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的時候,西南各省作為大后方一直通過生產和提供兵員直接支援前線抗戰。特別是重慶和昆明等城市,更是當時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橋頭堡和精神支柱。甚至于在抗戰中也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大轟炸之下的重慶人民,依然在廢墟中堅持抗戰,昆明更是作為反攻前沿基地。 作為抗戰大后方的重慶 同樣是后方,當時西北受到的戰事波折相對較少。但就是在這樣“安全”的大后方的西北,卻駐扎著一支重兵集團——那就是第一戰區的胡宗南集團。 這支部隊有多強呢? 在1945年國軍劃分的十大戰區里面,人數最多的戰區正是轄區位于陜甘寧和豫西胡宗南的第一戰區。兵力為6個集團軍共22個軍,其中不乏第1、13等王牌軍,人數達到了61萬人左右(算上吃空餉也有50萬人),比正面抗擊日軍的王牌6戰區(多數部隊是9戰區劃歸而來)還要多上10萬人。 那么問題就來了,為何這樣一支60萬人的重兵集團,卻在抗戰中一直放在后方,不和日軍作戰呢? 精銳的西北國軍中央軍 保護大西北的后方??抗戰期間老蔣給胡宗南的最主要任務,就是保住黃河防線和西北大后方。 在1938年在武漢抗戰失利之后,各線的國軍說是彈盡糧絕也不為過。當初建立的德械師在淞滬、南京等會戰中也打光了,粵軍和湘軍等在華中也消耗殆盡,西北軍雖然在臺兒莊打得很好,但徐州會戰整體說也是以失利而告終。 不過在抗戰的低谷,蘇聯卻雪中送炭,伸出援手和國民政府合作。 西北運輸線上的國軍汽車 蘇聯軍事物資進入關內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西北通過陸路通道從西北進入西南,同時我們和蘇聯交換的戰略物資也是通過西北這個運輸線出境。根據不完全統計,在美援物資沒到之前,從1938年1月1500輛卡車第一次進入西北開始,蘇聯援助物資一共運送了:飛機1200多架、坦克82輛、汽車2050輛、大炮4317門、機關槍14025挺、槍彈16400萬發、炮彈190萬發。 蘇聯援助的坦克 因此為了保護這條當時國軍路上最大生命線,胡宗南集團也一直在黃河沿岸鎮守,甚至還派駐部隊進行護航和修路等。一旦胡宗南的第一戰區黃河防線被日軍捅破,那么當時抗日對外通道就徹底讓人切斷,即使前線戰士再英勇,沒有子彈和炮彈,拿什么和敵人拼。 在陜西寶雞進行防空演習的胡宗南部 當然保衛黃河防線,可不僅僅是為了西北路上的交通線,更是為了保衛西南的安全。 在1939年國軍在第一次長沙會戰失敗之后,他們就一直在想繞過兩湖和長江這條線,進入重慶,如果從南面廣西貴州進入,又是十萬大山不太好近。因而從北面渡黃河,攻陷西安和關中,沿著魏國滅蜀的線路從漢中出發攻入四川無疑是最佳選擇。 為此日軍將其指定為“5號作戰計劃”,甚至于為了這個計劃,他們在進攻中條山得手之后,更多次嘗試性的過黃河渡潼關,不過都被國軍守軍擊潰。在1941年本來當時的華北方面軍派遣飛機多次進行勘察,預案都做了好幾稿,但卻被珍珠港戰役和黃河邊上的守軍太多擱淺了。 陜西黃河邊上的國軍河防部隊 在1941年前后,胡宗南在黃河邊的駐防兵力根本就沒少于20萬。就是為了防御日軍的突然渡江襲擊,一旦胡宗南的黃河防線被擊穿,那么進入關中的日軍將可以直下程成都和重慶了。 因此對于當時的國民政府而言,無論是為了保護從蘇聯過來的物資還是預防日軍的“五號計劃”,黃河防線都要是以穩為主。即使是兵員臃腫,哪怕是情勢大好,也要禁止出擊,以保護黃河方向萬無一失,一旦關中失守,整個戰局的平衡必然被打破。 陜西潼關城墻上的國軍 胡宗南集團戰斗力不強??當然的胡宗南集團,之所以不敢出擊,或者主動出擊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別看有60萬大軍。但實際上和日軍比起來其戰斗力并不算強。當時國軍的精銳分為兩部分,一支是以兩湖前線抗擊日軍11軍和華中方面軍為主的第六和第九戰區。里面包含了:9、74、18、71、100和92軍這些精銳中央軍。另一支是更為強大的遠征軍,含第2、5、8、53、71,新1和新6軍。 國軍王牌駐印軍 而反觀胡宗南集團,除了第1和13軍外,幾乎都是雜牌收編的軍隊(12軍是東北軍,17軍是西北軍底子、)和暫編軍(暫編1、9、15軍)。而這些部隊戰斗力都不算強,如果貿然從黃河方向出擊,進攻日軍華北方面軍,可能會重蹈中條山之戰的覆轍(20萬國軍被10萬日軍暴打,戰損比為1:30),到時候黃河防線都不一定保得住。 陜西國軍17軍接受閱兵 因而,基于當時胡宗南部這些戰斗力,當時老蔣給他的任務除了按兵不動保衛黃河和西北外,還有兩個。 第一個是作為兵源訓練基地,打不了仗,訓練部隊總歸可以的。 對這些軍隊進行訓練,通過安插一下新兵和中央系軍官,將原有隊伍打散剔除掉這些部隊中的雜牌將領和習性,宣導黃埔精神將其慢慢“中央軍化”,以便于作為國軍的后備兵員庫,及時補充反攻階段正面戰場和遠征軍損失,培養能戰的兵源。 移駐陜西的中央軍校學員 比如當時的85軍,原來是陜軍部隊組成,后來則被中央軍13軍慢慢滲透,成為湯恩伯嫡系。原西北軍的的17和40軍人士調動頻繁,17軍軍長高桂滋和40軍軍長馬法五直接投入的中央系懷抱。 第二個則是“武裝保衛延安”,說白了就是監視我軍。 別看當時的胡宗南集團國軍對日軍沒辦法,對當時陜甘寧邊區可是個大威脅,有事沒事就搞點摩擦,經常無故扣留我邊區人員和武裝。而且為了防止我軍根據地擴散,他們將黃河方向的兵力直接布置在延安旁邊,老蔣的用心用腳趾都能想得出來。甚至于胡宗南還在1943年時候,制定了武裝偷襲延安的計劃,追蹤因為暴露而在一地雞毛中破產,但不代表他們對延安就沒想法。 ![]() 陜甘寧邊區的國軍 雨田君說??在抗戰中,手握60萬重兵集團的胡宗南之所以一直不進攻日軍,而是龜縮在關中。也是有自己方面的戰略考量,在當時西北和關中安穩勝于一切,一旦貿然出兵,被日軍誘敵深入的話,大西北和重慶都將難保。退一步來說,即使是出兵,以當時胡宗南集團雞肋的戰斗力,進入華北、華中作戰,也會被擊潰,與其這樣不如將其作為一個后備兵基地,同時監視延安,在戰后形成對延安方向的兵力壓力。 因此對于當時的老蔣和胡宗南來說,這60萬大軍除了防日本人,更是進攻延安的利刃。 — The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