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澤畔時光 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張愛玲 張愛玲被稱為是民國時期的臨水照花人,她孤傲、敏感,她的文字也總是如同精致的刺繡一樣,冰冷又美輪美奐,骨子里的爛漫和驕傲,不允許自己的作品遭受到一丁點的褻瀆。 可是晚年的張愛玲卻寫信給自己的好友宋淇,不要收錄《殷寶滟送花樓會》這篇小說。而好友很是不解,這篇小說無論是文筆還是構思都還不錯,可是張愛玲為何棄之不用呢? 一段恩怨的起源 事情的起因還要從一篇評論說起,1944年,傅雷以迅雨的筆名在《萬象》上發表了《論張愛玲的小說》。 傅雷作為一名翻譯家,因為翻譯《約翰克里斯朵夫》以及巴爾扎克的小說而著名,此后便專注于翻譯事業,鮮少寫評論性的文章。 隨后他偶然間讀到張愛玲的小說,心中喜憂參半。于是就發表了對張愛玲小說的見解。其中對張愛玲的《金鎖記》大加贊揚,說它頗有些《狂人日記》的風味,稱它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獲之一”。 但是轉而,傅雷便表達了自己的失望,因為同一個作者,卻寫出了具有天壤之別的兩篇作品。他對于張愛玲另外一篇名為《連環套》的小說,表達了自己的不滿,稱這部作品仿佛是五花八門、西洋鏡似的小故事雜湊而成,缺乏核心思想。 對于張愛玲女士的得意之作《傾城之戀》,傅雷也毫不客氣地評價它好似六朝的駢體,雖然珠光寶氣,內里卻空空洞洞,既沒有真正的歡暢,也沒有刻骨的悲哀。 張愛玲在上海名聲鵲起,心高氣傲的她忍受自己的作品遭受到這樣的評價,心里有些不舒服,可是這種不舒服,她并沒有立刻表現出來。 直到11月,張愛玲以一篇《自己的文章》來回敬傅雷。她一向不喜歡太過偉岸和浪漫的愛情,而偏重于在幽深處揭露人性丑惡,以自我標榜的真實。 于是她將傅雷的一樁婚外情以小說的形式公諸于世。這個故事的原型正是傅雷和她的同學成家榴。 傅雷結識了劉海粟的妻妹成家榴,是一位女高音歌唱家她結識傅雷時,傅雷早已有了家室,可是兩人之間有些說不清的情愫。傅雷只消一眼,自此深陷其中。傅雷愛慘了這個女人,為了追求他的女神,那一封封情書如雪片般傳到了成家榴的手中 這期間,傅雷因而一次次萌發出離婚的沖動。 愛情的不如意讓傅雷的脾氣越發暴躁,他對待兒子傅聰極其嚴厲,鋼琴練得稍有差錯,甚至會抓著兒子的頭撞到墻上去。 因為見不到成家榴,傅雷常常暴跳如雷,無奈的朱梅馥只好心甘情愿地邀請成家榴住進了自己的家中。看著丈夫因成家榴而展露的笑顏,朱梅馥悄然退出房間,轉身去為他們準備美味佳肴。 傅雷的妻子朱美馥是一位知書達理的好妻子。作為傅雷的賢內助,她不僅在日常起居中將傅雷照顧得妥帖,甚至于在工作中,也是丈夫的得力助手。 知道此事后,她選擇了隱忍。因為她認為,愛丈夫就要尊重丈夫的內心。得妻如此,夫復何求。 當時身在局中的傅雷卻沒有看到妻子的好處,一心都在成家榴這個年輕貌美的女孩子身上,密切與成家榴進行書信往來。成家榴去了云南之后,他更是思念成疾,寢食難安,連寫作事業都放到了一邊。 朱梅馥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作為傅雷的妻子,她一再忍讓,甚至為了傅雷特意打電話讓成家榴來家里。 而成家榴,一個妙齡少女,在這段感情糾葛中也飽受煎熬,一方面她欣賞傅雷的才華,不想放棄。另一方面她內心面對這樣尷尬的情境也不由得打起了退堂鼓。 朱梅馥對傅雷的愛詮釋了成全的偉大,同樣也表露了一個女人愛到骨子里的卑微。朱梅馥的坦蕩讓成家榴萬分慚愧,朱梅馥的付出也讓成家榴無地自容。 選擇主動退出的成家榴曾對傅聰說:“你爸爸很愛我的,但你媽媽人太好了,到最后我不得不離開。” 最終朱梅馥以寬容善良讓成家榴徹底折服,即使內心百感交集,終究還是選擇離開傅雷,嫁給了一個空軍。 朱梅馥曾說:“我愛他,我原諒他。為了家庭的幸福,兒女的幸福,以及他孜孜不倦的事業的成就,放棄小我,顧全大局。” 是了,她是菩薩,她為成就一個杰出的男人而來,也為護全這個男人的顏面而死。 成家榴離去以后,傅雷終于幡然醒悟,他徹徹底底地被妻子的包容所征服。從前從來不在家中擺夫妻合照的他,開始在書桌上,擺上兩人的合照。也更愿意與她一同出門,去參加各種活動。傅雷的脾氣也有所改觀,不再像以前動不動就發怒。這一刻起,傅雷的心才算完整地屬于朱梅馥。浪子回頭金不換,正因為她的的堅守,才成就了這個圓滿的家庭。傅雷有幸擁有一個溫柔敦厚的妻子,被妻子朱梅馥呵護一生,更是因朱梅馥而有所成就的一生。 這本是傅雷的一樁私事,與他并不熟悉的晚輩張愛玲又是從何得知呢? 原來與傅雷相戀的成家榴正是張愛玲的同學,也是學校鼎鼎有名的美人。 一日成家榴因為心中苦悶,來看望張愛玲,便和張愛玲說到這段讓她內心極度煎熬的感情, 那段時間,成家榴住在傅家,陪著傅雷工作,而朱梅馥在一旁打理家務。她心平氣和地接納成家榴,為他們下廚做飯,阻止孩子們用異樣的眼神打量成,已然把成家榴當做家庭的一員。這樣超乎尋常的包容,連成家榴都為之震驚,她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有愧于朱梅馥,在向好友張愛玲傾訴以后最終還是決定離開。 作為成家榴的同學,張愛玲自然是希望成家榴能離開傅雷,而對于一位敏銳的作家,這無疑是一個創作的素材。 于是張愛玲便以二人的故事為原型寫出了這篇《殷寶滟送花樓會》。 這篇小說的主人公叫殷寶滟,一位滿眼崇拜,長相俏麗的女學生被一位才華橫溢的老教授吸引,滿心歡喜地接受他的需要和愛慕,卻忘記了此刻他已經是別人的丈夫。 羅教授和殷寶滟因為共同翻譯音樂史而日久生情,但張愛玲筆下的羅教授給人的印象并不好。 例如她在小說中寫道:“他摘下眼鏡來,他的眼睛是單眼皮,不知怎的,眼黑眼白在眼皮的后面很厚很厚,看著并不覺得深沉,只是一種異樣的退縮,是一個被虐待了的丫鬟的眼睛……” 張愛玲本意是想通過這個故事讓成家榴做出選擇,離開傅雷,當然當時年輕氣盛的內心也充斥了報復的意味,想到傅雷曾不留情面的批評她的小說,她故意丑化了他。 可是當晚年的張愛玲回憶再讀起曾經寫的這篇文章時,心里卻充滿了悔意,也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而感到不齒。 1983年,張愛玲寫信給宋淇,不想讓這部小說收錄到自己的作品集中,她坦言羅教授的創作原型確實是傅雷,還在信中坦言:“這部小說寫得太壞了,但有的時候,只有出版了才知道寫得壞。” 隨后她在作品后面進行了補寫,承認自己破壞了兩人一生中唯一的愛情,這段恩怨最終得以落幕。 也許是晚年的張愛玲經歷了人生的風風雨雨,再回首往事,才有了這樣的悔悟。她如知己一般的丈夫去世,自己在蝸居在美國一所小房子,生活凄涼。此時傅雷夫婦已經在家中雙雙自殺。 成家榴選擇離開,結婚后也并不幸福,再回想自己當初將自己的同學刻畫的空虛又矯揉造作,將傅雷描寫成那樣一個不堪的老教授。 她逐漸意識到也許自己寫的那篇小說,不僅僅是惡意丑化了傅雷,同時也傷害了一個無辜人令她后悔不已 當你看清了一個人而不揭穿,你就懂得了原諒的意義;討厭一個人而不翻臉,你就懂得了至極的尊重。人生如茶,沉時坦然,浮時淡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