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證施治] 一、風痰入絡型 主證:多發于30- 50歲的患者,突然發病,較輕者開始僅覺手足麻木、口角麻木;較重者逐漸出現(發展多在3-5天內)半身不遂,口唇歪斜,口角流涎,舌強語蹇或手足拘攣;全身癥見面色不華,口唇紫暗,頭暈,頭痛或伴有心悸怔忡,多夢易醒,胸悶,煩躁,痰多黏稠,舌苔薄白,脈象弦滑結代。 治則:平肝息風,化痰通絡。 處方: 1.毫針法 (1) 頭維、率谷、風池、地倉、廉泉、外關、曲池、陽陵泉、懸鐘、申脈。 (2) 百會、印堂、天柱、本神、合谷、后溪、豐隆、三陰交、太溪、太沖。 操作:選1組處方,或兩組處方交替應用,每日或隔日1次,留針40-60分鐘,每10分鐘施用瀉法約30秒。20次為1療程。 2.水針療法 (1)上肢癱。肩髃、曲池、外關、合谷穴。 (2)下肢癱。環跳、風市、陽陵泉、足三里。 (3)口眼歪斜。地倉、頰車、下關、翳風穴。 (4) 失語。廉泉、承漿。 操作:用紅花、川芎注射液,每穴注入0.2-1ml, 或用維生素B12,0.5ml,分別注人上穴。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二、風陽上擾型 主證:此類患者多先有外傷性骨折或手術,胸部和頸部開放傷成手術,腸道寄生蟲等病史,發病突然,較輕者開始僅覺手足麻木,口角麻木;較重者多逐漸出現半身不遂,口唇歪斜,舌強或起病時突然頭痛,出現昏迷,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數。 治則:鎮肝息風,滋陰潛陽。 處方: 1.毫針法 (1)瞳子髎、完骨、風池、風府、懸鐘、丘墟、支溝、中諸。(2) 百會、四神聰、印堂、合谷、外關、太沖、行間、太溪價、腎俞。 操作:選1組處方或兩組處方交替應用,每日1次,留針30-40分鐘,10-20次為1療程,可連續治療3~-5個療程。 2頭針療法 (1)頂中線、頂旁1線、顳前線。 2)頂顳前斜線、頂旁2線、顳后線。 操作:按頭針的規范捻轉手法,留針4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治驗舉例] 患者王某,女,48歲。曾有風濕性心臟病史20余年。癥見右半身偏癱伴有口角歪斜兩周,經某醫院確診為心源性腦栓塞。經介紹來我院針灸治療。 查體:右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語言不利,全身乏力,面色不華、頭暈、心悸、心煩,舌苔淡白、脈見弦結代。 治則:平肝熄風、化痰通絡。 用毫針法,按照風痰入絡型取穴。每日1次,20次后癥狀逐漸減輕;停針1周后,用毫針法并配合水針療法隔日1次,又治療30次,患者言語清楚,右半身僅有麻木感,下地行走及右手均能持物,基本臨床治愈。 |
|
來自: 雅博學苑 > 《法灸神針,立竿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