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門穴屬足厥陰肝經,是脾的募穴。八會穴之臟會。是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根據其穴性,現臨床常用于治療西醫學中的肝脾腫大,肝炎,腸炎,消化不良,膈肌痙攣,肝脾腫大,腸炎等。 本穴首見于《脈經》。章同“障”字,門即門戶,此穴在季脅下,如同屏障內臟之門戶,故名。又說本穴既是八會穴之臟會,又是脾之募穴,五臟皆稟于脾。臟病取此穴治之,其效顯明,取之,猶開四章之門,以通痞塞之氣也,故名章門。穴在腋中線,當第11浮肋游離端,穴處猶如平頂之山丘,正當古代章服啟閉之處。 【定位】 在側腹部,在第十一肋游離端的下際。如下圖 【解剖】 章門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有第十肋間動脈末支,由第十一、十二肋間神經前支的外側皮支分布。深部右側當肝臟下緣,左側當脾臟下緣。相對應器官為升結腸、小腸(右)、降結腸(左)。 【針刺時針尖經過組織】 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 【取穴方法】 1、仰臥位或側臥位。在腋中線上,合腋屈肘時,當肘尖止處是該穴。 2、側臥舉臂,從腋前線的肋弓軟骨緣下方向前觸摸第11肋骨游離端,在其下際取穴。 【主治病證】 1.腹痛、腹脹、腸鳴、泄瀉、嘔吐脾胃病證; 2.肋痛、黃疸、痞塊等肝膽病證。 【操作方法】 直刺0.8~1寸,側腹部有酸脹感,并可向腹后壁放散。可灸。 【注意事項】 章門穴右側深部當肝臟的下緣,左側深部為脾臟的下緣,因此,針刺時針尖不宜向肝臟或脾臟方向深刺,以免造成肝、脾損傷。 【常用配伍】 1.章門配足三里、梁門,陰陵泉、公孫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腹脹。 2.章門配內關、外關、足臨泣陽陵泉,有疏肝理氣的作用,主治胸脅痛。 3、章門配足三里、太白、內關有健脾和胃止嘔的作用,主治嘔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