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書筆記是我最重要的寫作練習,我的讀書筆記是從flomo中寫起,在Obsidian中整理成篇。 本文結合一些讀書筆記實例,反思這個寫作過程。 一般來說,我讀一本書要讀兩遍,才會對全書有個整體的把握,才敢做適當的重構或評論。為了提高效率,我第一遍讀原書,第二遍讀筆記,分別對應以下兩個階段。 1. 海綿式思維階段有個前提,讀的書肯定是自己需要的和感興趣的,否則也沒有動力讀下去了。一般在讀了書評、目錄和序言之后,要有基本的判斷。 這也是 經常逛圖書館或閱覽室,留意自己對哪些書或作者感興趣,也是一種 就像以前讀書會劃線一樣,我一邊讀一邊在flomo里記錄書摘,不再破壞書本的紙張,而是即時將想劃線的內容轉變為數字筆記。一旦翻開書,我就開始盡情追隨作者的思路,記錄 我速讀的心態或方法來自《快速閱讀術》、《如何高效閱讀》和《高倍速閱讀法》,但并沒有完全遵守。與這些書不贊成一字一句讀相比,我很貪婪,遇到喜歡的內容會記很多,以至于看起來不像書摘, 話雖如此,我還是有擴大閱讀量的愿望,這就是為什么我要 所以我稱這個階段為
我基本只讀紙質書。紙書拿在手上有種份量感,可以跟隨手指一行行地讀,可以隨意前后翻閱,不用擔心有沒有電,更加不會有干擾。 我是對著微信“文件傳輸助手”朗讀要記錄的內容,把 flomo里的筆記,是在第二個階段進行 2. 淘金式思維階段既然貪婪地做了足夠多的筆記,總算可以放心地放下笨重的紙書了。必須承認,就算是讀喜歡的書,如果長時間不完成,難免會厭倦或沮喪。 放下紙書之后,我在flomo里反復閱讀書摘,感受那些曾經擊中我的文字,思考那些段落為何得以記錄下來。如果筆記實在太多,就要判斷哪些才是最值得記錄,哪些其實是冗余的或者較為次要的。相比讀原書,讀筆記會快很多。隨著不斷重復閱讀,我對作者的思路有了更深的了解,甚至產生了自己的邏輯。 這個階段就像淘金,依然借用《學會提問》中
不過我基本上是只選擇,不批判。 根據再次挑選的筆記,我通常會重構出作者的寫作思路。很多時候,我發現作者無非是在回答一些與
或許是因為這些書都屬于“方法論”的范疇。就算讀其他類型的書籍,我也喜歡提煉其中的
在感悟作者心態或提煉其方法的過程中,人很容易想起以前曾經讀過相似的內容。于是,在Obsidian中,我會鏈接不同的作者的類似觀點。例如,讀《寫出我心》時,自然會想到《成為作家》和《作文七巧》。讀《雙腦記》時,借機回顧了《全腦教養法》和《讓孩子的大腦自由》。讀《深度工作》時,也不難想到《為什么精英都有超強專注力》、《原則》、《尋找內在的自我》和《刻意練習》。 通過鏈接,我又有了在Obsidian中溫習舊筆記的機會。 在閱讀和整理的過程中,個人經驗幾乎會自動浮現上來,例如,《你的團隊需要一個會講故事的人》讓我很自然想起生活中的故事,《活出生命的意義》讓我想起和父親的對話,《知識管理戰略致勝》和《深度工作》就是我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法或追求。 在《七堂極簡物理課》的讀書筆記中,我借機反思讀過的一些書籍,并總結了“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兩大目標,以及兩個目標各自的兩個方面:
這些鏈接、經歷或反思,會構成讀書筆記的 早期的讀書筆記,我還有個 最終,我的讀書筆記有一個簡單的框架:
通常,這樣的讀書筆記篇幅較大,特別是我喜歡在筆記環節引用大量原文。因此,我還希望做到,移除筆記環節之后,前言加后語能夠構成篇幅較短的個人書評。 我認為這是一種模塊化寫作,也可以理解為給文章分了小節,讓作者寫起來有一定的邏輯,讓讀者讀起來有一定的節奏和預期。如果你注意到,本文也分了小節的。 結語
這么做其實一直挺困難的,在沒有探索筆記法之前,我整理完《科學學習》的筆記用的時間最長,用了一年,《失控》次之,用了半年。 今年的讀書筆記雖然多了一些,達到19篇,但筆記數量還是跟不上閱讀量,目前有5本書只完成了第一階段的閱讀和書摘,例如《像哲學家一樣生活》、《學會提問》和《小狗錢錢》。更有《巨人的工具》根本沒法整理,因為該書本身就是作者根據訪談所作的筆記。如果能順利完成,2021就做到了平均每月兩篇讀書筆記。 這么寫讀書筆記,是希望能加深印象并做到學以致用。正如我的讀書筆記的Slogan:讀一本,記一篇,用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