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提到七夕,你首先會想到什么? 我問一位平日里自詡很文藝的小友。 她說,害,好煩,都不知該送什么禮物給另一半。 (二) 聽到這樣的回答,初初不免感到有些驚訝,但事后想想,又覺得很在情理之中。 畢竟這已是個基本什么節(也許除了清明)都可以過成“情人節”的時代了。 這世間只要還有人拍拖,只要拍拖還存在節日要互送禮物這個環節,那么商家們就不會錯過任何一個可以賺錢的機會。 (三) 找一個日子,把它和一個自古流傳的浪漫動人故事相結合,再賦予其一種人們都向往追求的意義,然后大力營銷,普及洗腦。 但凡有這種需求的人,十有八九估計都會選擇相信(使消費合理化),并愿意為之買單的。 等時間一長,人們都已經習慣了這個“節日”的存在,也就不會再去懷疑其真實性,而更傾向于認為它的確是源遠流長、約定俗成的了。 (四) 據說西方的情人節便是這樣來的。 大約一百多年前,一家賀卡公司為了清空其圣誕節留下的庫存,給銷售團隊下達了死命令,一定要在2月14日之前完成任務。 死線往往能激發出驚人的創造力,于是在員工們遍翻典籍,找到了關于圣·瓦倫丁的故事之后,他們就果斷決定,要給人們創造一個消費的理由。 (五) 由此,一個忠貞不渝、以死相爭,同時又無法考證的愛情故事,就這么被炮制了出來。 最終,賀卡大賣其余各路商人驚聞還能有這樣的騷操作,也都紛紛宣傳了起來,于是鮮花、巧克力、葡萄酒、燭光晚餐,慢慢就變成了這個“傳統節日”的“固定習俗”。 至于這究竟是反映了人們群眾對于美好愛情和生活的向往,還是表現商家和資本為了逐利的不擇手段、同流合污,那就看各自屁股坐在哪邊兒了。 (六) 而照上面的邏輯看來,七夕簡直就是個自帶愛情故事與定情傳統的節日(“乞巧”沒有賣點)。盡管這些故事也都是古人編的,但它卻真是歷史悠久,也有數不勝數、千古流傳的優美詩詞為其背書。 什么“新歡往恨知何限,天上佳期貪眷戀”,什么“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什么“愿天上人間,占得歡娛,年年今夜”,等等等等。 都寫盡了有情人的相思之苦,離別之恨,以及愛而不得的深情與絕望。 (七) 所以無論是如膠似漆的情侶們,孤獨的單戀和暗戀者們,“曾經滄海難為水”的癡情種子們,渴望被愛卻又害怕受傷的母胎單身們,似乎都能從中找到關于自己的“意義”,進而被激發出某種情緒。 商家們也會想盡辦法,使出渾身解數,為你的意義價值和情緒價值尋找到最適合的物質載體,然后告訴你說,“愛TA,就請給TA最好的”,又或者,“單身,你更要對自己好一點”。 Come on baby.Buy it.You shouldn't miss it! (八) 忽想起前幾日讀到蘇軾的一首寫七夕的詞,真是喜歡得不要不要的。
這首詞擺脫了鵲橋歡會、兒女艷情、纏綿悱惻的俗套,格調上飄逸超曠,浩氣蕩然,超塵拔俗。蘇軾,到底不愧是蘇軾。 歡喜贊嘆之余,驀然回首,才驚覺,己之昨日種種思維,原來也已成了云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