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年1月10日,歷時60多天的“淮海戰役”已經接近尾聲,一隊解放軍戰士正在對國民黨軍俘虜進行繳械和收編,盡管投降人員眾多,但一名士兵打扮的俘虜還是吸引了解放軍戰士的注意。 只見這名俘虜雖然身著士兵服裝,卻并不像其他士兵一樣滿身污垢、形容枯槁,而且年齡也較為偏大,負責接收俘虜的戰士果斷將這一情況報告了上級。 杜聿明被俘 經過一番仔細的審訊和盤問,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瞬間在我軍華野和中野兩大集團軍中傳開,我們俘虜了國民黨軍徐州“剿總”副司令、國軍淮海戰役的實際指揮官——杜聿明。 令人意外的是,雖然被我軍俘虜,杜聿明卻并沒有表現出應有的恐懼和緊張,相反,他的態度有點桀驁不馴、甚為不服,因為在他看來,淮海這一戰打的“窩囊”,自己并沒有發揮出全部的實力。 而杜聿明晚年更是多次公開表示:如果當時蔣介石聽了他的建議,讓他放手攻打劉伯承率領的中野,淮海戰役孰勝孰敗還猶未可知。 杜聿明 雖說歷史不可能重演,但我們心中也不免有此一問,如果當初真按杜聿明所說,他能夠放開手腳與劉伯承一較高下,淮海戰役的結局會改寫嗎? 到處“救火”的無奈指揮官 解放戰爭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通過“三大戰役”,我軍不僅完成了從戰略防御向戰略進攻的華麗轉變,更是為“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奠定了基礎。 而在“三大戰役”中,要論持續時間最長、投入兵力最多、戰斗激烈程度最高的,還屬“一戰定乾坤”的“淮海戰役”。 眾所周知,“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軍一方的實際指揮者是大名鼎鼎的抗戰名將杜聿明。 杜聿明 而大家可能不了解的是,杜聿明雖然是淮海戰役的“剿總”副司令、實際指揮者,但實際上,在淮海戰役剛開始時,杜聿明卻并未實際參與其中。 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淮海戰役”開打時,在“遼沈戰役”中全面潰敗的蔣介石,氣急敗壞地派杜聿明去了東北,想要杜聿明以一人之力扭轉乾坤。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盡管在抗日戰爭時期屢立奇功,也是國軍中蔣介石最為倚重的將領之一,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前往“救火”的杜聿明在東北幾乎難有作為、無力回天。 而被蔣介石任命來擔任杜聿明缺席期間淮海戰役總指揮的,既不是當時身為華中“剿總”司令的“小諸葛”白崇禧,也不是緊鄰中原戰區的傅作義,而是資歷、能力、戰力均是平平無奇的劉峙。 劉峙 之所以會起用劉峙,原因無他,唯“忠心”爾,這是幾乎貫穿老蔣一生的用人原則,也是最終導致老蔣全面潰敗的重要原因。 而統領淮海戰役80萬大軍的國軍總司令劉峙,在淮海戰役初期都干了些什么呢? 他在明明掌握優勢兵力可以重拳出擊粟裕率領的華東野戰軍時,選擇了保守龜縮、蝸居徐州,剩下的時間就是在徐州城內“尋花問柳”,好不自在。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正在劉峙一邊漫不經心的集結兵力,一邊開開心心地流連花叢的時候,我軍已經迅速完成了戰前準備。 這期間,我軍充分利用劉峙瞻前顧后、畏縮不前的心理,由毛主席親自決策,敲定了淮海戰役作戰方略,整合了華野、中野兩大集團軍兵力,完成了比較充分的戰前調度,扭轉了戰役初期的不利局面。 粟裕 而身為華野總指揮的粟裕,在這期間也迅速地找到了整個淮海戰役的“突破口”——黃百韜兵團。 此時的黃百韜兵團,如果迅速機動向徐州方向靠攏,或許還有一線生機,但劉峙昏招迭出,竟然發布一道手令,命令其原地待命,和駐守連云港的44軍一同撤退,而這一耽擱就是好幾天。 戰機轉瞬即逝,我軍正是利用了這個時間差,悄無聲息地完成了對黃百韜兵團的切割和包圍,等黃百韜意識到自己被“包了餃子”時,一切為時已晚。 黃百韜兵團被圍的消息傳來后,蔣介石暴跳如雷,一邊急電劉峙,讓其指揮邱清泉和李彌兵團火速馳援解救黃百韜,一邊又想起了此時還身在東北為其“挽尊”擦屁股的杜聿明。 黃百韜 對于黃百韜兵團還有不有的救,作為戰場“老油條”的杜聿明可以說是心知肚明,而對于蔣介石再次把他從東北調到徐州“救火”的行為,則更多的是感到無奈。 他對于蔣介石和劉峙將軍隊集中在徐州固守的部署非常不感冒,對成功解救黃百韜兵團更是沒有信心,因此,直到完成了國軍在遼沈戰場的撤軍任務,他才磨磨蹭蹭的南下徐州。 杜聿明首先面對的就是劉峙的“甩鍋”,杜聿明一到徐州,劉峙就迫不及待地向他移交了全部防務和指揮權,跑到蚌埠去“躲災”去了。 杜聿明 身為國民黨軍中少有的具備全局思維和戰略謀劃能力的將領,杜聿明自然有其過人之處。 面對黃百韜之圍,他并沒有選擇重兵馳援,而是提出了一個類似“圍魏救趙”的大膽作戰構想。 四處被掣肘,即使有好的計劃也難以實施 所謂“圍魏救趙”,就是放棄對被圍友軍的直接救援,轉而攻擊敵人的要害,迫使其放棄圍困回援,從而達到“曲線解圍”的戰略目的。 按照杜聿明的設想,他一方面請求蔣介石能夠向黃百韜兵團發電,鼓勵其固守陣地10日以上,決不投降,也不突圍。 另一方面,他想直接放棄對黃百韜兵團的救援,轉而集結淮海地區剩余的精銳國軍,利用優勢兵力一口吃掉劉伯承率領的我軍中野將近20萬人馬。 這樣部署,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劉伯承麾下的中野被“反包圍”,迫使粟裕率領的華野放棄對黃百韜的圍困,轉而馳援被圍的中野。 而即使不能將中野給吃掉,也能夠重創解放軍中野集團軍,從而破壞毛主席制定的中野和華野聯動作戰的戰略計劃,從而掌握戰爭主動權,同樣也可以解黃百韜之圍。 杜聿明的計劃看似非常周密,也確實有其天才之處,如果真正付諸實施,確實有可能給我軍造成不小的困擾和損失。 這也就是他在被俘后乃至行將就木時仍然耿耿于懷,認為“淮海戰役”錯在蔣介石沒有同意他作戰計劃的原因。 但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和人物情勢分析,杜聿明的這個計劃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其原因有很多。 首先,就是蔣介石的越俎代庖。 相信看過近代史的朋友一定都很清楚,蔣介石雖然在政治謀略上頗有成就,但論起軍事指揮能力和心胸視野,屬實是不敢恭維。 在解放戰爭中,由于擔心自己大權旁落、地方軍閥做大做強,他在軍事指揮上對手下的將領極度缺乏支持和信任,還經常“越級指揮”,這一點在“淮海戰役”中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 明明選定了杜聿明來全權負責,但蔣介石卻第一個站出來否定了杜聿明“圍魏救趙”的作戰計劃。 蔣介石 因為在他眼里,黃百韜是自己嫡系中的嫡系,保住黃百韜兵團就是保存了實力,對自己日后“爭權”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蔣同意杜聿明放棄直接救援黃百韜兵團的作戰計劃幾乎是不可能的。 事實上,雖然杜聿明屢次上書,甚至多次電話懇求蔣介石,希望蔣出于戰略大局考慮,同意他的作戰計劃,但蔣仍然是無動于衷,還屢次三番催促杜聿明抓緊出兵為黃百韜解圍。 更有甚者,由于害怕杜聿明陽奉陰違、消極救援,他還多次跳過杜聿明向黃維、李彌、邱清泉等兵團直接下達作戰指令,搞得軍令混亂,更是讓杜聿明苦不堪言。 而除了蔣介石的幕后操縱,身為“淮海戰役”名義上“剿總”司令的劉峙也同樣沒閑著。 這位“行軍打仗不太行,勾心斗角第一名”的 “豬隊友”不僅沒有幫助杜聿明實施“圍魏救趙”的戰略計劃,相反,還屢次三番地給蔣介石“吹風”,鼓動其疏遠杜聿明。 他有他自己的“小算盤”,集中主力固守徐州是他提出的作戰計劃,如果杜聿明“圍魏救趙”成功了,那他劉某人將何處安生?因此,他也不遺余力地反對杜聿明。 面對來自各方排山倒海的壓力和掣肘,杜聿明被逼無奈只得做出妥協,他向蔣介石提出了第二套作戰方案,他判定有實力一舉對黃百韜兵團實施“圍點打援”的必然是華東野戰軍主力。 因此,同樣需要集中優勢力量正面“硬碰硬”,他的計劃是只留1個兵團留守徐州,其余兵團全力突進,以期一鼓作氣解除黃百韜之圍,這個計劃得到了蔣介石的同意。 但是,正當杜聿明終于處理完了“上級”的問題后,準備全面出擊對黃百韜部展開救援之時,各個兵團之間“下級”的矛盾和問題又迅速暴露了出來。 原來,國民黨自建黨以來就一直是派系林立、山頭繁多,各種各樣的勢力和利益相互交織掣肘,極大地消耗了其內部實力。 即使在抗戰初期全面潰敗的危難時期,國民黨內也沒有擰成一股繩,這種內部斗爭不休的頑癥和痼疾在解放戰爭時期更是愈演愈烈。 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軍隊雖然號稱80萬之眾,但名義上協同作戰的7個兵團卻是分屬不同的派系和不同的勢力,各兵團指揮官之間也各有交情深淺和矛盾大小。 就拿黃百韜、邱清泉和李彌兵團為例,雖然他們都是蔣介石的嫡系,但私底下關系卻并不如表面那么親密。 在之前的豫東戰役過程中,邱清泉部就曾與我軍華野血戰營救了被圍的黃百韜兵團,但戰后老蔣組織的“慶功會”上,黃百韜因率部堅守獲得勛章,而死戰救援的邱清泉卻坐了冷板凳。 邱清泉認為是黃百韜從中作梗、謊報軍情,因此兩人自此結下了梁子。 而這次黃百韜再次被圍,雖有“委座”的督戰和杜聿明的指揮命令,但邱清泉仍采取了“作壁上觀”的態度,帶兵日行軍3公里消極怠工,而與邱清泉過從甚密的李彌兵團也同樣選擇了“隔岸觀火”。 李彌 而面對邱、李兩人的消極作戰,身為名義上總指揮的杜聿明雖然焦急萬分,但卻無能為力,簡直是無語凝噎,百爪撓心。 因此,盡管有著自以為天才的作戰計劃,也手握著看似數倍于我軍的優勢兵力,但此時的杜聿明其實面臨著四面掣肘,命令出不了司令部的窘境。 而我們的粟裕將軍率領的華野可不是吃素的,就在國民黨軍隊反復內耗、不得寸進之時,我軍一鼓作氣直接拿下了黃百韜兵團,黃本人也在作戰中身死魂消。 所以說,杜聿明終其一生都在設想,當時他的計劃得以付諸實踐之后會如何如何,但他這種完全跳出當時的歷史背景和國民黨復雜人物關系的空想,顯然是無法自圓其說的。 而當時的杜聿明可能還想不到,包括他自己在內,也同樣無法逃脫這種宿命,最終淪為我軍的階下囚。 反復搖擺的軍令和戰略全局的傾覆 其實,即使在黃百韜兵團覆滅之后,整個“淮海戰役”也還并未呈現“一邊倒”的局面,國民黨軍剩余6個軍團實力尚存,如果指揮得當仍然尚可一戰。 深諳此道理的杜聿明也并未氣餒,經請示蔣介石同意,他迅速下達作戰指令,要求馳援黃百韜的各個兵團火速向徐州地區集結,意圖“收緊拳頭”以利再戰。 然而,令杜聿明想不到的是,他的這份作戰計劃,早就被我黨打入國民黨指揮部的特工郭汝瑰給截獲了。 郭汝瑰 當時的郭汝瑰已經升任了南京政府作戰廳廳長,獲取作為最高機密的作戰計劃可以說是探囊取物。 在得知了杜聿明的計劃后,劉伯承率領中野迅速機動占領了南北國民黨兵團匯合的戰略要地——宿縣,直接切斷了李延年、劉汝明部與徐州的聯系。 全殲黃百韜兵團的華野此時也騰出手來,迅速前往宿縣地區,全力協助中野阻擊宿縣的圍攻之敵。 在粟裕的指揮下,數次擊退了邱清泉、李彌兵團的強攻,宿縣地區的戰斗呈膠著態勢。 而此時,劉伯承和杜聿明幾乎同時意識到,正在奉命北上的黃維兵團已經成為了一支“孤軍”。 劉伯承 機會稍縱即逝,杜聿明迅速聯絡黃維兵團讓其停止北進,做好防備。 但尷尬的是,由于黃維兵團并非中央軍嫡系部隊,而屬于“小諸葛”白崇禧一系,因此,剛愎自用的黃維選擇性地無視了杜聿明的命令,而是選擇按原計劃北上靠近徐州。 面對國民黨內部派系爭斗內耗的“神助攻”,劉伯承立即指揮中野隱蔽近敵,再次把黃維兵團給“包了餃子”。 戰局至此,面對一堆“豬隊友”的杜聿明縱使有天大的本領也已經無力回天了。 好在杜聿明仍然清醒,他迅速向蔣介石提出放棄徐州,集中剩余兵力退守淮河南岸,并依托“天險”固守防線的方針。 事已至此,蔣介石本來也已別無選擇,因此同意了杜聿明的提議,剩余的30余萬國軍退出徐州,向淮河南岸方向撤退。 然而,本就患得患失的蔣介石又不知受了誰的挑唆,再出昏招,部隊剛撤出徐州,蔣介石就急電杜聿明,要求部隊改變行軍路線,并強調“黃維雖然剛愎自用,但也不能棄之于不顧”。 此時的杜聿明是絕望的,當初在東北,自己是在兵敗如山倒的時候被蔣介石派去收拾殘局,而此時在黃淮戰場,歷史又再次重演,只是這次的失敗主角換成了他自己。 雖然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杜聿明心里明白,他這個“將”在蔣介石眼中只是個“提線木偶”和“棋子”罷了。 兵貴神速,就在杜聿明向蔣介石爭取按照原計劃向淮河南岸撤退的時候,我軍迅速出擊,將杜聿明率領的30余萬殘余部隊全部抓了包,就連喬裝出逃的杜聿明也最終落得被俘的下場。 回顧整個“淮海戰役”,蔣介石可以說是一步一步地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黃百韜被圍,杜聿明提出“圍魏救趙”,他對愛將黃百韜于心不忍,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 黃維被圍,杜聿明提出“棄卒保帥”,他又于心不忍,最終導致80萬大軍死的死,起義的起義,投降的投降。 性格決定命運,蔣介石猶豫多疑的性格決定了他的敗局,而更為根本的原因,是國民黨悍然發動反動戰爭的人心向背,更是國民黨內部腐敗墮落、斗爭內耗。 而反觀我軍,可以說是軍民一心,上下齊心,萬眾一心,就像我黨后來總結的那樣,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 可以說,縱使再有一千個杜聿明,也逃不過內耗致死的宿命和結局,因此,盡管杜聿明不服氣,但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并不會因個人的意志而改變,假說也終究只能是假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