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25歲的小張剛好上個月業績不錯,便想著給爸媽安排一次全身體檢,結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小張的父親被查出有腸息肉,而母親則被查出了甲狀腺結節,醫生提醒說可能會有癌變的風險,還需做進一步的檢查才能確認。 幸運的是,小張爸媽的息肉和結節是良性的,暫時沒有癌變的風險,醫生建議他們做切除處理。之后,做完手術不久,兩人順利出院了。 或許在不少人看來,體檢突然查出結節、息肉或者囊腫,都很難不讓人聯想到這是癌癥的征兆,那么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應該如何處理呢?該不該切除呢?今天小九一次性給大家說清楚。 體檢發現結節離癌癥有多遠?我們先來了解下,什么是結節,簡單來說就是通過B超或CT等檢查發現的一些小病變。結節的檢出率極高,但一般超過90%的結節都是良性的。 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結節有甲狀腺結節、肺結節和乳腺結節。 1、甲狀腺結節 也就是甲狀腺內的腫塊,成人多為良性,一般通過觸診或超聲即可發現,好發于20-40歲、碘攝入過量、長期受到核輻射或處于環境污染下、長期處于高壓狀態下等人群,所以這些人群最好定期(6-12月)復查一次。需要警惕的是青少年(<14歲)如果被查出甲狀腺結節,要引起高度警惕,因為癌變幾率比成人高。 2、肺結節 主要指直徑≤類圓形病灶,好發于年紀大、抽煙、有肺部疾病、經常接觸化學物質等人群,所以這些人群最好定期檢測一次CT檢查,一般來說多為良性,此時3-6月復查一次即可。如發現結節明顯變大、變實,要警惕癌變,及時就醫進一步檢測。 3、乳腺結節 主要因內分泌失調導致激素分泌失衡引起,大多為良性,好發于長期處于高壓狀態下、熬夜、愛生氣等人群。所以這些人群最好定期復查一次,首選超聲檢查。不過年齡超過40歲,需加查鉬靶檢查。如檢查后發現乳腺結節,可先觀察2-3月,再去醫院復查,根據檢查結果進行合理干預。 結節大多數時候是良性的,所以大家不需要過度擔憂,當然也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定期復查,適當干預,以防萬一。 體檢查出囊腫,要不要“一刀切”?在體檢報告中,除了結節,常見的還包括囊腫,難道這也是癌癥的征兆嗎? 事實上,囊腫說白了就是一個“水泡”, 由囊壁和囊液構成。多為良性組織,不過我們也不能就此放任不管,因為它也有一定的癌變幾率。 那面對常見囊腫應該怎么辦呢? 1、肝囊腫 這種癌變的幾率比較低,如何處理需根據檢查結果決定,如果是單純肝囊腫,那一年復查一次腹部彩超即可。如伴有囊腫巨大壓迫鄰近器官、囊腫破裂、囊內出血等并發癥,需及時進行手術切除。 2、腎囊腫 檢查如果發現腎囊腫,具體處理方法需要根據患者的年齡、囊腫大小以及部位等決定。一般來說,年齡小且囊腫<6cm,半年復查一次即可,而囊腫>6cm,則需要及時手術。但如果年齡大(超80歲)、身體素質差,即使囊腫較大,也不建議手術,穿刺抽液可能更合適。 3、單純卵巢囊腫或卵巢巧克力囊腫 嚴格來說,單純卵巢囊腫算是卵巢腫瘤的一種,如果<5cm,定期隨訪即可,一般3個月一次;如果超過5cm,則需及時手術。 而卵巢巧克力囊腫屬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一種常見表現,多是良性,但易轉移復發,所以建議及時通過超聲引導進行介入治療。 4、甲狀腺囊腫 多為良性,如果癥狀不嚴重,直徑較小,可以在醫師指導下進行藥物治療或微創治療;而如果已經發生癌變,那建議盡快進行手術切除,以免病灶轉移。 囊腫同樣多是良性的,但不排除惡變的可能,所以還是要定期隨訪,該手術時盡早手術。 息肉是癌癥的征兆?息肉也是體檢報告中的常見詞,那它與癌癥有何關系呢? 其實,息肉簡單來說是人體局部贅生的一塊“肉”,大多為良性,不過有一定的癌變幾率。所以,一經發現,還是需要及時進行干預。 1、胃底腺息肉 只要一發現,即便是體積較小,也建議盡快進行手術切除,不然隨著時間發展,息肉體積變大,惡變的可能性也隨之提升。 2、膽囊息肉 以良性更為多見,如果直徑<5mm,也無不適癥狀,可3-6個月復查一次。但如果符合以下手術指征,包括年齡超過50歲、直徑>1cm、蒂粗大者,或膽囊多發息肉合并膽囊結石且有癥狀。息肉短時間內明顯增大,則需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3、腸息肉 這種可分非腫瘤性息肉(炎癥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和腺瘤性息肉兩類,前者癌變幾率低,和腸癌關系不大,但后者屬于公認的癌前病變,不過癌變幾率取決于患者年齡,息肉數量、大小等因素也有一定的影響。年齡越大、數量越多、體積越大,癌變幾率越高。 所以為了安全考慮,一旦發現息肉,最好盡快通過內鏡切除,再送病理檢查,明確治療。 總結:體檢時,出現“結節、囊腫、息肉”等字眼時,不必過度擔心,因為多是良性的,但也有一定的癌變幾率,所以也不可大意,建議定期復查,根據檢查結果對癥治療,這樣更為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