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海經(jīng)》 無患子被稱為“桓” 2、《古今注》(崔豹) 無患子被稱為“拾櫨木”;《古今注》云∶程稚問木曰∶無患何也?答曰∶昔有神巫曰,瑤,能符,劾百鬼,得鬼則以此木為棒,棒殺之。世人相以為器,用鬼,故曰無患也。 3、《本草拾遺》 無患子被稱為“噤婁”,主喉閉,燒令香,辟邪惡氣。 4、《纂文》 無患子被稱為“縷櫨木” 《纂文》云∶無患名噤婁,實好去垢,今僧家貫之為念珠,紅底為也。纂文無患,木名也。實可以去垢,核黑如。問櫨木,曰∶無患何也?答曰∶昔有神巫曰,無患,此木能作符,劾百鬼,則以此木為棒殺之。 5、《本草綱目》 無患子被稱為“菩提子、木患子、肥珠子、油珠子、鬼見愁、盧鬼木”。 《本草綱目》記載:“無患子洗發(fā)可去頭風(頭皮屑)明目,洗面可增白去斑。”“肥皂莢(無患子)……十月采莢,煮熟搗爛,和白面及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膩潤,勝于皂莢也”。 無患子在《本草綱目》中醫(yī)療功效: 去垢 即有去污效果,無患子果實含有37%的皂素(黃豆含皂素僅0.3%),可直接當成肥皂使用,故無患子又被稱為“肥皂果”或“洗手果”。 洗珍珠甚妙 在無患樹下?lián)焓盁o患子果實,壓擠去核,將果肉沾濕搓揉,就會起泡,不僅可用來洗珍珠,任何金銀器、珠寶、眼鏡片,洗后都有不易再弄臟的優(yōu)點。 去面黑干 無患子有去黑斑之效果,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已證實這點,因無患子可抑制Tyrosinase的作用,Tyrosinase為一種酶,有助黑色素的形成。(Tyrosinase-酪氨酸酶) 喉痹,研納喉中,立開 取無患子果實10粒,去核取果肉,切碎,加50c.c.水煮至85℃,靜置轉(zhuǎn)涼后用以漱口,對口腔炎有迅速消腫止痛之效果。 牙齒腫痛 用上法炮制漱口,對牙周病的療效甚速。 洗頭去虱 用于洗頭,可去頭虱及防頭皮屑,將無患子萃取液直接噴在狗的皮膚上,可以防虱及減少體臭。 6、《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 無患子被稱為“木木免子、油患子” 7、《現(xiàn)在實用中藥》 無患子被稱為“圓肥皂、桂圓肥皂” 8、《廣西中獸醫(yī)藥植》 無患子被稱為“洗手果、苦枝子” 9、《本經(jīng)逢原》 俗名鬼見愁,苦平無毒。無患子言其辟邪之功也。浣垢去面。喉痹研納喉中立開。又主飛尸,子中仁燒之辟除惡邪,煨食辟惡氣,去口臭。 10、《證類本草》 無患子皮:有小毒。主浣垢,去面,喉痹,研,納喉中,立開。又主飛尸。子中仁,燒令香,辟惡氣,其子如漆珠,生山谷大樹。一名噤婁,一名桓。(今附)臣禹錫等謹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昔有神巫曰,瑤KT,能符,劾百鬼,擒鬼以無患木擊殺之。世人競?cè)〈四緸槠鳎脜s鬼,因曰無患。日華子云∶無患子皮,平。 11、《博物志》 桓葉似柳,子核堅,正黑,可作香纓用,辟惡氣,浣垢。 12、《普濟方》 a、治飛尸(出本草)以無患子中仁。燒令香。祛惡氣。 b、治飛尸蛔蟲。口中疳。風瘙身癢頭瘡。牙齒落。疥癬生。如蛇蜍蚊子咬入人肉。 c、治飛尸游蠱。著喉氣欲絕者。 13、《嬰兒論》 無患子用來治療皰疹 無患子皮煎方:無患子(十個去實)上一味。以水二升。煎減半升。去滓用管吹之。當泡起。仍追取。敷患處。漆瘡煩癢難瘥者。宜鐵漿灌之。礬石湯亦主之。 14、《嶺南草藥志》 無患子酌量,用好醋煎沸,趁熱搽洗患處;煅食之,治小兒五疳及鵝喉。 依法處置之無患子,搽洗患處,可以軟化腳底厚角質(zhì)層,對腳跟龜裂有優(yōu)異效果,徹底解除腳后根皮厚,不美觀,甚至流血的困擾,此外,每周擦一次,可預(yù)防香港腳及消除腳臭。 15、《生草藥性備》 止血;煨食殺蟲、去膩;煮膏藥祛風,消腫,拔毒 a、去膩:為無患子最重要特性,置數(shù)滴油脂于盤上,再滴入無患子汁液,搓揉,油即被乳化而失去油膩之特性。臉部油脂分泌旺盛者,用稀釋無患子溶液擦臉,可免去油光滿面的困擾,用現(xiàn)代術(shù)語來說,就是“控油”效果佳。油性臉在化妝前也可先涂抹無患子液。 b、消腫、拔毒:對于急性青春痘發(fā)作或表淺皮膚細菌感染如膿痂疹或毛囊炎,無患子果肉汁液之療效不遜抗生素。 16、《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制毒蟲咬及無名體毒:無患果肉適量,搗爛,用水調(diào)后,擦患處。 在野外被蚊子叮咬時,取新鮮或乾燥無患子果肉沾水或口水涂抹患處,可迅速止癢消腫。無患子若加上“蚊香草”等蚊子避忌植物萃取液抹在皮膚上可防一般蚊子或“小黑蚊”叮咬。 17、《南寧市藥物志》 清膀胱熱;化痰熱。 18、《廣西中藥志》 煨食治蛔蟲,燒灰研末吹喉治聲啞。
治各種喉癥,感冒發(fā)熱,百日咳,白濁,白帶,小兒疳積。
今釋子取以為念珠,出佛經(jīng)。惟取紫紅色小者佳,今入藥絕少,西洛亦有之。 21、《本草品匯精要》 有小毒植生,無患子皮主浣垢去面,喉痹研內(nèi)喉中立開。 22、《陸川本草》 行氣止痛,消脹去郁。治腹瀉,腹痛,喉痛。 23、《中國藥植圖鑒》 為祛痰劑,并能解河豚中毒,止疝痛、風濕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