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這樣說過,有些書你可以不讀,但是有些書你不讀就是你的損失。 今天談的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就是這樣的書。在知乎上有很多人強烈推薦,豆瓣給出8.6的評分也很不錯,以致我有點迫不及待的買回來,并且第一時間就閱讀了。 看完之后,我有一種認識被刷新的感覺,它的確不失為一本好書。它還給出一劑治愈煩憂的良方,使我讀完后獲得一種輕松感。本書所有的觀點都是源自阿德勒心理學,其中一個重要的基本概念是:人的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我就從煩惱說起。跟別人相比導致的自卑;在意別人的評價;人際關系中的權力斗爭與復仇;這三種情況都會讓人產生煩惱。你可以對照自己,看看是不是你的煩惱的確可以歸結到以上幾種當中。我覺得除了生存和健康危機之外,其他生活中的煩惱還真的可以歸結到這三種情況當中。說到自卑,書中有一個觀點具有顛覆性。比如說到一個人擁有自卑害羞的個性,自己認為跟成長的家庭有關系,小時候父母關系不好啊,不受父母的喜愛等原因導致的。弗洛依德的觀點就是,過去的經歷塑造了現在的人。書中稱之為弗洛依德式原因論。我是認可這種觀點的,認為原生家庭塑造了一個人的性格,人要改變性格必須正視過去的傷痛,然后修補完善自己。我想一定有不少人和我持相同的觀點吧?阿德勒對此有不同的觀點,他認為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解釋一下,就是說過去雖然影響一個人,但是無論影響多大,還是取決于現在我們怎么看待它。真正決定我們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如何看待過去。書中稱之為阿德勒式目的論。一個害羞的人一旦一個人拿出改變的勇氣來,他是可以克服害羞的。他拿過去的經歷當做借口,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不作為”的目的,阿德勒認為這是人生謊言。更有驚人之論,阿德勒覺得,人生是連續的剎那,根本不存在過去和未來,你是想要通過關注過去或未來為自己尋找免罪符。過去發生了什么與你的“此時此刻”沒有任何關系,未來會如何也不是“此時此刻”要考慮的問題。不知道有多少人一下子就能認同他的觀點,我有點猶疑,但是如果從人能把握的只有“此時此刻”這個角度想,他的話也不無道理。跟弗洛依德多少有點宿命難為的原因論相比,阿德勒的目的論更具有積極意義,更能激發人鼓起勇氣把握眼下。對于如何擺脫人際關系帶來的煩惱,書中給出這幾個建議:不尋求他人的認可,做好“人生課題的分離”(人生課題有工作課題、交友課題和愛的課題這三類),有被討厭的勇氣。對上述做一點解釋:人的價值不在于他人的肯定,而是在于存在于共同體。別人如何看待你是別人的課題,與你無關。我和他人的關系不是縱向關系,而是橫向關系,也就是人人都是平等的關系,即便上下級,長幼、父母與孩子之間都是如此。雖然乍一聽,覺得這些話說得很武斷,但是細想又覺得有道理,帶著一種為了討好他人而活著的想法,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評價,很多時候不就是因為這些而煩惱嗎?阿德勒還有這樣一個觀點,他認為人生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點一個點的連續,在身處某個點上不需要考慮過去和未來,只需要把握好此時此刻,這樣便活在當下。計劃未來的人生沒有必要,也是不可能,因為現在并不是過去計劃的結果,計劃看未來充其量是“潛在性的人生”,活在當下則是“現實性的人生”。大家可以以自己為例,想想現在的你是不是二十年前你設想要成為的人。活在此時此刻并不是不為將來積極作為,相反是最積極的做法,因為把握好現在,活在此時此刻,那么每時每刻都是充盈的,也是完結的,活好當下的結果自然未來也會令人滿意,因為未來就是未來的當下。當有人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阿德勒的回答是: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但是,你可以賦予這樣的人生以意義,而能夠賦予你的人生意義的只有你自己。你呢?沒懂也沒關系,可能我沒說明白,也可能一時你拐不過彎來,不妨去看看這本書,它是一本可以使人受益的書。請幫忙點一個『在看』把它分享給更多人。謝謝!

閱讀|成長|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