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0 09:26 桂芍堂 聲明: 1.本人傷寒論初學,很少實踐經驗,讀者須要謹慎。 2.凡本人所寫文章,可能與現行諸多傷寒理論不符,但每個論點力求在原文中找到論據,存疑之處則以問題的形式表現。 3.凡本人所言傷寒論,均獨以康平本頂格及退一格文為據。 4.發表文章的目的指望引起討論。 本以為“氣上沖”只一個很簡單的癥狀,沒想到卻挖了一個很大的坑,沒辦法,深坑淺埋吧,胡亂寫一點,通篇的理論大都是采自胡老,較少自已的新觀點(藍色標記)。 這里所言“氣上沖”是一種病人自覺的癥狀,包括傷寒論里所描述的“氣上沖、熱上沖”,而不是病機。病機氣上沖的太多了,喘、嘔逆等都是。 ****************************直接言“氣上沖”的********************************** [15]大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 可與桂枝湯,可見仍在表。太陽之為病,身體打算從表解,上半身體表汗腺分布更多,因此陽氣都往上浮。誤下,往上浮的良能被壓迫,如果尚能反抗,陽氣仍保持上浮,與向下的誤力相抗,患者則能自覺氣上沖。陽氣仍上浮,病即仍在表,仍可從表而解。之所以用桂枝湯是因為下之后多半表虛,不能再用麻黃劑。 [67]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氣上沖,有時還可夾水飲一起往上沖逆。這仍是有表證,身體仍打算從表解病。 [160]傷寒吐下后,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 --血弱氣盡、胃氣虛;脅下痛--結于脅下;氣上沖咽喉--邪高病下,故使嘔也;這樣對比著看,很像是講太陽轉為少陽小柴胡。果然這樣的話,氣上沖不僅太陽病有,少陽也有。可真的是嗎?且看。眩冒,同142條,太少合病,眩冒是太陽還是少陽?這里先不論。再往下看: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惕 是憂,懼的意思。痿就是痿廢的意思。經脈是指肌肉血脈,久而廢痿。肌肉血脈應該仍屬太陽這一塊。結合前面一直有說太陽罷了嗎? 沒說,說明可能太陽證仍在,氣上沖咽喉、眩冒、經脈動惕,可能還是指著太陽說的。因此:太陽少陽合病之經脈痿廢,氣上沖,仍屬太陽。 問題: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接在這里怎么解釋? [392]傷寒陰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小氣、少腹里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裈散主之、 身體重未必就是濕氣? 少氣,覺得氣短。 少腹里急與陰中拘攣相應,少腹肌肉跳動緊張。 熱上沖胸,熱氣上沖至胸。 頭重是為什么?結合眼中生花來看,熱氣往上沖所致,眼花和頭重都是因為熱氣上沖,但必夾飲,否則不會眼花頭重。 膝脛拘急呢,拘急有兩種原因,一種是邪結肌肉間,通常都是表證,一種是津液不足。這里的熱上沖是表證嗎?我們來看看燒裈散就知道了。裈:有襠的內褲,古人布衣有兩種材料一種是麻,一種是葛。先秦之前是葛,之后多是麻,但葛仍在用。葛有夏葛之稱,魏晉人多以葛為巾。葛布比麻布更適合做內褲,更舒服。且燒裈散此方早于先秦出現是很可能的。所以,燒裈散燒的很可能就是葛。葛,與葛根有莫大聯系吧?明白了吧。把葛燒成粉,再加上近隱處的能是什么?秋石?搞清楚這個,可以復制燒裈散了。 所以這里的膝脛拘急與陰中拘攣都是一種肌肉的拘攣,是邪結所致,屬太陽表證。 此處的熱上沖胸,也當屬表證,燒裈散燒的是葛。 [金]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能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氣上沖胸,與15條同。 ********************與“氣上沖”癥狀相類,且病機實質與“氣上沖”一樣的****************** [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鼻鳴:太陽病,陽氣都往上浮。太陽中風,雖有汗自出,但腠理處邪結,氣仍不旁達,壅塞不通,造成反向的壓力,兩力相抗,發為鼻鳴。 干嘔:與上相同,仍是由于氣不旁達,氣上沖逆,則為干嘔。干嘔,多因胃氣虛,但太陽中風的干嘔,不可能胃氣虛到這種程度。胡老所言最切。 [22]大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太陽病誤下,結合治法判斷表仍未解,誤下往往表都仍不解。脈促為侯,脈促寸脈仍浮,但變短而速;誤下,機能抵抗,因見氣上沖,氣上沖胸,氣又不旁達,因見胸滿。與15機制相同,僅程度不同。 問題:脈促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脈?寸部浮是肯定的,其他特征呢? 促:速、小、短,“后服小促其間”,就是小短其間,小速其間,因此促=短而速。每次都見于誤下之后,是機體對誤下的亢奮抵抗,縮短陣線,加強抵抗。 [43]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 有誤下,喘:喘逆,與15條氣上沖意義相同。只是這里咳喘明顯,因加厚樸杏子。 [65]發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臍下悸,欲作奔豚,還沒發作,但病人有覺得要上沖了。也是太陽病桂枝證的一種,其差別不在這里討論。 [117] 發汗后,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太陽病桂枝證-奔豚,氣從少腹上至心--加桂。先說發汗后,就是已發汗了,汗后病沒有解,(仍在表),糊涂大夫又再用燒針令其汗,針處還感受外邪,發炎。不管是燒針也好,感染也好都是一種刺激,刺激正氣向上亢逆(只要正氣不虛都能激發),則仍為太陽表證。 [160] 吐利、頭痛發熱 身疼痛 熱多欲飲水者 五苓散 若臍上筑者 腎氣動也 去術加桂四兩 吐多者 去術 加生姜三兩 下多者,還用術; 臍上筑者,腎氣動,這樣的字眼在整個傷寒論里極少(今后再討論)。應與奔豚意思一樣或相近。也是加桂解決。 [金]師曰: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奔豚氣上沖咽喉腹痛,往來寒熱者,奔豚湯主之。 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候。也是太陽病桂枝證。那么有往來寒熱呢,來看看奔豚湯,葛根用了五兩--表證:甘草 芎窮 當歸各二兩 半夏四兩 黃芩二兩 生葛五兩 芍藥二兩 生姜四兩 甘李根白皮一升 其實就是太陽少陽合病。奇怪的是這里沒用桂枝!而用了甘李根代替(這也是唯一一處不用桂枝處。)。 問題:為什么奔豚湯不用桂枝而用甘李根? [金]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沖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 風濕也是表證啊,氣上沖者太陽病。“氣上沖者加桂枝三分”更是桂枝治氣上沖的明證。 *********************屬“氣上沖”癥狀,但不是太陽病的(此為特例)********************** [166]傷寒、發熱汗出不解 心中痞硬 嘔吐而下利者 口口口口之 病如桂枝證 頭不痛 項不強 寸脈微浮 胸中痞硬,氣上沖喉咽、不得息者,當吐之,宜瓜蒂散。 前一段,發汗不解,意仍有表;心中痞硬,按胡老說法,人參證,胃氣虛,這個改天也要討論,為什么;嘔吐,有少陽的可能;下利,太陽陽明下利是有的,太陽少陽下利有么?有,黃芩湯即是,“黃芩湯主”之,剛好四個字。 下一段,病如桂枝證,指著寸脈微浮說的,也可能有汗出惡風,因為它頭不痛項不強啊;胸中痞硬,這里是胸中,不是心下,心下指胃部(胡老語);心下--胃,心中--心,胸中--胸部,各有所指,仲景語細如斯。胸中痞硬,指胸部的痞硬,痞是滿而不痛,痞硬就是硬滿不痛。胸部有硬滿不痛的結塊(能按出來)。氣上沖喉咽,不得息者,這種氣上沖程度厲害,沖到喉咽了,不得息,一方面言頻度,一方面言病人苦于此,不似太陽病氣上沖,雖沖,但不適感不強。這種氣上沖是什么呢? 是邪結在胸中,當吐之而解,宜瓜蒂散。宿食在上脘,當吐之(金)。宋本說胸有寒是錯的。因為瓜蒂和赤小豆都性寒。 從這里可以看出,氣上沖,也有邪結胸中(食道至胃上脘這一段),機能欲吐但未得吐的情況,這種氣上沖程度兇。 ************************需與“氣上沖”癥狀相鑒別的 ************************ [326]厥陰之為病、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下之、利不止、 厥陰病,胡老認為是半表半里的陰證,正邪交爭在半表半里,但正氣衰敗,反陷于陰證,糾纏于半表半里。(不一定就是少陽轉厥陰)。 厥陰病的特點,氣上撞心,用了個“撞”字,不是沖了,撞心,不是胸,撞心的感覺是什么?起碼與“氣上沖胸”、“氣上沖”有很大區別,這種感覺只能是病人自覺,病人覺得自已的心被往上的氣撞,是什么感覺?心悸、怔忡的感覺多點吧。悸:心動;怔:常與怔忪用,惶恐害怕; 忡:憂也; 后接“心中疼熱”,什么意思? 所以言厥陰上熱下寒,這個值得商榷啊,氣上撞僅限于撞心,疼熱也僅限于心。 饑不欲食--一定是上熱嗎?未必。就是不欲食,但能感到“饑”。食則吐,說明胃氣衰,不能下,下之利不止,一派陰寒衰敗了。 這個不是氣上沖,應該偏向于是心悸,要區別開來。 問題:饑不欲食的“饑”是胃有邪熱嗎? 問題:氣上撞心,心中疼熱病機是什么? [158]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此客氣上逆,表現為干嘔,不屬“病人自覺氣上沖”討論范圍。 **********************************總結*********************************** 總結下:所有氣上沖癥狀除外166條瓜蒂散證都是表證中的太陽病!進一步說,是桂枝證。 嘔、喘與氣上沖有相同有不同,是可以對比討論的。又是一大深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