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是個哀傷的年份,這一年,十位偉大的軍事家、革命家都離世了,眾星隕落不免給人帶來許多悲嘆。 其中,兩位世界著名“戰神”的離世令人扼腕嘆息。 一位就是我國十大元帥之一的彭德懷。彭德懷半生戎馬,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為維護新中國和平安穩環境,立下了汗馬功勞。抗日戰爭時期,他是八路軍副總指揮,在打擊外來侵略勢力,保衛民族時做出了突出貢獻;解放戰爭時,他擔任第一野戰軍司令員以及解放軍副總司令,強有力反擊了蔣介石反動政府,為新中國的建立拋頭顱灑熱血。新中國剛剛建立之時,國家和平受到美國軍事威脅,彭德懷勇擔大任,作為志愿軍司令員兼政委,揮師跨過鴨綠江,在環境極度艱苦的情況下,憑借著毅力與必勝的信心,粉碎了美國的戰爭意圖,創造了共和國幾十年的和平環境。 1974年春天,彭德懷覺得自己的身體不太舒服,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非但沒有好轉還每況愈下,但是當時他正處于被“打倒”的時期,身心遭受雙重折磨,沒有及時關注病情并加以治療,很快就病重了。周恩來得知這一情況后,立馬幫助彭德懷聯系醫院,進行治療,然而醫院的確診令人的心沉到了谷底,經過檢查,彭德懷被確診直腸癌晚期。此時,手術是治療的最佳手段,醫生希望通過手術讓彭德懷的病情得到緩解,然而彭德懷得知自己的病情已到了晚期,普通治療效果甚微后,倔強的不同意手術。直到醫院的工作人員對彭德懷進行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后,他才有所動搖,提出想見一下自己的侄女彭梅魁。彭德懷一生為了革命事業奔波,自己沒有留下一兒半女,侄女就成為了他最親近的晚輩。彭梅魁很快趕到了醫院,在侄女的勸說下,彭德懷終于同意手術。手術進行的十分順利,術后彭德懷的身體狀況確實好轉了一些,然而他的病情實在過重,好景不長,彭德懷的病情就急劇惡化,到了醫院也束手無策的地步。 1974年11月29日,彭德懷在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301醫院因直腸癌醫治無效,不幸逝世。彭德懷人生的最后十年過的十分艱難,他遭受著批判,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還是抱著遺憾與無盡的失落離開了人世。專案組的人上報道:“受審人員彭德懷因患直腸癌,醫治無效,與1974年11月29日病逝......彭德懷是反黨分子,我們的意見是:不用原名,將其化名為“王川”,尸體火化后,骨灰將存放在成都普通的公墓中。” 當時被“打倒”的彭德懷處境危險,但是周恩來挺身而出,同樣身患疾病的周恩來在彭德懷離世后,交代執行這項任務的人,在安放好他的骨灰后,一定不可以再次移動,以免日后找不到他的骨灰。雖然彭德懷當時的處境十分艱難,但是多年革命共事,周恩來深切的了解彭德懷對于國家和人民的熱愛,也許有一天,彭德懷能夠擺脫身上的這些“枷鎖”,那么他的骨灰一定會被正名。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進行了對彭德懷錯誤結論的審查與糾正,隨后,中共中央在人民大會堂為彭德懷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儀式,彭德懷終于平反昭雪。緊接著,彭德懷的骨灰也被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中去。 不過,彭德懷在生前曾對侄女有過交代,他想要在去世之后,把骨灰同他兩個弟弟放在一起,與家人團聚,可惜當時他正處于被打倒的時期,而兩個弟弟都是革命烈士,這個愿望沒能實現。彭德懷平反后,他的侄兒侄女聯名向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等處寫信,希望實現伯伯最后的遺愿,在1998年,也就是彭德懷誕辰一百周年之際,將其骨灰從八寶山革命公墓安遷到湖南湘潭故里,與兩位同是烈士的弟弟團聚。中央也進行了批示,同意了這件事,就這樣,彭德懷終于魂歸故里。 另一位則是俄國偉大的軍事家——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1974年7月18日,朱可夫元帥溘然長逝,享年七十八歲。 同彭德懷很相似的是,朱可夫的晚年時期過得不是很如意,連葬禮都是冷冷清清,這一切還要從斯大林時期說起。當時,以克格勃局長阿巴庫莫夫為首的一些人制造了一批有關于朱可夫的誹謗資料,污蔑他想要顛覆政權,這是項嚴重的指控,朱可夫被解除了陸軍總司令的職務,被調往其他地方,連家中都被安上了監視器,遭到了搜查。斯大林去世后,朱可夫堅決支持對貝利亞的逮捕,幫助赫魯曉夫當上了蘇共第一書記。起初,赫魯曉夫十分感激朱可夫, 重新起用他進入政局,擔任國防部長,然而由于二人政見不同,分歧很大,再加上朱可夫權力比較大,還有威望,給中央造成了一定威脅。最終,赫魯曉夫罷免了朱可夫的職務,還指控他妄圖篡權奪位。 從此,朱可夫就賦閑在家,一生注重名節的他內心承受了巨大的痛苦,蘇聯建軍節他無法參加,紅場閱兵式也不在邀請之列,身邊的朋友離他而去,這樣失意的日子一直持續到了他去世。其間,他投入了大量心血去完成他的作品《回憶與思考》,然而這部寄托了他全部精神的書卻被告知無法出版,只因有人從中作梗。朱可夫一下受不住刺激,患上了中風。此后,他的心臟也接連出現問題,接受了多年的治療。然而,不幸的事發生了,他的愛妻因乳腺癌離開了人世,這對朱可夫來說是個難以接受的噩耗,他的病情一再惡化,心肌梗塞復發、甚至發生了心臟停跳,直到被注射進藥物才恢復了正常的跳動,然而腦供血卻依舊無法恢復。他的醫生站在病床前,終究是無能為力,這位叱咤一時的元帥帶著呼吸機走完了最后的人生路。 說起來,彭德懷與朱可夫同是元帥,也都是各自國家戰功赫赫的戰神,還都擔任過國防部長。二人還曾見過面,一次彭德懷前往蘇聯,與朱可夫見了一面。不過這次交談并不是很和諧,二人的政治思想主張大有不同,朱可夫說他們蘇聯的軍事思想是戰略進攻,而彭德懷則表示中國的軍事思想是戰略防御,一時間他們誰也說服不了誰,甚至發生了激烈的爭執。 1974年,這二位命運相似的老帥走到了人生的終點,這樣的巧合不免令人嘆惋。 就在彭德懷去世的一天后,也就是12月1日,他的一位老戰友也緊隨其后,離開了人世。那就是滕代遠,他是是彭德懷加入紅軍隊伍后的首位搭檔。1928年,滕代遠和彭德懷共同領導了著名的平江起義,隨后創立了紅五軍,彭德懷擔任軍長,滕代遠擔任黨代表。紅三軍團成立后,彭德懷擔任軍團長,滕代遠是政委,他們二人一起并肩戰斗了多年,為中國革命奉獻著青春與熱血。建國后,滕代遠是首任鐵道部部長,可謂是新中國人民鐵路事業的奠基人。兩位老戰友老搭檔前后去世,僅僅隔了1天時間,讓人無限懷念與悲嘆。 1974年是一個多位將領離世的年份,除了彭德懷元帥,國內還有兩位大將、兩位上將過世。 這一年的年初,大將王樹聲逝世。 1972年時,王樹聲的兒子因車禍住院,王樹聲十分傷心,常常陪伴在病床前。誰知禍不單行,沒過多久,王樹聲就被確診癌癥。但是王樹聲沒有倒下,反而樂觀的表示:“癌癥沒什么大不了的,我可以戰勝它,黨的很多工作還要我完成!”于是 ,在住院期間,他每日都在處理著繁多的工作,只用晚上的時間進行疾病的治療,在病床上,他一邊同病魔作者斗爭,忍受著病痛的折磨,一邊滿心都是黨的工作,聽廣播、請人念報紙來了解當前國內外形勢。 毛主席得知王樹聲的情況后,十分擔心,就委托周恩來前去看望。周恩來看到病床上的王樹聲,心情十分沉重,他握著王樹聲的手,告訴他:“樹聲同志,我是受黨中央和毛主席的委托,特意看望你的。”王樹聲十分感動,連連說:“謝謝黨中央!謝謝毛主席!謝謝周總理!”周恩來回道:“樹聲同志,我們都知道你是革命的好同志!鄂豫皖根據地尼勢創始人之一,紅軍長征你是英勇無畏的戰士,你為中國的革命事業付出了很多!”王樹聲聽著周恩來的話,內心十分激動,嚴重不停地閃爍著淚光。 1974年1月7日,王樹聲在北京病逝,永遠忠誠于黨和人民的一代大將離開了人世。 同年11月19日,大將張云逸病逝。 張云逸是百色起義的領導人,也是紅七軍的軍長,他為新四軍的建立做了重要的工作。在上將中,他的年齡是最大的。十六歲從軍,長達幾十年的軍旅生涯對他身體的損耗十分大,新中國成立后,張云逸的身體就開始走下坡路。失眠、浮腫一直困擾著他,但他仍然堅持帶病工作。這之后,張云逸的身體狀況一直不是很好,行走不便 ,日常出入都要靠輪椅代步,1971年的夏天,本在廣東從化休養的他因膽結石發作回到北京治療,在上飛機時,他甚至痛到無法直起腰來,在院治療許久后,他才回到北京的家中繼續調養。1974年,張云逸病情加重,再次住院,許多他平日里的戰友都前來看望他,這一次,張云逸沒能再回到家中,他的身體每況愈下,11月19日,中央的領導在他彌留之際前來看望,已經說不出話的張云逸握著對方的手,還在頷首致意,當晚張云逸就離開了人世,享年82歲。 還有兩位開國上將,一位是陳明仁,國民黨和平起義將領,也是抗日名將,新中國成立后加入人民解放軍,1974年5月21日,因患癌癥病逝于北京。 另一位是陳伯鈞,先后參與過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戰斗,是毛主席秋收起義的老部下,建國后擔任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教育長、高等軍事學院院長等職,1974年2月6日于北京逝世。 擁護和平的原國民黨將領傅作義,于這一年的4月19日因病在京病逝。他參加過北伐戰爭;抗日時期發起的百靈廟戰役挫敗了日軍西侵綏遠的意圖;促成北平解放讓古老京都的建筑與文化得以保存;建國后,傅作義擔任新中國水利部部長,前后長達二十二年,創造了一個任職歷史記錄為新中國水利事業做出巨大貢獻。 同年1月25日,王稼祥逝世。擔任紅軍總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在遵義會議上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并且和毛澤東、周恩來一起組成了軍事三人指揮小組,在生死攸關的時刻,讓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建國后,王稼祥改任外交工作,成為新中國首任駐蘇聯大使。 3月27日,一位王稼祥的留蘇同學也過世了,他就是王明,他們二人還是安徽老鄉。不過,于王稼先所堅持的革命路線不同,王明的左傾錯誤路線,給中國革命造成了負面的影響。但是在中共七大上,在毛主席的堅持下,王明還是當選了中央委員。1956年,王明因治病去往莫斯科,后來一直留在了那里,直到去世仍是在蘇聯的首都莫斯科郊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