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43年開埠,上海從此告別小漁村,在成長為魔都的道路上,一往無前,顯得與大清的疆土、風情,格格不入。有詩為證:“馬龍車水日喧闐,到處笙歌醉綺筵。十里洋場成化外,情天孽海自年年。” 這組1907年的上海照片,經修復上色,完整還原了當時的上海風情。 洋涇浜棹歌圖 洋涇浜,是上海一條小河溝,后來成為租界的分界線。于是,這條河溝兩側就成華洋通商、趕集的熱鬧街市。當地人創造的洋涇浜英語,成為當時中外交流的主要工具。 南京路 南京路是上海最早的商業街,照片中1907年時候還是小商攤、小商店為主,到1908年后,南京路迎來巨變,開通有軌電車,高樓大廈林立,真正成為上海的購物天堂。 福州路 上海開埠前,有四條通往黃浦江的土路,福州路就是其中之一,叫做四馬路。隨著租界的發展,這里成了整個上海最能代表華洋交匯的地方,“吃在四馬路”,那時候去上海,逛完外灘,必去福州路大快朵頤。 聚餐 上海作為晚清的一線城市,南北匯集,華洋雜處,更是網羅了海內外的美食,老館子很多,各種菜館、點心店、茶樓、食攤,尤其四馬路、浙江路、八仙橋,是上海著名的美食街。那時的上海人還吃不慣西餐,西餐廳都經過改良,叫作番菜館。 人力車 人力車可以說是舊上海的一個標志,又叫東洋車,1869年在日本問世,1874年引進上海,僅僅數年,就發展到幾千輛。上海因車座都涂黃色,所以又叫黃包車。直到民國年間,人力車仍然是城市中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獨輪車 獨輪車是中國傳統的交通工具了,可以拉貨,也可拉人。在人力車傳入上海之前,道路上就是轎子和獨輪車的天下。雖然一輛獨輪車可以坐好幾個人,但是座位擁擠,木質輪胎不防震,行走慢而不穩,所以乘坐體驗并不好。 滬上理發圖 這張理發圖,雖是擺拍,但看起來與清朝很多其他街頭理發照片不同,理發的工具、布置更為精致,也不僅僅是刮頭、編辮子,打理的似乎更加細致,或許是反映當時上海理發館的情景,從中也可一窺上海的繁華。 女學生合影圖 這張照片上題注:“開校第三年紀念日,攝影于也是園。”落款是甲辰年,也就是1904年。根據年份推測,這個女子學校,應該是1902年創立的市立務本女子中學校,最初叫務本女塾,現為上海市第二中學。 貓和老鼠 1907年,上海老閘的巡警和犯人,巡警是新事物,枷鎖和牢房卻還是老事物。到無論如何,晚清1901年開始建立的巡警,對于近代中國來說具有巨大的作用,極大加強了社會治理。 稚子圖 一群看起來周歲左右的孩童,圍坐一起,雖然穿著傳統中式服裝,地上卻擺著看起來很精美的硬皮相冊,也反映了上海在近現代之間的一種嬗變。 ![]() 漁民圖 在岸邊搭著窩棚的漁民,從事這一傳統行業的人,對于上海來說,應該是下下計了。但凡有點路子,上海很多貧民,都會進廠當工人,進店當伙計,賺的錢都要比農民多。這就是當時的上海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