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至今,很多地方跟詩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詩人們的最愛,有代表性的地方都有哪些? 一. 詩之城 詩之城的競爭是比較激烈的,主要有長安(現西安)、揚州、杭州、南京、成都等,我首推長安,其實稱長安為“詩之都”更合適。 提詩則必言唐,唐朝又被稱為“詩唐”,而作為唐朝的首都,自然跟詩有扯不清的關系。在唐朝,凡是有點名聲的詩人,李、杜、白、王維、杜牧、李商隱、王昌齡、孟浩然、韓愈、柳宗元、賈島、孟郊等等詩人,哪位沒有去過長安?哪位沒有寫過有關長安的詩句? 在所有帶有地名的詩句中,“長安”二字出現的頻率無疑是最高的。 例如: 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君自長安來,還歸長安去。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類似的知名詩句還有很多很多,數不勝數,從知名度和數量綜合評定要遠超揚州、杭州、南京等城市。 二.詩之湖 描寫洞庭湖的佳作頗多,恐怕只有西湖可以與之相媲美,但“彈丸之地”的西湖又怎能比得上“八百里洞庭湖”之磅礴大氣?所以我選洞庭湖為“詩之湖”。 關于洞庭湖的詩詞我首推這首元代唐溫如的《題龍陽縣青草湖》: 西風吹老洞庭波, 一夜湘君白發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 滿船清夢壓星河。 這首詩最后兩句簡直是神來之筆,意境無敵! 還有劉禹錫的這首《望洞庭》也非常經典: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 這首詩的比喻太形象了,真佩服劉禹錫的無敵想象力! 關于洞庭湖的名作頗多,其他名篇還有杜甫的《登岳陽樓》、李白的《游洞庭湖五首》、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等等。 三.詩之山 “詩之湖”是洞庭湖,“詩之山”毫無疑問是廬山。雖然現在泰山、黃山知名度遠高于廬山,但要論詩它倆離廬山還差之甚遠。 詠廬山最著名的詩無疑是“廬山雙璧”: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和蘇軾的《題西林壁》。 唐朝李白《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正如蘇軾所言“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詞”,李白這首詩令無數來廬山觀瀑布的詩人為之擱筆,自嘆不如。 宋朝蘇軾《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我稱之為哲理詩的“壓卷之作”,景與理配合得天衣無縫。 詠誦廬山的名篇還有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登廬山五老峰》、《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蘇軾的《觀潮》、張九齡的《湖口望廬山瀑布泉》等。 四.詩之河 “詩之河”毫無疑問是孕育了中華民族,我們的母親河:黃河。關于黃河的名詩句你能想起來的都有哪些? 下面這些詩句都是如雷貫耳、耳熟能詳的: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五 .詩之江 我在這里把“詩之河”和“詩之江”分開了,所以懸念不大。若兩者合起來,評選“詩之江河”,那長江和黃河就得好好較量一番了,兩者旗鼓相當,誰能勝出呢? 關于長江的知名詩句也有很多,例如: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和上面詠黃河的詩句一樣,全都是名句,知名度頗高,流傳甚廣。 六. 詩之樓 評選“詩之樓”,肯定不會出四大名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鸛雀樓這個圈。 這四座樓都因詩文而貴,詩樓相得益彰,共垂千古。哪座樓可稱“四大名樓之首”?這個還有一定的爭議,如果讓我選,我首選黃鶴樓,只因為關于黃鶴樓的詩句是最出名的。 有關黃鶴樓的知名詩句: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雪點翠云裘,送君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青山萬古長如舊,黃鶴何年去不歸? 以上就是我評出來的“詩之城”、“詩之湖”、“詩之樓”等,朋友們有何高見呢?歡迎各抒己見。 |
|
來自: 行云流水vmmxd6 > 《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