單,然后通過大數據庫確定各線路的人數車輛。 網約小車司機(大多是兼職)大多會在第一天晚八~九點通知散客,確定第二天一早在酒店邊等車時間,第二天一早按約將散客接到大巴發車點集中,跟據到的前后時間確定大巴車上的座次。 導游的任務是在確定到客人數后,指令大巴按約出發到景點,在車上負責景點簡單講解,到景區負責購門票,到酒店按排住宿房間。(但有些導游在整個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帶點私自的創意)進入景區則由景區內導游負責講解接洽。 我倆7:30從集合地點,坐旅游車出發,沿途欣賞四川平原優美的田園風光,經雙流,新津,彭山,東坡故里——眉山,到樂山吃午餐。午餐以后,前往國家 5A 級景區一一樂山大佛風景區,游覽“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世界第一大坐佛—— 《樂山大佛》。 進入景區 我們的散客團人數不多,大客上幾乎能一人坐二個位子,不到二十個,景區派了一男一女二個導游,看護并跟隨我們,前段由女導游講解。 現在又發現一尊巨型臥佛,圖中間,有點像。 景區植被不錯 進入里邊有個佛壇廣場,從這階梯上去,可以走到大佛的肩上,很近,但是不讓走,必須從新修造的東方佛都繞進去,才可以到達大佛肩上。 東方佛都 前些年,當地政府起頭在山里挖個大洞,洞里修了許多佛,起了個名叫”東方佛都“。其目的是為了讓旅客在這里待的時間長點,接受更多的佛理熏陶。(這個是行程外必須消費的自費項目,不分老幼,每位90元),當然如果自由行,可以選擇不去。 佛都地宮入口 當代作品,釋迦牟尼佛像,世上僅有的山中之佛,在原石上雕刻而成,通高33米。 洞內各種佛像佛說遍布。 新建在洞里的最高佛像 走過東方佛都,沿著山道,邊上有幾座久聞大名的懸棺穴。 第一次近距離看的懸棺穴。 關于懸棺,有許多謎一樣的傳說,百度里有詳盡解釋,不作細說。這懸棺穴年代遠遠早于大佛開修之時。 沿著步道蜿蜓而行,走到可以沿絕壁棧道下去看大佛,棧道只可容一個通行,上下分流而行。崖壁陡峭,沿崖有詩墻,多是以三江匯流、大佛為主題的作品。 峭壁棧道 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開鑿于唐玄宗開元初年,端坐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合之處。最早由海通禪師募資開鑿,先后歷時 90 年才告 完成,佛像高 71 米,比號稱世界最大的阿富汗米昂大佛(高 53 米)高出 18 米, 是名副其實的世界之最,1996 年被 評為人類自然與文化雙料遺產。 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江匯流處,江面開闊,從這里并流前往宜賓。 新修棧道一段(古棧道現在保護起來了),游客還是稀疏。若在以前,人挨著人,頭連著腳,擁擠不堪。 大佛腳邊上的山崖 這位旅客六根不凈,差點被大佛踩到。(叫個年輕的僧侶幫我拍個照片) 僧侶的免費參觀證件 在售票處,各路游客不少,參觀大佛的還有僧侶,我觀察了一下,他們買票也需免費證件。并不光是有一套僧尼服飾就可通行。我問一紅衣僧人,你們不必付費,用的是啥證件.僧人讓我拍了一下。這個證件我可是第一次看到。 千年大佛,三江匯流,如畫景觀,引古今文人騷客憑吊抒懷,沿途廊道有詩墻補壁。(唐李調元巜凌云寺》詩) 從佛腳繞到佛頭,大佛慈眉善目,頭上共有發髻1051個。 佛頭廣場上的海師洞 海師洞原來是公元三世紀(東漢)崖墓,洞深十余米。相傳,唐代高僧海通就在這里主持開鑿樂山大佛。洞額“海師洞”三字,是清代四川按察使顧光旭手書,并撰有《凌云山海師洞記》。 這是懸棺穴,在修大佛時作為工程指揮部使用。洞口有祭祀海通禪師“自目可剜,佛財難得”的雕像。(史上傳聞有壞人勒索海通募捐善款的故事) 大渡河、江心島、青衣江,與岷江匯合而成。 站在觀景臺上,看樂山風光,大江浩蕩。 江心島將大渡河與青衣江隔開,隱約可見江面的流量不同。 觀景臺上“浮玉亭” 凌云寺 離觀景臺不遠,便是凌云寺。始建于唐朝初年,迄今已有1400余年。比樂山大佛建造時間還早些。歷史上幾經毀損,最后是康熙年間修的,里邊的藏經樓是1930年是修的,沒見到文保級別標石碑。 景區的第二段導游,對我們這十幾位游客,以禮佛的名義,從風水講起,到怎樣拜佛,信佛的好處,上香的必須,捐錢的重要,請佛的善緣等等,滔滔不絕,希望旅客多多捐款贊助,大有沒人贊助捐錢決不停口之勢。聽久了實在頭發脹,離隊獨游,寺廟不大,楹聯也不多,看上去基本是新造的。看導游如簧之舌,口若懸河,對于六道輪回,勤佛禮佛,風水功德,樣樣在行,拍了寺前二幅我理解不甚透徹的對聯向導游請教解讀: 樂土自通玄,試翰(異體字,看的意思)魚鳥聽經,風鸞棲寺; 山崖堪吊古,但聞海通造佛,坡老題詞。 若能放手,便得一片新天地; 何必回頭,又誤千般好景觀。 兩幅既有典故,又有風景,且有哲理的對聯,導游無法認讀,更談不上解釋,復問幾位值日供香收款的老小僧人,均讀不來,更講不出半句所以然,實在替這個寺廟惋惜。每天講述這些內容,寺里為數不多的幾幅楹聯都讀不通,把好好的腦筋用錯地方了。 離出口不遠處,有個坡道,上有一塔,曰:靈寶塔,我抓緊時間去看看。 靈寶塔 資料介紹這靈寶塔,又名凌云塔、文峰塔,俗稱白塔。始建于唐,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大修。塔為為磚筑。方形十三層空心密檐式四方錐體,坐東向西,高38米。下層較高,以上層層收縮,直至塔頂。基座上用磚砌成須彌座,上面各層施以菱角牙子和迭澀磚層砌出塔檐裝飾,塔四面設有券門,每層都開有窗眼,西券門通內室,內有石階沿塔軸盤旋至頂,塔頂為四角攢尖式。每層設佛龕,有石刻佛像。古塔門不開,上不了塔頂,保護古塔,此舉可以理解。 文保碑上說此塔為宋塔。從建筑形制上看與唐代的塔的建筑風格相近,盡管明朝大修時曾大修,但完全保留了唐代風格。此塔與西安的小雁塔極為相似,唐塔的可能性較大。 文保級別是全國重點 前行不遠的高坡上,筑有《沫若堂》,前有郭老塑像。靠江邊的高臺上,是欣賞江景的絕佳選擇。 沫若堂 郭沫若是樂山人,是當代著名文學家、詩人、書法家、考古學家,黨和國家領導人。樂山的山水造就了這位偉人。 堂內郭老書法作品(一) 郭老書法作品(二) 郭老書法作品(三) 沫若堂前面是一個觀景臺,非常漂亮,看三江匯流。 心急慌忙地看完沫若堂,整個團隊都已經到了景區門口了,我是該看都沒看,不想看的逼著你看。前面寺內楹聯上有個“坡老題詞”的典故,景區內應該還有個堂叫“東坡堂”,這堂的主人是大詩人蘇東坡,可惜已經走過頭了。蘇是四川眉山人,離這里不遠。東坡堂里一定有許多和樂山大佛有關的故事,看了以后一定會有更多的收獲,這么重要的景點沒看到,時間浪費在聽導游忽悠報告了。可惜! 歷經1300余年的樂山大佛,鎮江護山,目送萬舸競流,承接古今信徒游客拜謁。如今是牽動一方經濟,各種佛文化借大佛應運而生,成為旅游打卡網紅之地,為當地政府帶來可觀的收入,功不可沒,這些功效當年海通造佛時應該想不到的。 景區森林覆蓋,野趣橫生,有原始自然的古樸,既展示了佛文化千年的神韻,又留下了古 人石刻雕塑藝,千秋石刻開畫境,萬尊菩薩迎嘉賓,樂山勝景畢竟還是個好去處。 吟樂山大佛 坐山遠眺頂云天,千古三江腳下連。 多少逐流來往客,同祈大佛佑豐年。
|
|
來自: 昵稱4272264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