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老師說事,為您回答這個問題。 題主這究竟二字用的太好了。說真格的,日本人在二戰中的軍隊編制,瞅著都讓你頭疼,一會師團,一會旅團的。往后發展,會出現方面軍,總軍,派遣軍。 看的你頭暈目眩,這到底是哪跟哪呀? 尤其是第一次瞅著的話,這日本人是干嘛呢?你一個師團,到底是師還是團,咋叫的這么變扭呢? 這也就算了,可您再往下瞅的時候,就會更加的懵了。 什么聯隊啦,大隊啦,中隊啦,到最后他還能給你蹦出個小分隊? 您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想象力。 所以您要想把日本軍隊這種看似雜亂無章的軍隊編制搞清楚,你最好從他的最小單位開始說起,一步步的捋明白了,那么題主關于中隊的事情也就弄明白了。 日本軍隊的各級編制。首先日本軍隊中最小的作戰單位是小分隊,和咱們對應的就是班。 他這一個分隊有十三個人,一個分隊長,四個機槍手,八個拿三八大蓋的步槍兵,這里頭會搭一個輕機槍在里頭。 在這里解釋一下,日本人一挺輕機槍為什么會有四個機槍手? 一個蹲在旁邊指揮的,一個射手,兩拿彈藥的,需要強調的是這四個家伙都有手槍。 好了,我們接著說,那么反觀其他國家呢? 您比方美國人,他們一個步兵班,十二個人,十條M1步槍,加一挺布朗寧機槍,還有一支春田狙擊槍。 而當時國軍,以德械師為例,一個班也十一個人,十只中正式,一挺搭配二十發彈匣的ZB26輕機槍。 抗戰后期,國軍裝備美械,一個步兵班也才有了十二個人,一支M3沖鋒槍,一挺ZB26輕機槍,加十條M1903春田步槍。 那么從人數搭配上,您就能看出日本人的一個小算盤,他在人數上總是比你多。最小的作戰單位多一點的話,您越往上,他和其他國家相對應的編制就會更多。 那么再往上的編制中,這種現象就會變的更加嚴重。 好了,咱接著說。 就這么一個日本步兵班,如果遇到的是加強班的話,他會塞進去一個兩人一組的五十毫米擲彈筒。 擲彈筒這玩意,算是日本部隊中的大殺器,當年抗戰時期,咱可不少吃這東西的悶虧,這玩意是曲射炮,能躲到障礙物后邊進行發射。 咱的機槍陣地打不著他,他到是能打到咱。 接著再往上,就是日本人的小隊編制,與之對應的是其他國家的排。日本一個小隊一般是五十四個人,這里面包括了三個小分隊,還要塞進去裝備三個擲彈筒的擲彈筒小分隊。 如果遇到加強小隊的話,那么下設的三個小分隊,每一個小分隊就是十五人,加一個加強過的擲彈筒小分隊,整個小隊就會攀升到六十二人。 當然了,在這一個編制當中,日本人為了應對我們的游擊戰,他們在這一級的編制中,還有一個比較小的編制。 整個小隊有五十人。您別看人數少了,這里頭的分隊可不少,足足六個分隊,而每個分隊當中只配備了八人,其中只有三個分隊有機槍,其他全部是一水的三八大蓋。 這種算是特殊的,大家伙了解一下即可,咱在以后的嘮叨中,就不提了。 總之,要是按照一般的編制,日本人的小隊已經比其他國家排這一級多出了一部分人。 而我們一個排也就三十來個人,美國人也差不多,撐死了也就四十個。 看見嗎?差異已經出來了,這也算是日本人在這個方面的一個戰術詐騙吧! 接著就是日本人的中隊,這個編制對應其他國家的連。日本人的一個標準中隊會有一百八十人,那么在這個級別當中,就有了一個指揮部,而日本一個中隊部,有十九個人。 這十九個人中,包括一名中隊長,一名執行官,三個軍士,四個衛生員,以及軍官的勤務兵,司號員和八個通信兵。 至于下邊,他管轄的就是三個擁有五十四個人的小隊。 在這個編制中,三八大蓋有一百三十九條槍,九挺輕機槍,以及九個擲彈筒,如果有必要的話,他們還會在這個編制中塞進去一到兩門迫擊炮,或者干脆塞進去一門李云龍攻打縣城的九二步兵炮。 而我們呢?一個連的兵力,也就是一百二十到一百五十之間。 您看到了這個級別,是不是差的更多了。 當然了,在這個中隊的編制中,還有一些特殊用途的中隊。 您比方說還有機槍中隊,通常情況下這種中隊的編制相對小一點,一共有一百七十四個人,中隊部里頭有十四個,三個重機槍小隊,一共有十二挺重機槍。 至于日本大隊,他這對應的是其他國家的營。那么到了這里,日本人的部隊人數,已經達到了一個恐怖的數字。有了一千一百人的編制。 而一般其他國家營這一級的編制,僅僅是在五百人左右,嚇到了吧!翻了一倍都不止。 那么國軍的編制在這一級別,一個營最少才三百人,和日本人這個級別一對比,那差異就更加的大了。 日本人的算盤到這里,就算是打出來了。 您就想吧,一個營的兵力他比你多出了至少兩倍還多的人數,同一編制的您還真就沒法弄,他都快趕上一個團的兵力了。 那么日本人在這一編制中,具體有什么內容呢? 他有一個三十人組成的大隊部,再加上一個一百一十人的運輸中隊。 您瞅著這個運輸中隊也別嫌扎眼,日本人在二戰中也就是實現了一個騾馬化,所以大隊塞進去一個運輸中隊也沒啥,這東西的主要裝備就是大車和騾馬。 當然了有時候日本的上級單位——聯隊,也會把這些運輸中隊集中到聯隊手里頭,進行使用,那么這個大隊就會下降到一千人左右。 他的編制中,包括了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再加上一個五十五人組成的炮小隊。 您別看這僅僅是一個炮小隊,但五臟俱全,他這里頭還有一個十人組成的小隊部,加一個十五人的彈藥分隊,剩余的三十人,分成兩個炮分隊,每一個分隊伺候一門九二步兵炮。 再往上一層就是聯隊,對應的是團級單位。他的人數已經達到了三千八百人,這個數字已經遠遠大于我們一個步兵團了,我們也就一千五百人到兩千人的規模而已。 再往就是師團了,說道這里估計有小伙伴要說了:“不是還有一個旅團嗎?” 旅團屬于雜牌的,日本人編制這個東西出來,純屬看心情,少的時候三千人,多的時候可以達到八千人的規模。 旅團這一級別,一開始下邊有兩個步兵聯隊,后來在中國戰場上,被打死的日本人越來越多,這消耗的有點過了。 日本人瞅著四編制的師團太大,就又搞出了三單位的師團和所謂的混成旅團。 所以旅團這種編制,您要細說吧,有點亂,本來他就不是固定的,看心情下菜的一個編制。 那么師團又是啥情況呢?日本人一般把師團分成甲乙丙丁四個級別的師團。 他有時候塞進去兩個旅團,或者干脆不整旅團,直接塞進去四個聯隊(后期有三個聯隊的編制) 而日本人的師團人數也不定,人數范圍大概在一萬五千人到三萬人之間。 到了如今,日本人還叫他們的陸軍為師團,這是世界上獨有的一種想象。 咋說呢?二戰結束,日本人投降的時候,日本把海陸空都算起來,他們的各類師團大概有二百六十多個,總兵力有六百多萬。 接下來,咱再來說說,日本人那些個怪異的番號。一般的部隊的番號,都是用數字來說的,日本人也有,您比方說第五師團,這看起來很正常。 但日本人還有其他的叫法,您比方說以部隊長官的名字進行命名,所以第五師團也叫板垣師團。 可日本人感覺還不夠,有時候還會以部隊所在地給這個師團起名字,就這個第五師團,他也叫廣島師團。 您以為這就完了嗎?不,日本人還會給這些部隊起一個字作為番號,這個第五師團,他也叫鯉師團。 看著是不是很亂啊!要是一般人不了解日本人軍隊編制的話,看上一遍腦瓜都疼,這哪和哪呀。 那么日本人咋就那么怪呢?起這么多名字干嘛呀? 其實原因很簡單,日本人對于保密防止間諜這事,特別的上心,幾乎達到了偏執狂的程度。 除此之外,您要是翻看當年日本人對外發布的信息,他們對于所謂的師團和旅團,壓根就不會提,直接就以兵團直接稱呼,目的是防止其他國家,根據這些名字,從而推測出各個部隊的駐地和他們的人數。 他們還規定了,聯隊和大隊,要以部隊的名字進行稱呼,中隊和小隊要叫隊。 舉個例子您就明白了,在1938年的時候,日本和蘇聯紅軍進行了一場諾門坎戰役。 在這場戰役當中,有一個第二十三師團,就這個師團他其實是一個三單位制的特設師團。 所以您要是翻閱日本人的檔案材料會發現,就這么缺了一個聯隊的特設師團,他們居然叫小松原兵團。 小松原是第二十三師團的指揮官小松原道太郎的名字,給加一個兵團,您還以為這家伙帶了多少兵? 兵團就兵團吧,日本人愛咋叫咋叫,這里頭最有意思的他用部隊長官的名字命名部隊,最后就尷尬了。咋回事呢? 日本人和中國較量的過程中,部隊也有損失,這也就算了,他的部隊長官也有被打死的,或者因為作戰不利被撤銷的。 那么同一個部隊,這就面臨著代號要更換的問題。 一支部隊的指揮官,被頻繁的打死,或者頻繁的更換,那么代號也在頻繁的替換,最終就連這支部隊所在的官兵都懵圈了:“我是誰?我在那?我在干什么?是在叫我嗎?” 前腳還叫鈴木部隊,哐一聲這家伙被打死了,后腳就變成了小林部隊。 再有就是以部隊征兵所在地叫代號的。 1888年日本的鎮臺被廢了,但各個鎮臺被改編成了日本最初的七個師團,日俄戰爭之后,日本的師團一直維持在二十個以下。 那么這十來個師團他們都對應日本人十來個師管區,這些師團都是在自己的師管區進行征兵,駐扎的。 久而久之他們就以當地的地名來命名師團,您比方說第十八師團,因為長期駐扎在久留米,所以也叫久留米師團。 那么這樣的命名就沒有問題了嗎? 拉倒吧!問題更加的多。 您比方說,一開始日本人十來個常備師團,這還好說,日本地方雖然小,但夠劃拉的,但隨著戰爭的不斷擴大,日本人開始玩命的征兵,海陸空就有二百六十多個師團,你把日本劃拉成二百六十多個地方進行征兵? 于是就出現了兩個師團,或者兩個聯隊他們的征兵地一樣的現象,這就尷尬了。 于是日本人又開始實行所謂的,一個字代號,您比方之前提到的那個久留米師團,被叫做菊師團。 最后在說一點,日本人之所以劃片進行征兵,借用了中國舂秋時期管仲的士鄉體制,這樣可以做到:
這就是日本著名的鄉土部隊的說法來源。 那么這么做有好處嗎?有是有,但也會讓部隊和部隊之間產生隔閡。 舉個例子,日本第三十四聯隊,他是靜岡縣人組成的一支部隊。 結果在1937年被運到上海,打了兩個月,一千二百四十八人被干掉了,還有兩千零四十六人被打傷了。 日本靜岡縣那叫個一片哀嚎啊!到了十一月份這么一大批死人被運回去,您知道那場面嗎?當地人怒了。 而這個第三十四聯隊長娶了一位東京的媳婦,這個媳婦在盧溝橋事變之后,就興沖沖從東京搬到了靜岡縣,要和下屬的軍屬們搞個同甘共苦嗎?畢竟是鄉土部隊。 結果死了這么多人,他們家的玻璃天天被人砸,就算是有崗哨憲兵把手,天天有人往院子里頭扔恐嚇信。 最終這個東京媳婦被逼瘋,在1938年自殺了。 那么這種結構的部隊,相互之間的配合如果在勢頭強勁的時候還成,但勢頭弱的話,那就不一樣了。 這也是為什么,當日本人在島嶼上被圍困起來,各個小團體就會出現,針對其他的小團體的事情發生。 那么今天就到這了,喜歡小編寫的,您點個贊,再加個關注,方便以后常來坐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