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 苓 湯 組 成 蒼術15g 厚樸12g 陳皮12g 甘草6g 桂枝15g 白術12g 茯苓15g 豬苓12g 澤瀉20g 主 治 寒濕困脾,腎失氣化,水液失調,脘痞腹脹,食少便溏,肢體重痛,或水瀉,或水腫,舌淡、苔白、脈濡者。 證 析 此方可用于四類見證。 1水瀉,大便清晰如水,一日數行; 2水泛為腫,下肢尤甚; 3濕阻中焦,脘痞腹脹,食少便溏; 4濕滯體表,肢體重痛; 四類見證若按臟腑定位,應是脾腎功能失調;兼見舌淡苔白,若按八綱辨證,病性屬寒;若按氣血津液辨證審查基礎物質盈虛通滯,當時津液失調。所以此證屬于脾不運濕,腎失氣化,水液失調機理。多因外感寒邪,內入臟腑,或內傷生冷,直接傷脾,以致脾運失司,濕凝氣滯,呈為脘痞腹脹,食少便溏,甚至大便清稀如水,一日數行;津凝為濕,滯于體表,遂呈肢體重痛,甚至水腫。此證雖以脾不運濕為主,亦當歸咎腎陽氣化失常,因舌淡苔白是陽虛佐證。 病 機 寒濕困脾,腎失氣化,水液失調。 治 法 燥濕運脾,化氣行水法。 方 義 寒濕困脾,腎失氣化,以致水液失調,當燥濕運脾與化氣行水并舉,促使脾腎功能恢復,水液運行無阻,諸證可以向愈。此方由平胃散與五苓散兩方相合而成。平胃散是治寒濕困脾的主方,體現燥濕化濁法則,用于脘痞腹脹,食少便溏,肢體重痛等證,頗為合拍。五苓散是治腎系氣化失常的主方,體現化氣行水法則,用于吐、瀉、水腫等證亦合符節。兩方相合,能呈燥濕運脾,化氣行水功效,體現了脾腎同治的配方法度。 研究要點: 1 就病機而言,所治各證的基本病理都是脾腎功能障礙或衰弱,引起水液失調。 2 就治法而言,體現了燥濕運脾,化氣行水法則,能夠兼顧脾腎兩臟。 3 就方劑結構而言,有健脾燥濕的二術,醒脾化濕的陳皮、厚樸,溫陽化氣的桂枝,淡滲利濕的茯苓、豬苓、澤瀉,反映了較為完善的配方法度。 4 就選藥而言,所用陳皮、厚樸既可醒脾化濕,又可疏暢氣機,顧及了濕阻其氣、氣機不暢的病理改變;所用桂枝,既可助腎化氣,又可溫通血脈,照顧了津礙其血、血運不利的病理改變,反映了以除濕行津為主,兼調氣血的用藥法則。 5 此方用治水瀉,因有淡滲利水的茯苓、豬苓、澤瀉,體現了利小便以實大便的分利法。 寒濕困脾,腎失氣化,水液失調的常用方為胃苓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