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繕后的鎮海橋 “經現場觀感檢查和資料核查,驗收組認定:屯溪鎮海橋修繕工程質量保證資料齊全、工程技術資料符合要求,工程評定資料達到國家規范標準,同意驗收,評定為合格等級!”12月21日下午,市文旅局、市住建局和建設、設計、勘察、監理、施工等相關負責人及特邀專家等一行對鎮海橋修繕工程進行最終驗收,最終核定工程質量為合格,同意通過竣工驗收。 屯溪鎮海橋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俗稱“老大橋”,位于新安江、率水、橫江交匯處,東西貫穿屯溪老街與黎陽古鎮,素有“徽州第一古橋”美譽,是黃山(原徽州地區)人的精神文化坐標。2019年10月,該橋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去年7月7日,我市遭遇50年一遇強降雨,屯溪鎮海橋被洪水沖毀,全城為之震驚、動容。很多市民和網友在惋惜的同時,紛紛通過各種渠道,表達修繕鎮海橋的強烈愿望。黃山市委、市政府順應群眾意愿,第一時間作出修復鎮海橋的決定,留住城市記憶、賡續歷史文脈、弘揚徽州文化。 古橋修繕涉及面廣,既有嚴格的程序規定,又有嚴謹的修繕施工要求。屯溪鎮海橋修繕工程是在確保文物真實性、完整性的原則上進行復建,全部為石作業,原有石料根據部位、強度、保存現狀,合理篩選使用。在保證結構安全的原則下,在局部或隱蔽處,盡可能少地采用現代材料及施工工藝等最小干預措施,確保結構穩固。為最大程度上堅持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藝、原做法,整個修繕過程將文物保護理念融入施工工作中,全面保存、延續文物的真實歷史信息和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鎮海橋修繕項目中實際存在的難點問題,施工方利用BIM技術,構建三維可視化虛擬模型,項目中歷史遺跡的數字保存、石塊構件的砌筑、“禁止取魚”字跡石塊構件拼接、砌筑石塊預排布等難點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不僅提高了現場施工效率、石塊構件利用率,幫助技術人員和施工人員通過三維思考方式精準施工,較高程度還原了古橋原始面貌,提高了古橋修繕質量。同時,該技術的應用還用數據信息還原了古橋的結構形式及工藝做法,為古橋建立了數字檔案,所有石塊均有專屬“身份證”,切實提高了文物建筑保護的科學技術水平,是文物建筑保護信息化的一次卓有成效的實踐。 據悉,經過修繕的屯溪鎮海橋全長131.2米,橋面通行凈寬(兩側欄板內空)6.59米,全寬(兩側階沿距離)7.53米,橋墩同分水尖處寬13米,河床距離橋面高12米,橋面面積約 960平方米。修繕后的鎮海橋橋身(橋面)比原來抬高了約63.3厘米,橋兩頭坡度高于原大橋,從安全角度考慮將不具有電瓶車、摩托車上橋通行功能,自行車可推行。今后,鎮海橋仍是一座步行景觀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