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方常見疾病治癥:偏側病 【辯證診斷】 1、膽結石診斷與檢查: (1)晚上十一點到一點是膽流注的時間。所以膽發病一般在11:30,12點鐘左右,突然發病,睡眠不好。 (2)痛起來的時候,胸痛徹到背后去,從膽的地方痛到肩膀上去。手腳冰的,痛得冒冷汗。 (3)腹診的時候,膽經的「日月」會有壓痛點。 (4)治愈后: A、右肋下方無壓痛了, B、小腿外側之陽陵泉穴下一寸, 是中醫針灸的奇穴,名膽石穴,按壓不痛了 。 C、后背第十椎下,指壓無壓痛了。 2、風痹病證方治表
3、風痹附方證治表
4、男子左為陽,所以常出現左側麻木,為陽虛的現象。方以補氣活血去寒濕為主。 5、左側肋下持續痛是胰臟癌,偶爾會痛是胰臟炎。 6、體內瘀血的特征: (1)齒痕; (2)口干不欲飲; (3)舌上有黑點; (4)婦人左側腹腔有壓痛; (5)唇萎; (6)病人看起來有熱癥、煩躁,但是脈不速。 7、腎虛咳嗽造成的肺癌,皆在右胸有疼痛,痛甚則引肝膽而痛,或在兩乳之間痛而咳白痰是也。8、瘀血積于肝: 受傷瘀血,或婦女產后瘀血——惡露。因心臟無力推滌干凈而積于肺,肺欲將瘀血排出致咳嗽痰血,久咳治療不愈,致被檢查為肺癌,此類肺癌皆在左胸、左肺或心臟部位有疼痛感,痛甚則引左肩背左側頭頸疼痛,久則肝膽部份右脅肋疼痛因肝藏血。 8、瘀血積于肝: 受傷瘀血,或婦女產后瘀血——惡露。因心臟無力推滌干凈而積于肺,肺欲將瘀血排出致咳嗽痰血,久咳治療不愈,致被檢查為肺癌,此類肺癌皆在左胸、左肺或心臟部位有疼痛感,痛甚則引左肩背左側頭頸疼痛,久則肝膽部份右脅肋疼痛因肝藏血。 【辯證治則】 1、脾臟腫大的時候,病人沒有辦法站起來,頭會昏眩,最主要的特征,左邊肋骨痛。 2、吳茱萸湯:自覺冷氣聚于心下,沖于胸脅、逆滿、干嘔、或吐涎沫,頭項強痛,手足逆冷者,吳茱萸湯之證也。 故其腹狀可見胸滿、心下痞硬、脅下攣急(兩章門之行上下攣急),右小腹結聚、按之疼痛等證。稍感冷,或天欲雨時,即感或腹滿、或氣上沖而頸項強、額頭重、或頭痛劇者,噫氣吐涎,或平素吞酸,吐酸、嘈雜等。此皆下焦寒冷而致沖逆,不可誤投解表之劑。 3、胃左邊脅肋疼,頭暈眩,眼前發黑,澤瀉湯(前輩經驗,要大劑量使用)。 4、兩脅脹滿,不可左臥者,此病在肝也。蓋肝木之旺,由于肺經之虛。方用人參一錢,黃芩三錢,麥冬三錢,甘草一錢,白芍三錢,當歸三錢,柴胡一錢,茯苓一錢,陳皮五分,水煎服。一劑知,二劑愈,四劑全瘥。蓋參、乃補氣之味,與肝木不相干也;雖用柴胡舒肝,然而柴胡亦是肺經主藥,一味而兩用之;白芍、當歸,雖專入肝經,然亦能入肺。 5、強烈偏頭痛、眼睛后面痛,尤其是嘔吐,肝陰寒、虛,吳茱萸湯。 6、偏頭痛,如果頭面有熱癥,比如眼赤紅,同時頭又痛得很厲害,頭風摩散,用油敷在痛處。 7、凡脅痛,多屬肝旺,宜小柴胡湯。加青皮川芎白芍,左脅痛宜治活血行氣,右脅痛宜消食行痰,因脅痛須開郁,故加柴胡則皆宜也。 8、心下支飲,水飲停在脾臟時,胃的旁邊感到很脹悶,常在左肋,昏眩嚴重、眼前發黑,類似于貧血,這是初期脾臟支飲特有的現象,澤瀉湯。沒有昏眩的眼前發黑,是貧血。 9、心臟動脈血管堵塞的人,左眼有嚴重紅血絲。 10、如果看到鼻頭有赤色。表示有心臟病;如果是赤在兩印中間偏右或偏左時,這個表示是痔瘡發作。 11、熱入血室而胸脅滿,其候當在左脅下,小柴胡湯。婦人血室,位于左小腹,故于左小腹見硬滿之象。 12、(1)火動燥證,積熱者類,必動元氣,應辯虛實。實者瀉心輩,虛者百合湯、竹葉石膏湯; (2)動在臍右,陰虛火動;動在臍左,肝虛痰飲。 13、肝經瘀堵的時候,病人也會有眼睛干澀、容易發火的癥狀。按壓病人左側腹溝,如果有壓痛,肝經瘀血。茜草入肝。 14、(1)左側臍旁天樞穴處攣急疼痛者,又似當歸芍藥散、當歸建中湯之證。 (2)右側小腹腰間聚結、手足冷、脈細無力者,當歸四逆湯之證。 (3)腹皮拘攣,似桂枝加芍藥湯、小建中湯之腹證。 15、左臍旁自天樞附近二、三寸間,以三指按摸之,有結塊狀,重按之則痛甚,且覺向上引痛者,為桃核承氣湯證腹證。此結塊及淤血逆于胸腹,其則迫于脅下,胸脅疼痛徹背,發為此證。臍上或臍下可能也有結、按痛,但以左臍旁為正候,涉及臍上及臍下者,以其結甚故也。 本證不論男女,皆稱之為肝積,沿左肝經攻沖上行,多成此證。以其氣血上沖而急迫,故其人性急,忍耐力差,或多急躁,其人如狂,遇事易憤怒,或以擲物泄其怒等等,常覺心腹間有急迫感。此證或得熱酒而愈,或得牡蠣末、辛夷末而愈,但經時又發,似留飲,而留飲則止于心下,應與本證留于臍左旁者分辨之。本證動氣多在左邊。 以下則非桃核承氣湯證: (1)若雖按之有結塊狀,但不痛者,則非熱結。 (2)按之痛甚,但其結狀物觸指而軟者,也是血結。 (3)又按之痛引少腹腰背者,亦非桃核承氣湯證。 16、凡是偏側痛,古人認為都是寒實,所以應該用溫藥下之,這個規律是絲毫不錯的。什么樣叫寒實?凡是有偏痛,而脈偏緊偏弦,就是屬于寒實,可用溫藥下之,大黃附子細辛湯加。腹中痛,偏于一側,脅下也就是腹。尤其是右側的脅下痛(肝痛)、腹痛、腰痛、胃脘痛,再有便秘、脈玄,大黃附子細辛湯效果非常好;如果是關節一側痛呢,應治關節,通常用桂枝加術附,再加一點大黃,但是量不必大;腿的一側疼,你可以擱芍藥甘草;下肢一側痛,就芍藥甘草配合這個方子,大黃附子細辛加芍藥甘草;骨質增生常有偏側痛,大黃附子細辛湯非常好用。 17、凡偏左偏右,皆中虛極也。考慮理中湯。 18、偏頭痛、口渴、小便不利,用五苓散,頭痛即去。 19、印堂痛用「承氣湯」;偏頭痛就是「小柴胡湯」;整個頭痛、頭頂最痛用「葛根湯」。 20、包塊在頸之右側,屬少陽;觸之痛,但質軟,故診為氣癭,氣癭不痛而觸之痛者,乃表證作崇。故用銀翹馬勃散合越婢湯解表清里、消腫、治咽痛;以柴胡、赤芍、香附疏肝、活血、理氣;昆布、海藻、夏枯草消癭;甘草、大棗和中,使清熱而不傷脾胃。 21、(1)桂枝茯苓丸:下腹部有瘀血(血滯、血塞、郁血、凝滯),或有氣之串擾和神經癥狀者,婦科瘀血; (2)桃核承氣湯:瘀血,上沖和足冷顯著,其人性急如狂,膀胱瘀血; (3)大黃牡丹皮湯:瘀血,急性局部癥狀(右下腹部),有化膿之勢; (4)抵當湯:瘀血,如狂健忘; (5)下瘀血湯:瘀血,陳舊性瘀血,肌膚甲錯; (6)當歸芍藥散:瘀血,貧血,虛寒癥。 22、(1)大柴胡湯:肝郁,實熱證,心下急,郁郁微煩,神經癥狀少。 (2)苓桂術甘湯:癇癥,心下悸,胃內停水,脈沉,發則頭暈。 (3)苓桂甘棗湯:癇癥,臍下悸,脈沉數。由少腹至心下,水氣上沖,臍下動悸亢進 (4)抑肝散加陳皮半夏:癇癥,腹動,神經癥狀,臍左旁大動悸,虛證。 (5)柴胡姜桂湯:肝郁,腹動,虛證。 (6)甘麥大棗湯:狂證,急迫,躁狂,神經癥狀甚,腹肌拘急。 (7)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用于實證(大小便秘、胸滿煩驚)之癲癇。淺田流用此方去其鉛丹,加鉤膝、羚羊角、芍藥、甘草。 23、傅青主:“手痛足痛,心腹痛,一身眾處皆痛,將何以治?治肝為主。肝氣一舒,諸痛自愈。”并以消遙散變方為治,其方為:“當歸6、白芍15、柴胡3、茯苓15、蒼術6、甘草3、苡仁15、梔子3、陳皮3”。然有效有不效,諸痛不盡屬火,風、寒、濕、淤皆令人痛。兩脅痛,亦不盡屬肝。肝氣從左升發,其氣一郁,欲升不得,故痛發于左,亦有竄及右脅時,但始發于左,蓋無疑問。肺主氣,從右肅降。其氣滯郁則欲降不能,故右脅痛。必兼見胸中滯悶。以柴胡疏肝散加瓜蔞枳殼白芥子之屬,舒肝之郁,通肺之滯,便各不相犯,生克制化復常,則兩病皆愈。 24、敲擊右脅肋痛并牽引劍突下疼痛,不論何病,用血府逐淤湯,皆藥到病除。 25、甘麥大棗湯,均為甜味的藥,治右側抽搐。“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26、腦梗死、中風舌苔:舌頭伸不出來、偏的,暗紅、青紫,舌體胖大、齒痕,舌面裂紋,膩苔、花剝苔,舌面干刺灰暗,瘀斑淤點。舌象要點:舌色暗紅或青紫,伸舌困難或偏斜、舌體胖大、舌苔厚膩、舌面有芒刺。癥狀:頭暈、肢體麻木、一過性眼前發黑、半身不遂、口眼歪邪。 27、面神經麻痹,有面側麻痹和前額麻痹之分。部分病人只是在頭面受冷風吹拂后發病。本病屬風邪為患。若其人素體血虛,以致在表之絡脈空虛,則風邪乘虛侵襲。風中絡脈,導致局部絡脈阻塞不通,形成麻痹。 (1)面側麻痹,癥見口眼堝斜,偏左或偏右。其偏右者病在左,偏左者病在右。臨床上不論其左右,而以患部經脈循行的不同分別論治。因左右經脈相同,故不分左右。治療時,若在病之初期見有面側部麻痹,則用小柴胡湯去人參加桂枝,再加葛根以疏通經絡。 (2)若以前額麻痹為主者,可用葛根湯加當歸,以活血通絡;若因外傷而至口者,可再加桃仁以加強活血之功。 28、(1)慢性闌尾炎是細菌感染所引起的闌尾部位之炎癥。久病則虛。大腸為陽明,而本方為太陰之主方,陽明與太陰相表里,前人有“實則陽明,虛則太陰”之說。若癥見右下腹部隱痛,時好時愈,按之局部有硬塊者,用理中丸加牡丹皮、桃仁,以補虛兼活血化瘀,其病可愈。 (2)闌尾炎是急性化膿性炎癥,為臨床常見的急腹癥,多見于青壯年。以右下腹痛、惡心嘔吐、發熱為主癥。本病多因飲食不節,寒溫不適,或食后急劇奔走,致使腸腑傳導失常,氣機不利,氣血瘀滯,濕濁內蘊,郁而化熱,熱盛氣血蒸腐成癰。初起氣血瘀滯腸中,則見右下腹疼痛,腑氣通降失常,濁氣上逆,則惡心嘔吐,氣血瘀滯不化,濕濁蘊遏,則郁而化熱。若病情進展,熱極化火,火毒熾盛,則膿成破潰,蔓延少腹,少腹痛而拒按,身熱加重,大黃牡丹皮湯。一般認為本方適用于病之早期膿未成之時,但不論膿成或未成均可使用,甚至膿成形成闌尾周圍膿腫,右下腹疼痛而按之有硬塊者,亦可使用。服藥后可排出膿血便,排出者則愈。 29、(1)大黃牡丹皮湯是治療急性肓腸炎的唯一處方。急性盲腸炎,右下腹痛得很厲害 (2)慢性盲腸炎:薏苡附子敗醬散。慢性盲腸炎會隱隱作痛,可以摸到一個東西。 30、臨床上看,發奔豚的時候,都是在右邊的天樞開始發,其實奔豚是大腸里面本來有燥屎。人一受驚發。腸子必會筋攣起來,大便的燥氣因而跑到腸壁外面的三焦油網里面,滲入血管。大便的廢氣如果跑到腦里面,就會捻衣摸床、譫語、發狂奔走。如果透過血管跑回肝臟,由肝臟就會影響到心臟跑到血管里面,順沿著血脈流回心臟,就會有發奔豚的現象,因為血里面不受氣,大腸的燥氣流到心臟去了,就發奔豚。桂枝加桂湯。 31、(1)偏頭痛為少陽頭痛,即膽經痛:川芎3錢,勾陳3錢,白附子3錢,僵蠶 –> 風痛止痛劑;白附子專治風吹就痛的頭痛,勾陳鉆入頭腦深處。頭病必用川芎,川芎專走血管,并合用白附及勾陳去頭痛且活血。 (2)小孩的偏頭痛也可以用吳茱萸湯。 (3)發作性偏頭痛,一般病程較短者,用小柴胡湯去人參加桂枝,因風邪在早期宜散不宜補,故去人參之補,加桂枝之散。 (4)左邊頭痛者,用小柴胡湯加川芎、當歸、防風、羌活。其偏右邊頭痛者,用補中益氣湯加白芷、獨活、蔓荊子、酒炙黃芩。 (5)時久難愈的偏頭痛,應從厥陰治之,烏梅丸。 32、熱實便秘: (1)小便黃有泡沫就是熱實,苔黃(干),小便(深)黃。小便有泡沫,我們要注意腎臟。熱實的脈洪大。 (2)堵在胃的底部,朝食暮吐,惡心,大黃甘草湯。 (3)堵在十二脂腸,建里壓痛,調胃承氣湯。 (4)堵在小腸,關元壓痛,排氣多、臭,小承氣湯。喝小承氣湯之后放屁連連,就是大承氣湯。 (5)堵在大腸,天樞壓痛,無排氣,大承氣湯。 (6)堵在大腸頭,右腹隱隱作痛,薏苡附子敗醬散。 (7)大便如羊屎,麻子仁丸。 (8)柴胡癥便秘:大柴胡湯、大柴胡加芒硝湯(沒有排氣)。 (9)便秘很痛:厚樸三物湯。 (10)堵在肝臟下面,右天樞壓痛,排氣多,腸鳴,己椒藶黃丸,芒硝沖服。 33、半身冷:左主血,右主氣。左寒,為血寒,用當歸四逆湯入血分;若為右寒,入氣分,用黃芪建中湯類;雙側都寒,可用四逆湯。 34、頭暈,病人左肋痛,澤瀉湯;金鈴子、延胡索合用可治右脅痛。 35、(1)肝癌后期肝很疼痛。如右邊疼,下左邊肝關,平補平瀉。 (2)、金鈴子、延胡索是治療肝區的痛,肝癌的痛,各用三錢,若這樣還不能止痛,用到五錢以上。 (3)四逆散合用當歸芍藥散,肝區痛的厲害的,加郁金、香附子。 36、胰臟發炎:由肚臍的左側(還有偶爾也會看到右側),左側動悸,氣會上沖胸口,心下痞,嘔吐,胃痛得很厲害。處方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茯苓用五錢,桂枝用三錢,甘草二錢,紅棗十個,加上枳實五錢、芍藥三錢,桔梗兩錢排膿湯。這在治療這個胰臟炎的時候,效果很好。 37、桂枝加芍藥湯,結腸炎在左腹部觸得索狀硬結、壓痛、腹痛、里急后重者,用之有著效。 38、左脅痛、及嘔酸苦者,肝火也。左金丸:吳茱萸(一錢)川黃連(六錢) 39、偏側太陽穴痛,桂枝湯加鉤藤、川芎,眉棱骨或眼眶同時痛,加當歸。 【辯證比較】 1、(1)腹滿時痛(左腹痛)為不足,桂枝加芍藥湯,不愈,用理中湯。 (2)腹滿大痛(臍上壓大痛)為有余,桂枝加大黃湯。 (3)若潮熱自汗,大便硬,則為太陰之邪轉屬陽明也,宜大承氣湯。 2、(1)茯苓杏仁甘草湯:心中悸而喘急,以茯苓利胸中之水,杏仁降逆平喘,甘草緩短氣之急迫。杏仁甘草湯,對喘急有效,其證以心下,胸中悸為關鍵。茯苓三兩 杏仁五十個 甘草一兩。 (2)橘枳姜湯:胸滿,飲食停留于咽,常迷亂如癢,喉中澀燥吐沬。橘皮除胸中氣滿,枳實消痞祛痰,生姜開胃散寒。治胸腹偏痛,嘔逆者。橘皮一斤 枳實三兩 生姜半斤。 3、(1)延年半夏湯:用于慢性之胃病,主訴左季肋下或左乳房下疼痛,左肩背酸痛。 (2)大柴胡湯:胸痛,心下痞硬,胸脅苦滿,實證。 (3)枳縮二陳湯:胸背痛,心下有痰飲,痛游走于腰背。 (4)柴桂湯:腹肌緊張,胸脅苦滿。 (5)柴胡別甲湯:胸背痛,胸背及腹中拘急。 (6)良枳湯:胸背痛,心下部疼痛,噫氣。 4、大黃附子細辛湯主偏痛,不拘左右,凡胸下各處,胸脅至腰部疼痛者均宜用之。但烏頭桂枝湯痛在腹中央之一側;大黃附子細辛湯則主脅下疼痛牽引他處者也。 5、(1)大柴胡湯:肝郁,實熱證,心下急,郁郁微煩,神經癥狀少。 (2)苓桂術甘湯:癇癥,心下悸,胃內停水,脈沉,發則頭暈。 (3)苓桂甘棗湯:癇癥,臍下悸,脈沉數。由少腹至心下,水氣上沖,臍下動悸亢進 (4)抑肝散加陳皮半夏:癇癥,腹動,神經癥狀,臍左旁大動悸,虛證。 (5)柴胡姜桂湯:肝郁,腹動,虛證。 (6)甘麥大棗湯:狂證,急迫,躁狂,神經癥狀甚,腹肌拘急。 (7)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用于實證(大小便秘、胸滿煩驚)之癲癇。淺田流用此方去其鉛丹,加鉤膝、羚羊角、芍藥、甘草。 【辯證針灸】 1、(1)偏頭痛一般來說是在膽經上面,治癥也在膽經上面治。 (2)首先下對側的合谷,然后同側太陽透率谷。這是很有名的偏頭痛的治癥。 2、如果偏頭痛的人又有惡心、嘔吐,扎中脘,內關、足三里、公孫,是可以選擇的穴道。一般來說,扎中脘痛就已經去掉。 3、太沖和合谷是四關。同時針就是開四關,用于全身痛(氣血不和),真正痛點就出來了。左側為血右側是氣,男女都一樣。合谷主氣,太沖主血。太沖合谷同時下針,氣血兼顧。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經方治癥(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