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這樣的經(jīng)歷,聽別人介紹情況,絮絮叨叨了半天,聽得云里霧里,不知道對方想干什么,再或者想說點什么,剛說個開頭,就被對方粗暴的打斷,我相信大部分人都經(jīng)歷過,就表達來說,表是手段,達是目的,無法達到目的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又如何改善呢? 原因有三: 1、溝通雙方知識儲備和認(rèn)知相差太大; 2、輸出方以自我為中心或者知識儲備不足; 3、接收方自以為是,不等對方表達完成,就臆測想象對方意圖。 改善方案: 1、雙方如果主動進入溝通,可以出現(xiàn)向下兼容,在溝通目的的引領(lǐng)下,高段位具備耐心,低段位做到虛心,很容易實現(xiàn)溝通目的,但是如果雙方是被動進入溝通,就會流于形式,心里默默的互道一聲傻X,不歡而散。 2、輸出方換位思考,以接收方的視角進行表達,需要用心感受對方,確立合適的表達結(jié)構(gòu)和順序,同時合理的遣詞造句,少用“全部”“都”“一定”等絕對性詞匯,因為對方隨便舉一個反例就可以推翻你的內(nèi)容,再就是結(jié)合接收方的背景,選取精妙的案例和通俗的比喻,能夠讓對方秒懂。 比如廚師和大夫分別找你問路,你的回答路線中的參照物一定是不同的,告訴廚師,目的地在某個飯店的旁邊,面對大夫,則是以醫(yī)院或診所為參照物進行描述。同理,開車的人問路,告知對方走幾個紅綠燈,目的地在左手邊還是右手邊,而乘公交的人,你只需要告訴坐哪一路車,到哪個站下即可。這些建立在你對城市區(qū)域分布非常熟悉的基礎(chǔ)之上,如果自己也一團漿糊,那無論如何都是表達不清楚的。 3、接收方需要的是耐心,壓抑自己“我懂的”沖動,多聽對方表達,很多時候,真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樣,接收方依然需要具備換位思考的能力,思考對方到底想表達什么,多聽少說,提出關(guān)鍵性問題,這些都是有效溝通的法寶。 如果人人都能夠具備及格水平的精準(zhǔn)表達能力,這世界就能少很多誤會,也會給人們提高溝通效率和效果,解放出很多的時間,創(chuàng)造更多的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