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文化中“真、行、草”大概是一切事物準則。日本人萬事幾乎都依照“真、行、草”來判斷應對方式。 “真”是指最端正的形式,需要用最高的禮儀來應對,例如對待最高等級的器物、長輩或是敬語。“行”則是對待平輩,不太需要那么拘謹的態度。“草”則是可以自由的表現自我意識,或是對應平輩以下的關系。 對待茶道器物也是同樣的標準。“真”的器物所搭配的附屬品,全部都要用最高等級的“真”器物,不可以混搭其他次級的器物,就好比一場高端的稽古茶會,你拿出了傳世的建盞去點茶,當然不能用抄襲版的銀壺去搭配,盡管你在馬蓮道茶城買的可能是純銀的手工壺,但那粗糙的復制心態總有一種在褻瀆茶道血統的神圣感。 也就是說,“真、行、草”各有各的姿態與格調,不能胡亂按照自己的喜好混搭,所以日本人碰到事物的時候,會先判斷這是“真、行、草”哪一個級別,再決定用同等級的禮節去應對。 一般我們在市面上所購置的器物,大部分屬于“草”的等級,可以隨心所欲自由混搭組合,只要用愛惜器物的心情去好好使用就好。如果是“真”等級的器物,一定是放在木箱中層層疊疊保護著,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才會拿出來使用。在使用上必須要絕對禁止碰撞產生刮痕,使用時所承受的壓力是非常大的。 “行”等級的器物,雖然器物等級沒有那么崇高,但還是要以適當的禮節去對應。但心態上可以稍微放松些。 能夠理解“真、行、草”背后的意義與應對的方法,或許可以比較容易進入日本文化的世界。盡管如此,“草”的精神也不能亂用,有時候太過隨便過了頭,也會感覺粗制濫造得丑陋,丑陋不是樸拙。 喜歡茶道的人一定不陌生茶道史上的“中興名物”,我在去年的多篇公號文字中多次復述過關于“大名物”、“名物”、“中興名物”的概念,今天來看看這位這位指定“中興名物”茶器的茶道“中興祖”----小堀遠洲,他一生珍愛的23枚茶碗,透過這滿滿茶道風格的茶碗,我們甚至可以追溯出利休關于茶器的“秘傳十條”。這種源流一定是茶道正統的。 茶器的選用,對于茶道師而言,至關重要,她關系到“一期一會”的茶席審美,對一個茶人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她的茶席了,而大師們對茶道的綜合理解,幾乎都體現在這基本的器物審美與空間布局上,而后才有能力去暢談心法、講述開悟......???? 茶道大師千利休主張茶道不應依賴于昂貴的漂亮茶器,他喜愛帶著歲月洗煉之美的簡約舊物。在禪宗哲學中,萬物皆不永恒、不完美、不圓滿。當物品被鐫刻上歲月痕跡,它們才有了自身的呼吸與靈魂。當看到利休折疊絹巾、擦拭茶罐、攪動茶筅及轉動茶碗時,茶道莊嚴的儀式感與美感,得以一一重現。茶與禪的精神此時合而為一,隱逸、質樸、拋棄了世俗的精致。 四百多年前,千利休的直傳弟子“山上宗二”把茶道大師千利休關于茶道器物的審美標桿以“秘傳”的格式書寫了下來,今天,我們再去翻看《山上宗二記》這十條秘傳依舊是茶道審美領域的最高準則。 這個“秘傳十條”,可作為選擇茶器的參考,大致如下: 媚、長、佗、愁、道化、花、物知、作者、花車、剛強......???? 我做一個簡單的剖析: 1.媚た-器物中懷抱著濃厚的情感 2.長た-有別于他人的優秀挺拔風格 3.佗た-具有虛懷若谷般的虛心無為 4.愁-看似孤寂的外觀 5.道化た-具有幽默感的器形變化 6.花やか-令人注目的光采美麗 7.物知-選擇具有教養氣質的器物 8.作者-嶄新的創造力 9.花やかに-優雅且優美的形貌 10.ツヨク-剛健豪快的手法 而實際上千利休對茶道具的要求極高,后世的“千家十職”,就和千利休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千家指的是千利休所創茶道。千家茶道現在仍是日本的主流茶道,在茶道界擁有至上地位。所謂十職,指的是千家指定制作茶道具的人。千家所用茶具幾百年來都是特定的,尤其在一些具有特別重大意義的紀念茶會,千家會邀請全國最頂尖的茶道具制作者參加,各種茶道具的器物制作者也只能入選一名,一共有十名,稱為千家十職。 人們常說,技能臻于極致就是“道”,達于“道”者,一舉一動無不是技藝之巔,利休就達到了這樣的境界。 |
|
來自: 隱遁B > 《養生園地(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