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經常會有人不斷問我,縵學堂是什么?僅僅是在線教古琴的平臺嗎? 我和巫娜老師一直以來都是微笑著回答:我們也不知道。 今天有這個機會,我試著來闡述一下,縵學堂的未來…… 縵學堂是一扇門, 打開這扇門里面有個院子, 在你心里面的一個院子。 你把門推開, 現在能看見的是有一床古琴,一張琴桌, 巫娜老師坐在那里, 跟大家講怎么學、怎么彈古琴。 慢慢的這個院子里面還會有茶課, 曙韻老師就會在這個院子里跟大家講說: 我們應該怎么樣來泡好這杯茶。 慢慢的還會有老師來這里跟大家講說: 我們應該怎么拿起筆把字寫好,或者說怎么樣能把字寫得很清凈。 也一定會有老師跟大家說應該怎么樣把花插好,怎么樣畫一幅好畫…… 我們想把一種東西帶到這個世界上來, 這種東西是什么? 就是這個院子里, 它充滿中國的藝術、中國的文化、中國的生活方式, 或者叫中國人的藝術、文化和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二 巫娜老師前段時間在清華大學做了一場演講,老師在里面說: “古人見過的那朵花今天還照樣開, 古人見過的那條河在這里轉彎,現在還在這里轉彎, 古人見過的那棵黃山上的松樹現在還站在那里, 古人用過的琴現在人們還在彈, 古人下過的棋現在人還在下, 古人用過的那個筆我們還是在用。” 在那里面有中國的道統、有中國的文化、有中國的東西在。 三 中國人最近都在講文化自信,我覺得文化自信絕對不是落在口頭上的。先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主人公是個日本人,叫千玄室。 他的祖先的名字叫千利休,利休居士是日本茶道的一個至高點。從利休的孫子開始,往下千家就傳為三派。千玄室是其中一派“里千家”的第十五代家元。“家元”是日本的稱謂,意思等同于“掌門人”。 千玄室年輕的時候,正值二次世界大戰,他參軍了,后來日本戰敗,他也回到家鄉京都。 美國大兵來了,在東京、京都肆無忌憚地穿越橫行。有很多大兵到他家討茶喝,說:“口渴了,你這里不是賣茶的嗎?給我泡點茶吧。” 他當時就覺得做人活著沒有什么意思。因為戰敗了,敵人現在在他的國土上縱橫穿越,他一點信心都沒有。 這個時候他看見了一個人,他父親,日本“里千家”的十四代家元。 他父親站起來,用他很簡陋的英語跟美國兵說:“要喝茶是可以的,但是你必須要尊重日本的文化,請你要遵照我們的規矩。” 有美國兵進來不遵從規矩,甚至在榻榻米上睡覺,他父親很勇敢地走過去,一腳把那個美國兵踢醒,讓他滾出去。 然后他發現美國人就傻了,就真的乖乖的遵從,而且慢慢地就按照他父親要求的方式來喝茶。 他在那一刻非常震撼,他的震撼是是我們很難想象的。因為日本是一個戰敗國,他是一個剛剛從部隊回來的打了敗仗的人,然后他看見他的敵人、戰爭勝利者在他父親面前顯得那么的渺小,像個小孩子一樣。 他看見了日本文化的自信。 四 我們講文化的自信不是落在口頭上的,千玄室在那一刻,他看見了日本文化的自信,他知道他這輩子要去做什么了。然后從那一刻開始,他開始安定地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茶道,甚至是整個日本文化的追求里面。從1964年他接任里千家“家元”,到了2002年他就卸位了。 千玄室擔任里千家 “家元”38年。 戰后日本很少有人還在教茶道,日本人開始要為自己的生存發展。但是38年以后,到了2002年日本擔任里千家的茶道老師的人,就有24萬之多。他們分布在日本所有的社區里面,在那里教授著茶道。 在日本茶道代表什么?它不僅僅是一個泡茶的儀軌。在日本,茶其實就是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藝術,真正地代表了文化高度的存在。 這個故事雖然不是發生在我們身邊,但是對我的觸動非常大。 作為一個戰敗者,千玄室在1945年看見了什么?他看見了真正的文化的自信,他在他父親身上、在日本茶道身上,他看見了日本民族立于這個世界的自信。 日本的所有的商業基礎就是文化。它的商業,其實都在建筑在文化基礎上的。 日本真正被這個世界尊重的不是它的高科技也不是它的技術,是它的文化。 五 我相信有一件事情是所有中國人共同的心愿。 老師去清華大學演講回來跟我說,等燈打開了,看著那一張張年輕的臉龐,她很奇怪,為什么那些學理工科的孩子,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那么在乎、那么喜歡,她想不明白為什么。他們從小學數理化,天天在實驗室,但是他們會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愿意聽她談談中國的琴。 后來聽那些孩子說,他們每天都跟數字在一起、在實驗室里呆著,他們覺得只有中國的這些文化和藝術,讓他們覺得不再失衡,覺得自己好了。 實際上在中國所有人的心里面,入口一直在那里,為什么?因為我們身上流著中國祖先的血液,我們的祖祖輩輩在過著中國的生活方式。在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每個中國人人身上都是在的。 為什么我們有學員愿意連著彈三個小時琴,為什么有些人可以寫一天的字,畫一天的畫?他一定是享受了,這種享受他只要得到了,他就能慢慢超越城市的喧囂,慢慢超越自己的情緒,他就找到能讓自己安頓的那個地方了,每個人都能找到安頓自己的地方了。 縵學堂,它今天在北京。總有一天在全中國都有它的教室,都有它的學校,都有它的落足點。它是落在每一個人身上的,只有你成為了,只有你愿意了,縵學堂才會成了。 縵學堂絕對不會憑空的成了,只有和真正愿意跟我們一起走的人,大家一起往前走,才會有縵學堂的未來,才會有中國文化的未來。我們不敢說縵學就是中國文化,絕不敢說這種話,但縵學堂一定是會抱著讓中國的文化、中國的藝術、中國的生活方式重新在這個國土上生根發芽的目標和心愿去做事,我們希望得到所有人的支持和努力。 六 這個時代,我在中國沒有看到有那么一家機構在心甘情愿的做著這件事情,很多時候不是沒有人想做,很多人都想做,但做不好,或者說很難活下去,在中國想靠文化、藝術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活下去挺難的。 直到終于有了移動互聯網的到來,直到現在的科技發展到了這個時候,直到我們遇到了巫娜老師,直到巫娜老師說我愿意做這件事。直到這一刻開始,這件事情才開始不一樣。 巫娜老師三十年的積累讓這件事情有了一個高度,讓很多人有了信任,互聯網的世界她讓這一切變為可能。是這個時代讓縵學堂終于出現了,也是這個時代讓我們有可能記錄下更多老師的視野了,也是這個時代才讓我們有可能讓文化、藝術和科技可以在一起了,所以我們肯定是堅持著去做好,我們希望未來在每個地方都有一個老師,在傳播著中國的文化和藝術。我們不管這個老師是不是縵學堂來的,我們也不用管他掛不掛縵學堂的牌子,甚至不會考慮他掙的錢要給誰,我們只考慮一件事,其實我們從一開始就只考慮這樣一件事,那就是縵學堂能為你做什么,怎么樣能讓你既沒有師資的問題,又能很容易的招到學生,很好的活下去,最起碼說有尊嚴的活下去。 縵學堂其實要解決的是這個問題,不僅僅要解決視頻錄制、教師這樣的問題,還要解決招生,解決影響力、品牌等非常非常復雜的問題,同時它還要把這個夢想(縵學堂的心愿)告訴整個世界,讓整個世界知道縵學堂要做這樣一件事,我們遲早要到你的身邊來做這件事情的,我們是會讓我們的老師來到這個世界每一個人的身邊,能讓你看見有一個院子,你推開門,在那個院子里你能看見中國的藝術、文化、中國的生活,然后你會豁然明白! 我以前都是穿短衫,保持著我們所謂IT創業界的風范,直到有一天我穿了一下長衫,我才發現原來這么舒服!很多人就是沒有機會遇見長衫,那是中國人本來就有的東西,他只是從來沒有機會遇見,沒有穿過,他也不知道自己穿著是什么樣子。我們從小就沒穿過中國人的衣服。 今天我們在一起過了一天悠閑的生活,我們愿意在這里喝喝茶,賞賞花,吃吃點心。 你知道嗎?如果每天下午三點半到四點有一碗紅豆甜點吃,你是不是覺得會很奢侈?但如果你去看紅樓夢,你會知道古人一直是那樣子的。 英國人很驕傲的說他們有下午茶,那已經是這200年的事了,可是中國在唐宋后就一直很富饒地生活著,在文人的生活方式里面更是充滿了情趣和味道,可是我們都不懂。比如說我們既不會醒酒,也不會煮茶,我們大部分人是不會寫詩的,我們也不會寫詞,我們沒有那么優雅,會彈琴的人也很少。 日本小笠原流的家元在杭州參加十周年紀念,他在臺上哽咽的講了一句話,他說今天終于回家了。 我們以為知道什么是生活,但坦率講我們是不知道的,我們其實是不知道中國人是怎么生活的。 現在有九十九元送花到家的服務,我也訂了。第一次送到我家的是薰衣草,我不知道怎么對待它,我很想附庸一下,但坦率講,我甚至不知道怎么樣去附庸。第二個星期把百合寄來了,我完全不知道如何善待它們,我覺得挺遺憾的,我們中國人現在有錢了,可以去買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但一旦來了,卻不知道怎么對待。 大學里有一群老師講經典,但就沒有紫砂壺該怎么用,薰衣草該怎么對待,沉香拿來應該怎么削,應該怎么熏,應該怎么樣把它變成可以和清水一樣飲用的好東西。 小時候我看我爺爺他是比較懂生活的。爺爺知道養一些植物,把它們泡在茶里面,我每天放學回家能喝到涼茶,能吃到各種小點心。 但我爺爺走后,我再也沒有喝到過了…… 我希望有一天能教我的孫子,教他怎么去生活,而不是讓他很有錢,什么都有,但就是不知道怎么用。 這就是縵學堂講述的事情,如果大家都覺得縵學堂做的事情跟中國有點關系跟大家有點關系,那縵學堂就值了。 撫琴,又可稱為“操縵”。 詞典說:縵,古同慢。不經心。 縵學堂,是我的天命。 載著我的琴道,要見這個世界了。 最終, 在這里, 慢慢學古琴, 慢慢過日子。 慢慢讓自己變得更好, 慢慢的能夠全心幫助他人。 走進生命的盛宴,而,無關古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