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跑,希望能夠一直健康地跑下去,是每個跑步愛好者的心愿。可是什么是慢跑呢?” 想起這個話題,起因于前幾天一位跑友的交流。他看到我的慢跑心得,就里面心率為142感到疑問,提出這會不會已經不是燃脂為主,而是燃糖為主的跑步了。 非常感謝跑友的交流。交流總是像閱讀一樣,收到“開卷有益”的效果,又能收獲友誼。 今天說說慢跑。 因為一到冬季,無論是個人愛好者,還是集訓隊,都會大量地進行慢跑,作為冬訓的主課。所以,說說慢跑的體會,也算適當其時。 一、什么才算“慢跑” 慢跑之慢,不全在外觀表現的速度之慢。而是心率區間較低。 如果以速度而論,可能一些高手的慢跑,像老威這樣的普通愛好者想要跟上ta,都會很吃力了,那么對我來說,ta的慢跑,就是我的快跑了。 所以,很多人能夠將慢跑脫離“速度較慢”這個理解,而進化到指心率的慢。在跑步運動十分普及的當下,這個認知也隨之同步變得十分普及。 但是,每個人心率有高下,最大心率的容量有大小,因此,即使忽略甲乙二人的實際速度,而用相同的心率來衡量,也有可能對甲是慢的,對乙卻是快的。 所以,衡量“快跑”、“慢跑”最有意義的標桿,還是心率區間。 心率區間是對自己的運動強度的5個不同階段的劃分。 以最大心率法來論,對于一個最高心率180的人來說,2-3區,就是最大心率的60-80%,絕對值是108-144,對于最大心率為200的人來說,則120-160才是ta的2-3區。區間完全相同,絕對值卻不同。 所以,一般訓練強度都關注落在哪個區,而不是體現為那個數字。 就老威的個人習慣而言,跑步我喜歡采用乳酸閾值法——即用實際測得的無氧乳酸值作為基準,自動設置1-4區,這個時候,5區上限是多少則無關緊要了,只要5區下限是實際測得的就行——由于狀態波動,乳酸閾值會發生波動的,因此5個區也是會隨之有輕微自動調整的,看區間就更重要了。 以最大心率法為例(前提是必須測出或者合理推算出比較接近事實的最大心率,而不是220-年齡)的1-3區,普遍被認為是慢跑所在的區域。 二、許多習慣性叫法都是籠統的,對應到心率區間才有意義 平時我們常說這樣一些概念: 慢跑; 燃脂跑; 熱身跑; 放松跑; 甚至還有“健康跑”之類的概念…… 這些概念都是比較籠統的叫法,最多只能算約定俗成。沒有明確的統計意義。如果要對他們做一個劃分,我個人的理解是這樣的,請方家指正。 以下以最廣泛的最大心率分區法為假設前提,即每個區間假設對應最大心率的50-60-70-80-90-100% 1、慢跑,心率區間1-3區的都算慢跑。它籠統地包括了下面說的各種低心率區間跑。 2、燃脂跑,慢跑的一種,在心率2區。這點是毫無疑問的。如果低于它,雖然燃脂比例更高,但運動效果太差,區間更高,則燃脂比例會下降。 3、放松跑,我理解是恢復跑的一種,介于1-2區。 4、有氧跑,就是在心率區間3以下的所有跑。 單獨提出來一種大家經常采用的叫法,健康跑。這個概念最有爭議。健康有兩個層面的意義:一是指保持有氧、減脂這方面的,是低心率區間。但是,健康還有一個含義,是提高體能,恰恰需要用適當高強度的訓練來獲得。 綜上,一般我們說慢跑,既不是指速度慢,也不僅僅指心率數值低,而是指心率區間比較低,在有氧區以內,甚至基本上是指2區這么一種跑步形式。而3區,肯定也是有氧跑,有時候卻不被認為是我們俗稱的慢跑。所以,我現在不大說慢跑這個詞了,干脆要么叫有氧跑,要么叫燃脂跑,要么叫放松跑。其實燃脂跑和放松跑,還是有氧跑的一種。 有氧和無氧,以前說過,千萬不要理解為是“有呼吸”和“憋氣”。無氧運動不是憋氣不讓自己呼吸——不吸入氧氣——的意思,而是雖然吸入了氧氣,但身體利用氧氣的能力太差,只好用可以不那么依賴氧氣的肌肉里的糖來燃燒供能。 推薦看看下面這篇小文。 三、不同區間的供能機制 毫無疑問,心率區間越低,燃脂比例越高。日常生活中,除了大腦等器官永遠需要用糖外,幾乎都用燃脂來供應能量。 既然日常都在燃脂,為什么減肥的人還需要運動呢?因為日常生活的活動量,消耗太小,縱然燃脂比例奇高,架不住總消耗量太低,所以不足以達成目標。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減肥,采取快走和蝸牛速度跑——以邊跑邊能聊天的強度來跑,是比較好的手段的原因。 只要運動起來,不存在百分百某種物質供能的形式,只是無限小或者無限大。 上面說了,即使日常家居生活,基本都是燃脂,大腦等器官不也得靠燃糖才能活著嗎? 反之,即使在4-5區這樣的強度,必然也有適量的脂肪參與供能。 我們平時講燃脂區,燃糖區,只是說某個區間燃脂為主,某個區間燃糖為主而已。 舉例: 一場MAF180的地心率區跑,燃脂比例比較高: 而一場比較快速的跑,心率曲線分布在3-4區之間,燃脂比例就比較低: 極速沖刺的燃脂比例,則會更低。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所謂各種跑法,都是針對自己的心率體系的前提下,對應的不同心率區間(強度)。 題圖故事:2019年國慶,跨域賀蘭山,前往額濟納。 四、不同心率分區法下的心率分布 用同一場跑步的記錄為例。 我同時用兩種方式記錄: 1、我慣用的乳酸閾值法來記錄(近期的乳酸閾值是162,夏季訓練最高記錄為167)。 2、同時也用最大心率法(因為有了在自覺狀態良好時記錄的無氧乳酸閾值,推算出的最大心率法靠譜且略偏保守,所以,完全可以用,直到下一次被真實檢測到的最大心率刷新)記錄。 還有第三種,就是把數據匯集到RQ平臺時,它會自動顯示成丹尼爾斯博士的儲備心率法。 跑法: 用預算閾值法的2區(即有人稱為的E區)5公里+3區(即有人稱為的M區)5公里跑,不管速度,只鎖住心率。 在乳酸閾值法下的心率分布,2、3區幾乎平分(因為都是5公里)。 在最大心率法下的運動心率分布,幾乎是在3區的上下線,因為前后5公里分別在不同強度,這種從中間分開,前段低且均勻,和后段高且均勻,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在丹尼爾斯博士儲備心率法下,則基本處在1區: 丹尼爾斯博士的這個分法,是不考慮熱身區的。 所以,喜歡用丹尼爾斯博士法的朋友,在采用別人或者系統給出的課表時,一定要注意調整自己的區間。 綜合起來說,如果要做慢跑,就是在自己的心率區間2區為主,適當地突破到3區,讓自己在愉悅的狀態下享受跑步的樂趣,這個跑法,就是慢跑。 作者簡介: 老威,健身與慢跑愛好者,曾經根據“每周一斤”的黃金比例,用10個月時間減重40斤,并得到良好的維持。跑步以健康為目的,沒有競技目標,以慢跑為主,強調基本功,特別強調有氧基礎和核心力量。踐行戒煙斷酒、營養均衡、簡單飲食的生活方式。愿與開朗、樂觀、陽光、積極的人們,在健康道路上,相攜前進。 ———————————————————————— 本公眾號關注大眾健康話題,分享大眾運動心得。 歡迎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