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一統——黃人、黃帝和黃帝王朝 第二篇 黃帝 第十三章 黃人、黃帝與夏、商、周、秦關系的綜述 文|黃飲冰 核心提示 一、黃人與玄鳥及殷商 (一)黃人從兩湖經賈湖到東北,與東北玄鳥氏結成黃玄聯合體 (二)玄鳥是燧人氏后裔 (三)黃玄聯合體的分裂 (四)玄鳥重歸黃帝系統,被歸宗于少典氏族,少典即殷商所崇拜的帝夋 (五)黃人的興衰 (六)在夏代,玄鳥演變成殷商,黃人演變成黃夷降格為殷商的附庸 二、黃人與夏人及夏后氏 (一)古夏人與夏后氏 (二)夏后氏是古夏人的一支,在黃帝統一時代納入黃帝系統,成為昌意的子氏族 1、古華夏崛起于廟底溝文化,是女媧氏族與神農氏族合作的結果 2、夏后氏 3、夏后氏歸宗入黃帝系統昌意體系 三、黃帝天黿氏是姬周的祖先 四、嬴秦是黃帝的后裔 五、黃帝是宗祖,萬族歸宗于黃帝,基因學說不懂也解決不了以“黃帝為祖”的人類學問題 附錄1《詩.商頌.玄鳥》: 附錄2《詩·商頌·長發》: 附錄3《山海經.海內經》: 附錄4關于祭祀的記載 附錄5關于四夷的記載 附錄6黃人、黃帝及其與夏商種族關系的演變 主題詞 黃帝 宗祖 一、黃人與玄鳥及殷商 中國西部地理地勢圖 (一)黃人從兩湖經賈湖到東北,與東北玄鳥氏結成黃玄聯合體 東北的黃人來自哪里呢?來自賈湖。而賈湖人來自云夢澤北部的江漢流域(現存的洞庭湖是古云夢澤的南部)。賈湖與彭頭山是同一文化的兩個分支。這三者的聯系,就是龜文化。賈湖龜來自洞庭湖。紅山龜演變自賈湖,神化于天黿。 距今9000年前兩湖地區一支黃人遷到賈湖。 距今8000年左右,賈湖黃人遷移到東北,興隆洼文化就是其早期遺跡。 賈湖黃人在東北與玄鳥氏建立婚姻(黃玄聯合體)關系,形成東北黃人。 東北的黃人是黃崇拜,崇拜黃蛇和黃鳥,與玄鳥氏對稱,就是黃鳥氏。對應的玄,是赤黑色。赤和黑,又是由玄分化出來的。東北有赤(赤峰)的地名,當是由此而來。也可能玄鳥氏的首領稱玄帝或赤帝。 黃氏作為黃人或黃帝的后裔,分支繁雜,黃氏之間很難聯譜。黃氏之間開親也很多,但并不是說黃帝后代近親結婚多。追根溯源,在東北黃水期間,黃人本身就是十二姓聯合體。黃人又與玄鳥氏結成婚姻聯邦形成玄黃聯合體。在起源階段,“黃”就是族群認同的標志,是種族概念,而非單一姓氏的概念。古黃人崇黃佩玉,以黃蛇黃鳥為圖騰、種植粟黍。 (二)玄鳥是燧人氏后裔 相對于黃人來講,玄鳥氏才是東北土著。那么玄鳥氏來自哪里?這就一路要追溯到燧人氏。 我把末次冰期(距今7萬年到1.8萬年)生活于中國北部的族群統一命名為“華尼安”人,他們崇拜華(火)、尼(生殖崇拜和先祖崇拜)、自稱為安。簡稱就是安人。泛日耳曼人與泛印歐人都與古安人有關。古安人的核心族群就是燧人氏,神而帝者是燧皇。 在距今70000年前,燧人氏族群生活于青藏高原東緣與川滇西緣,主要就是橫斷山脈河川地帶。他們是泛滇黔地區生活的華尼人族群中“以猴為祖”的族群。 距今70000到60000年間,燧人族群北遷到青海東部和甘肅南部生活,成為末次冰期生活于中國北部的主要族群——華尼安。 因為古安人適應于低溫生活。所以在距今18000年到13000年(新仙女木事件前),在升溫的驅使下,大部分古安人向北遷徙而去了,這個“北”包括北亞和歐洲及北美。但是為了奉守遂皇神袛的祭祀,燧人氏留在了中國北部。在大洪水期間(距今8000年到7000年)燧人氏逐漸喪失了主神地位。 西北的炎帝姜族群和東北的玄鳥氏就是燧人氏的后裔。其實古老的族群都有這種同族分兩部分進行東西分布的習俗。這可能就是后來的昭穆制的原型。 烏斯藏也是燧人氏后裔。在末次冰期內,有幾個間冰期,古人曾深入青藏高原,如距今6萬年到距今3.8萬年、距今1.8萬年到1.28萬年、距今1.15萬年后。烏斯藏主要是1.15萬年后深入西藏的燧人氏族群的后裔。 (三)黃玄聯合體的分裂 玄黃聯合體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因為小冰期南下。我一直宣稱,黃人是農耕族群,不是什么游牧民族,黃帝也不是游牧族群的首領。因為黃人是農耕族群,小冰期對農業不利,黃人在東北不能繼續農耕,所以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間陸續南下。紅山文化從距今5500年就有了衰敗的跡象,預示的就是黃人陸續離開東北。 黃人南下,先居河北,在考古上的遺跡就是紅山文化與仰韶文化在河北有交融。黃人南下就在河北遇到了來自仰韶文化的阻力。仰韶文化是多支的。發展到河北與南下的黃人(考古上的紅山文化)相遇的這一支可能來自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為了保證黃人種族延綿,黃人在河北分出一支走了西線,越過太行山向秦晉遷徙,這一支黃人起到了鋪路的作用,為后來西少昊金天氏統治西部打下了基礎。但這個時候黃人處于母系姓族時代,男系黃帝還沒有出現。 距今4800年又出了一件大事,就是一顆彗星在豫北、晉中南到冀中南一線與地球相撞,留下了白洋淀這個巨大的水坑。這次撞擊再一次引起劇烈的降溫和短暫的瓢潑水災(水彗星嘛)。關鍵是把處于晉中晉南和冀中冀南的仰韶文化族群毀滅了!黃人當然也受影響。在考古上東北的后期文化就蕭條了,河南的剛興起的廟底溝二期文化也消失了。 但這也給黃人繼續南下創造了機遇。黃人乘機進入山東。 進入山東黃人的日子也不好過,此時山東大氏族是鳳姓少昊氏;太昊氏族的勢力已經衰微,降格為少昊氏族的附庸。黃人作為南下而來的黃玄聯合體的主體氏族,自然也不被少昊氏所容。原因是什么呢?因為南下的黃人還處于母系姓族時代,鳳少昊氏已經進入男系氏族時代。黃人的女人做了風姓少昊氏族的妻子,黃人的男人卻找不到妻子。這是“一邊倒”的婚姻關系。鳳姓少昊這樣搞,當然是不接納黃人的,要削弱和瓦解黃人,以確保鳳少昊氏族的統治地位穩固。 但是玄鳥氏卻被少昊氏接納,黃人的玄黃聯合體就破裂了。 (四)玄鳥重歸黃帝系統,被歸宗于少典氏族,少典即殷商所崇拜的帝夋 鳳姓少昊以鳳鳥為宗主圖騰,組建的是二十四鳥圖騰聯合體,就是鳥圖騰王國。在鳳少昊二十四個鳥氏族中,有玄鳥無黃鳥,這就是黃人被排擠而玄鳥氏被接納的有力證據。 黃人要發展,只有脫離山東鳳姓少昊的統治區域。所以黃人西遷到豫東與魯西之間,通過“認伏羲為祖”的方式與女媧氏(有蟜氏)建立婚姻關系,由此女媧氏成為黃人的母族,女媧氏同時也是神農氏的母族,這樣黃人被中原及江漢的統治氏族神農氏所接納,成為了神農氏國聯邦的一員。這個期間黃人完成了母系向父系的轉換,大約在距今4700年,第一代男系黃帝天黿氏出世。然后黃帝天黿氏率領黿甲戰士東征,兩昊勢力得到了最大的削弱。玄鳥氏重歸黃帝系統。 (五)黃人的興衰 距今5600年5300年的小冰期對原居西北的炎帝姜種族也產生了巨大影響,他們開始東遷。距今4800年的時候,炎帝姜種族已經向東遷徙到了中原北邊,在秦晉和河北廣有分布。這個炎帝姜種族才是半游牧半農耕族群,原本生活于青海東北、甘肅西部的祁連山和河西走廊。當然,在我的敘述中,炎帝與神農是兩個體系。這個時候在神農內部也分化出了蚩尤族群,距今4600年的時候蚩尤也遷徙到豫北豫東魯西地區(考古上距今4600年河南龍山文化在豫東、冀南和晉南恢復,我認為是蚩尤北進的結果),處于與炎帝姜族相持的局面。蚩尤和炎帝都不服從神農的統治,這就又為黃帝勤王神農創造了歷史機遇,黃帝的用兵顯得正當。 大約在距今4600年后,在古冀州(就是現在的山西和河北加內蒙古南部一些地區),蚩尤、炎帝、黃帝的部族錯綜在一起。他們之間的混戰的結果,是炎黃組成聯邦,蚩尤被殺而其部族北去南逃。其他的族群自覺站隊到黃帝陣營。神農交出天下共主的位子,自覺退居二線,居于江漢。這個取代神農的,是出自黃人少典氏的軒轅,時間大約是距今4500年。 登天子位后,軒轅黃帝設立東西兩監監于萬國。黃帝命玄囂為東少昊(東監),統治東方。命昌意為西少昊(西監),統治西方。黃帝自己在中部。 軒轅黃帝100年的時候河北發地震,恰好軒轅黃帝也在河北,處于地震區域,黃帝在地震中駕崩。接替黃帝軒轅氏的是黃帝少昊氏(青陽玄囂)。 炎帝共工氏崛起,黃帝少昊氏衰微。共工擊潰西少昊,西少昊流亡到湖北。共工擊敗東少昊,東少昊殘余退回東北。東部的黃人幾乎消耗殆盡,但黃人的統治地位沒變,主體人民變成了夷人。顓頊利用夷人的力量,興起于北方,然后入中原打敗共工氏,奪回天下共主的地位。 經過這次災難,中原和東部的黃人成為少數,但是依然處于領導地位。西部的黃人沒有多大損失,但是領導地位喪失了!他們融入了西部的古夏人。所以在中原和東部黃帝的后裔,是少昊系和顓頊系。顓頊是昌意的代表。西部的黃人盡管是黃帝血統,但成為了古夏人。顓頊作為天下共主,統治著東部的古夷人和西部的古夏人,維持著古華夏聯盟。古華夏的統一,一直穩定到堯舜禹時期。 到夏朝,夏后啟奪取政權,之后就不崇拜黃而崇拜青。黃帝王朝結束。 (六)在夏代,玄鳥演變成殷商,黃人演變成黃夷降格為殷商的附庸 在夏代,東部的玄鳥氏演變成殷商(玄鳥生商),成為了東方的主體氏族。東部的黃人重新組織起來,成為黃夷。黃夷成為殷商的附庸。所以從大禹之后,上古中國東西一體的局面徹底瓦解,夏啟的統治不包含東方諸族,反過來東方諸族顛覆國夏后氏政權長達40年(夷弈代夏或少康失國)。所以夏商之間實際上沒有統屬關系,對于殷商來說,商湯滅夏,不過是滅了一個西邊的大國而已。但是夏政權始終把自己看作是天子,視作黃帝王朝的繼承者,所以夏政權對東部用兵經常發生。 《竹書紀年》記載:“(夏)后相(夏朝第五代國王)三年,征風夷、黃夷。”這個黃夷,就是東部黃人組建的黃國,處于東方。殷商滅夏后,黃人才在潢川立國。黃夷到黃國經歷大約1500年被楚滅。黃國后裔以黃為氏。 所以黃本身是族群血緣認同的符號,不是單一血緣姓氏。黃氏內部是通婚的。 黃帝母系僅在東北,或許在河北生活期間還是母系。但南下在山東以后,就成父系了!黃人因黃帝而發達,也因黃帝而衰敗,喪失了中原主族的地位,最終降格為殷商的附庸,黃人的最高統治者的稱號也就由“黃帝”降格為“黃尹”了。所以在商朝,他們不祭祀“黃帝”,而祭祀“夋”。 二、黃人與夏人及夏后氏 距今5000年時期諸族分布示意圖 (一)古夏人與夏后氏 夏朝是夏后氏建立的,但是千萬不要認為“夏”來自“夏后氏”或“夏朝”。 談夏,要知道夏族徽是什么,還要知道古夏人與夏朝的關系。我認為最早的夏偶像是大地灣女神,最早的夏族徽是“人面魚紋圖”。即先有古夏人,后才有夏朝。 其實司馬遷說夏朝的國號是“夏后”而不是“夏”。“夏”的最早符號是“人面魚紋圖”。“人面魚紋圖”是圖文“夏”。 古夏人是古安人遺留中國支與北遷的華尼人風族群在青海東部、甘肅南部、陜西西南部混居過程中形成的新的北方族群。大洪水前(距今8000年前),古夏人族群已經形成三大族群,即處于北部秦晉高原的大夏(尼夏)、處于西部青甘川的西夏(戎夏)、處于中東部的東夏(華夏)。這個期間北部的原居民古安人,逐漸被擠壓到了邊緣的西北和東北,西北的是姜族群,東北的是玄鳥族群。我說過秦晉高原原本就是大夏,就是這里的原居民就是大夏族群。 如何理解“夏后”呢?“夏”是“夏圖騰”。“后”實際是“司”。“夏后”就是“夏司”,“夏司”就是“司夏”,“司夏”就是“專司夏之祭祀”。學界已經把“司母戊鼎”更正成“后母戊鼎”,這實際上是多此一舉,因為“后”就是“司”,本是同一個字的不同鏡像,后來演變成兩個字。至于為什么叫“夏后”而不是“后夏”,這與古人喜歡說倒裝句有關。 如此“夏后氏”就是“專門負責夏圖騰祭祀的氏族”了!這句話就說清楚了夏后氏的起源。在鯀和禹的時候,這個職責已經沒有了!但是夏后氏的起源是很尊貴的了! (二)夏后氏是古夏人的一支,在黃帝統一時代納入黃帝系統,成為昌意的子氏族 1、古華夏崛起于廟底溝文化,是女媧氏族與神農氏族合作的結果 以前我對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和廟底溝二期文化都有定位。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是大洪水結束(距今6000年)后豫東魯西的女媧(伏羲)種族西遷所創立。這時從南而來的神農種族也在豫西,女媧(伏羲)種族與神農種族組成以女媧伏羲種族為主體的聯合體,即妻族是女媧族,夫族是神農族,女媧族把夫婿之族統一稱作“伏羲”,所以作為女媧夫婿的神農就號稱“神農伏羲氏”。在河南考古發現的連體陶罐,就是對女媧(伏羲)種族與神農種族組成聯合體的紀念物。 這個出現于距今6000年前(公元前4000年)的女媧伏羲(以神農氏為伏羲)集團,以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為文化特色,其文化影響力北到晉中冀中、南到江漢湘北、西到陜甘、東到豫東魯西,是史前中國的第一個具有廣域性質的王朝,我把她稱作“古夏王朝”。 古夏王朝的前期帝君是女媧(距今6000年前到距今5000年),后期帝君是神農(距今5000年到距今4500年)。距今4500年(公元前2500年)神農天子讓位于軒轅黃帝,古夏王朝結束,神農降格為黃帝客卿。 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的小冰期中,女媧(伏羲)神農聯合體也是主體南遷的,路線是從豫西→豫南→鄂北及鄂東北→江漢平原東北隨孝地區。 在這個南下的期間,作為女媧夫婿之族的神農氏族恢復了神農氏的稱號統領天下,另保留伏羲氏以奉守伏羲的祭祀,這就是傳說中的神農氏取代了伏羲成為首領。神農氏與女媧氏的婚姻關系可能也破裂了,女媧氏并沒有徹底南遷入江漢,依舊留在河南,演變成了有蟜氏;不愿接受男權的女媧氏部分,繼續西遷,馬家窯文化的興起當與此有關。 孝感有一條河流叫澴水,澴就是還的轉換,也是神農第一次南返的遺跡。第一次南歸,神農氏在澴川建立都城——寰城(葉家廟古城)。 “還”的繁體字 澴、還、寰,字根是“瞏”,與神農氏在河南與湖北之間往返遷徙有關,更與神農氏原本就是南部族群的底子有關。神農氏在澴川建立古城,并把古城命名為瞏城,把河流命名為澴河,就是告訴當地居民,自己雖然從北方遷來,但不過是返回(還鄉)而已,大家不要有隔閡。 距今4900年強勁的廟底溝二期文化出現,這是神農氏北返北中原恢復古夏王朝北中原疆土的結果。 距今4800年因彗星事件廟底溝二期文化消失,神農氏又一次南歸江漢。這一次神農在豫南沿漢江南下到天門石家河,驅逐了這里的西王母族群,建立了石家河古城(神農城),這座神農城,名稱可能叫做“夏城” 2、夏后氏 夏后氏是什么種族呢?《列子.黃帝篇》說:【庖犧氏、女媧氏、神農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狀,而有大圣之德。】,這句話說的就是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夏后氏的圖騰是“蛇身人面,牛首虎鼻”,這個種族屬性,就是經過繼續復合后的古夏人圖騰,其中“人面”就是對古夏人原始圖騰“人面魚紋圖”的繼承。所以,夏后氏族源是古夏人,族系是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夏后氏。 這個說法,與史記不同。史記說:黃帝(妻雷祖)……昌意……顓頊……鯀……禹。屬黃帝血統。 其實這說的是兩個東西,一個是族源,一個是血統歸宗。從古籍記載看,禹出自西羌,生于岷江上游的汶川石紐。所以大禹是黃帝血統的古夏人。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到夏啟,黃帝王朝就結束了。黃帝王朝從黃帝到舜帝保持黃崇拜,夏朝卻是青崇拜。 3、夏后氏歸宗入黃帝系統昌意體系 夏后氏本是古夏人的一個氏族,可能在昌意統治西方古夏人的時候對這個古老氏族進行了血統轉換,這個氏族以昌意為祖。所以《山海經.海內經》直接說:“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這里的“白馬是”,我以為是“白馬氏”。 在黃帝一統華夏的時候,除了鐵血征伐消滅了一些徹底不服從的氏族國家之外,天下的征伐止步于“認祖歸宗”,天下萬族都歸宗于黃帝,以黃帝為宗主,時間延長宗主就演變成了宗祖。這其中也包括黃人各氏族祖也歸宗到黃帝一人。 在黃帝以前,上古華夏地域性的宗主有天子神農、太昊少昊、夋、虞與鳩、王母、炎與黃等。 三、黃帝天黿氏是姬周的祖先 在黃人從東北南下后,黃帝逐漸統一了上古中國東部,把東部諸胡、諸尸(夷)納入自己的統治,《鹽鐵輪》就說黃帝殺兩昊、蚩尤為帝。兩昊就是諸胡的代表。在蚩尤與炎帝發生矛盾的時候,黃帝借機把炎帝族群納入自己的統治,并以炎黃聯軍為基礎,戰勝蚩尤。蚩尤是神農在中原的勢力代表,蚩尤被打敗,神農的天子地位就不保了,諸侯咸歸黃帝,黃帝取代神農的天子地位,成為新的天下共主。華夏就由神農華夏進入到黃帝華夏時期。這一段歷史,我在《黃人、黃帝和黃帝王朝》有專門的論述。 黃人南下和黃人奠基中原的歷程中,黃帝歷經三個氏族,天黿氏族、有熊氏族和軒轅氏族。在古籍中,軒轅和有熊混在一起,天黿隱約可見。有熊立國于新鄭,軒轅立國于涿鹿,天黿崛起于山東,立國于曲阜。天黿是黃人南下中的第一個擔任男黃帝職位的氏族。天黿氏之黿甲戰士所向披靡,奠定了黃帝一統上古華夏的偉大事業。 天黿氏是姬周的祖族。姬周是很有文化優越感和宗族意識的,他們說自己是“天黿的后裔”當然是可信的。 周代《獻侯鼎》等銘文后多見“天黿”二字,證明姬周與天黿的關系。《國語.周語下》也記載周朝人說“我姬氏出自天黿”。我的解釋就是天黿氏是引領黃人南下的第一位男黃帝,這個第一位男黃帝就出自黃人之天黿氏,以后黃帝之位才流轉到黃人之有熊氏、黃人之軒轅氏。我們一般所說的黃帝,都是把天黿氏、有熊氏和軒轅氏混為一談的軒轅黃帝。 姬周在取代殷商的時候,就說過很霸氣的話。在《尚書.周書.召誥》中姬周就霸氣地宣稱:【皇天上帝,改厥元子,茲大國殷之命】,是說上帝改派他的大兒子姬周接收大殷國的統治。對于殷商來講,甚至是夏后來講,姬周才是皇天上帝的大兒子。為什么呢?因為姬周是天黿黃帝的后裔,天黿黃帝是引領黃人南下建立基業的第一位男黃帝。所以,周人是天黿黃帝的后裔,不是有熊黃帝的后裔,也不是軒轅黃帝的后裔。當時估計殷商聽到了姬周的昭告,也是十分服氣的。 四、嬴秦是黃帝的后裔 在《史記》的《五帝本紀》和《秦本紀》記載都涉及“少典”,提及時期相差幾代,《史記》《五帝本紀》的少典是指有熊氏的父親,軒轅氏也混為少典之子,我這里認為有熊和軒轅均為少典之子,少典是不同時代的少典國君。 《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的少典,是指少典氏族,可能是少典的直系后代承襲少典的稱號一直延續下來的氏族。 根據歷史記載,我認為秦是少典氏族的后裔,也是顓頊氏的后裔,綜合起來秦是黃帝的后裔;秦國所處的西陲之地,戎夏氐羌混雜,但從源頭上上溯,秦居之帝是西周的老家,再往上溯秦居之地是西少昊昌意的統轄區,西少昊的統治轄區是黃帝封賜,還是追溯到了黃帝黃。氐羌往上追溯就是古姜,古姜之帝是炎帝。所以居西陲之地的秦國,以尊炎黃為國策。 五、黃帝是宗祖,萬族歸宗于黃帝,基因學說不懂也解決不了以“黃帝為祖”的人類學問題 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的這個小冰期,作為農業族群的黃人族群在東北是站不住的。我在《黃人南下》一文也說過,黃人南下先入河北,在河北大約好幾百年的時間。大約距今5300年,河北的黃人分出一支西去。距今4800年黃人繼續南下,這一支出男系黃帝。西去的那一支情況不明。距今5300到5200年,黃人西遷的一支也的確到了陜西,或許融入到了馬家窯文化中。但與父系黃帝無關,他們是母系黃人,后來如何不知道。距今4500年,黃人昌意支也去了西部。但是從司馬遷的《史記》記述的五帝族系,卻與西部黃人無緣。一個顓頊來自西部的昌意系,卻是東部的玄囂扶養大的。顓頊血統代替了昌意血統。黃帝王朝的帝位,實際上就是在玄囂系和顓頊系(昌意)之間流轉。 歷史的現實就是,西部的黃人擁有強大的黃人血統,但是他們演化成了古夏人的一部分,不屬于黃帝系統。而東部黃帝血統衰微,但是很多姓氏都會追溯到黃帝。這就是文化認同,而不是基因認同。 我對學界拼命搞出基因黃帝是擔憂的。 總而言之,站在當今大中華的高度看,民族團結、諸族共和需要更加包容的民族學理論基石。草原是另一個華夏的觀點具有足夠的容納性,是中華民族理論的基石,而黃帝就端坐在這塊基石上。 其實,在中國幾千年歷史里,漢人是有足夠的實力和智力處理草原和中原之關系的,因為漢人從來就是秉持鐵血和懷柔共塑的“天下胸懷”。有些人受西方理論影響,就是不愿意把草原族群歸于華夏體系,要搞什么阿爾泰、通古斯,內亞等再次隔離兩個華夏。難道草原是另一個華夏的觀點還不具備容納性嗎?中國北方的民族融合,歷史記載得明明白白,但基因并沒有實質性的區別,因為他們實際是同種族,就是華夏種。區別就是生活和生產方式,往往是落敗者逃到草原,勝利者繼續中原生活,或者草原強盛起來又回中原,迫使新的失敗者避讓進入草原。如此而已。 追溯世界各地的少數民族和當地土著,都會追源到東亞,即華夏中原|草原。基因研究成果早就表明:匈奴是妥妥的黃種人,突厥原始種是妥妥的黃種人,難道還不夠嗎? 明朝就是如此處理草原的。在元體系退回草原的一段時間,明朝就稱草原族群為北元,北元的稱呼一直使用到北元被瓦剌、韃靼取代。 蒙古有庖犧的記憶,傳說庖犧一支北遷大漠,北部族群幾乎都與庖犧有關。庖犧就是某一代伏羲的稱號。蒙古包氏(孛兒只斤氏)就稱自己是庖犧之后裔。 滿族也是退回到東北,可惜是日本人扶持,抗戰結束后滿族建立的那個傀儡國被視作漢奸國取締。所以做漢奸只有誅滅。滿人是吃了自己的虧,所以一直暗中搞鬼,攜洋造勢,這種新漢奸行為,也是注定失敗的。 以上這些在以前的文章都有論述。今天與宗親黃石交流時綜合在一起成文。我關注古黃人開始自上世紀90年代清譜。黃氏的源頭在燕山黃水(西拉木倫河),黃鳥氏。 黃飲冰2018年元月25日隨筆。2018年12月3日星期一修改。2021年7月18日星期日增補和修改。 附錄1《詩.商頌.玄鳥》: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 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 龍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四海來假,來假祁祁。景員維河。殷受命咸宜,百祿是何。 附錄2《詩·商頌·長發》: 浚哲維商,長發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國是疆,幅隕既長。有娀方將,帝立子生商。 玄王桓撥,受小國是達,受大國是達。率履不越,遂視既發。相士烈烈。海外有截。 帝命不違,至于湯齊。湯降不遲,圣敬日躋。昭假遲遲,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圍。 受小球大球,為下國綴旒,何天之休。不競不絿,不剛不柔。敷政優優。百祿是遒。 受小共大共,為下國駿厖。何天之龍,敷奏其勇。不震不動,不戁不竦,百祿是總。 武王載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則莫我敢曷。苞有三蘗,莫遂莫達。九有有截,韋顧既伐,昆吾夏桀。 昔在中葉,有震且業。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實維阿衡,實左右商王。 “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意思是說先公相土名揚海外,他想要捉拿的罪犯,哪怕逃到海外,如朝鮮那些地方,也會像軍陣上空的飛鳥被排箭阻擊那樣被阻斷逃路,最終被捉拿歸案。 截:根據隸定字形解釋。形聲。字從"土戈"(zāi),從隹,"土戈"亦聲。"土戈"指"在原野上已排列停當的軍陣"。"隹"即鳥兒。"土戈"與"隹"聯合起來表示"軍隊嚴陣以待,連一只鳥兒都休想從面前飛掉溜走(弓箭兵可以發射排箭進行空中阻擊)。 “實維阿衡,實左右商王”。意思是說的確是虧了那個啊衡,真心實意地輔佐了商王。誰是“啊衡”?伊尹為啊衡,甲骨文記載的“小臣尹”。伊尹就是黃尹,黃人的首領號稱黃帝,黃帝軒轅氏、黃帝顓頊氏、黃帝高辛氏嚳、黃帝陶唐氏堯、黃帝有虞氏舜、黃帝夏后氏禹,但在夏代、殷商時期“黃帝”降格為“黃尹”。黃尹輔佐商王,建立殷商,君臨天下。 《史記.殷本紀》記載的伊尹:桀敗於有娀之虛,桀奔於鳴條,夏師敗績。湯遂伐三嵕,俘厥寶玉,義伯、仲伯作典寶。湯既勝夏,欲遷其社,不可,作夏社。伊尹報。於是諸侯畢服,湯乃踐天子位,平定海內。 黃氏族譜中“伊尹名啊衡”的記載,有黃尹輔助殷商的記載。殷商期間如果殷商以黃帝為祖,殷商的確會有心理障礙。只有黃人及其后裔才會銘記黃帝。嬴姓秦國銘記黃帝,就是因為嬴姓為黃人后裔。 繼承殷商的姬周,同樣會承襲殷商前例。根據《史記.封禪書》記載:(公元前442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嬴秦在戰國時期就高舉黃帝旗幟,統一華夏之后自然會承襲黃帝,奉黃帝為天下宗祖。 附錄3《山海經.海內經》: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狄。 這就是我反對說黃帝是“狄”的原因,因為說黃帝是北狄顛倒了輩分,把爺爺定位為孫子,這是沒有宗法制度的胡狄的思維,非華夏子孫的意識。原本的真相是北狄源于黃帝,不是黃帝是北狄。黃帝時代沒有北狄。 附錄4關于祭祀的記載 《祭法》: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后氏亦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國語》:“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后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根據以上記載,從祭祀模式看,《祭法》用的是“禘—郊”“祖—宗”模式,《國語》使用的是“禘—祖”“郊—宗”模式。模式實際一樣,記述表達不同而已。 根據以上記載,從具體內容看,《祭法》與《國語》記載一致的是有虞氏、夏后氏“禘黃帝”,黃帝處于宗祖地位。殷人和周人不“禘黃帝”,即是在商周時期黃帝的宗祖地位動搖。 《祭法》記載“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應當符合有虞氏的祭祀模式,因為有虞氏帝舜是繼位于帝堯陶唐氏的,黃帝、顓頊、嚳、堯都在有虞氏的祭祀之列。《國語》記載“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則有不妥,因為有虞氏帝舜不能自己祭祀自己,也就是說在有虞氏的祭祀單中,不應該有“舜”。 造成這個混亂的原因,就是“嚳”“舜”與“夋”在古字上的相似性。“嚳”“舜”是在解析上古記載的時候對“夋”產生了迷糊。這可以從殷商甲骨文中的祖神“夋”來佐證。 殷商甲骨文中的“夋”是誰呢?就是《山海經》中記載的“俊”。“夋”是“俊”的本字或字根,“夋”就是“俊”。 《祭法》和《國語》在轉錄上古祭祀單的時候,把“夋”字解析錯了。“嚳”“舜”應該是“夋”。正因為這個原因,轉錄者根據已知的上古帝系,用“嚳”或“舜”替代了“夋”,并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排了祭祀格式。 “夋”原本是與太昊少昊地位一樣高大上的上古東方族群的最高帝君,具有“神而帝”的身份。因為黃人南下到上古中國東部,經過歷代黃帝的接力征伐,把東部帝君摧毀,并把東部各帝君的遺民納入自己的麾下,把東部帝君的稱號收歸自己,以繼續統治東部原帝君的遺民。少典承襲了“夋”的稱號,自此少典即帝夋;有熊氏承襲了“鴻”的稱號,所以有熊也有帝鴻的說法;青陽氏和金天氏承襲了少昊的稱號,所以就有東西兩少昊經常糾纏不清的迷糊存在。到戰國時代,諸子研究上古史,經常把并不相干的稱號歸之于一人,把五彩繽紛的上古帝君簡單化,如把炎帝與神農合一為炎帝神農氏。漢朝追宗到太昊和伏羲,干脆把兩者合一成太昊伏羲氏。 我一路追蹤“夋”的歷史,搞清了少典與帝夋的交集原點。從少典起,“夋”作為一個稱號一直承襲到高辛氏嚳。高辛氏以末代帝夋的身份繼承黃帝位,號稱黃帝嚳。把“夋”解析成“嚳”,也有這個原因。把“夋”解釋成“舜”,完全就是識字錯誤,因為到帝舜時期,東部族群的種族屬性已經消失了,帝夋這個稱號就失去了作用了。在夏朝和商朝,統一的黃帝華夏集團東西分裂,就逐漸地產生了“東夷”的標識。到西周,形成西戎、北狄、東夷、南蠻的族群劃分理論。 現在一些專家也把殷商歸于東夷,實際上殷商建立商朝后,對東夷的征伐從沒有停息過。在周武王攜西部聯軍進攻殷商的時候,殷商的主力部隊依然在征伐東夷的前線上。這樣的局面,可以說明周國的確是殷商的臣屬,而且是負責西部防務的支柱。所以周國不是外國,而是殷商本國。 附錄5關于四夷的記載 《尚書·大禹謨》:“無怠無荒,四夷來王”;《孟子梁惠王》:“蒞中國而撫四夷也”;《禮記·王制》:“東曰夷、西曰戎、南曰蠻、北曰狄”。《春秋》在莊公三十二年記載:“冬,狄伐邢。”這是《春秋》中第一次出現狄的記載。 根據《舊唐書》,至唐代,東夷有高麗、百濟、新羅、倭國等; 西戎有吐蕃、泥婆羅、黨項羌、高昌、吐谷渾、焉耆、龜茲、疏勒、于闐、天竺、罽賓、康國、波斯、拂菻、大食等;南蠻有林邑、真臘、陀洹 訶陵、東女國、南詔、驃國等; 北狄有突厥、回紇、鐵勒、契丹、奚、室韋、靺鞨、渤海國等。 附錄6黃人、黃帝及其與夏商種族關系的演變 黃飲冰2021年12月14日星期二補錄。本文是根據黃飲冰著《黃人、黃帝及其與夏商種族關系的演變》一文重新編輯和補充而成。 作者簡介:黃飲冰,本名黃祥文,曾用網名楚天孤客,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鎮人,以研究華夏文明起源史為己任,從1989年開始研究華夏起源史,是華夏文明起源史的獨立研究者和中國中心論的倡導者。研究成果有《皇皇者華——華夏文明流源史談》、《中國中心論——中國是世界人種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傳播中心》、《赫赫宗祖——神話傳說、典籍記載和考古對應新解》、《天地開設——華夏本土起源概論》、《黃帝一統——黃人、黃帝和黃帝王朝》、《追蹤夏后朝》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