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常見疾病治癥:腹水 【立竿見影】 【治病策略】 辯證: 1、印堂是青色的,代表腹中痛。 2、腹痛,木氣主動,而性疏泄,木氣下陷,疏泄不通,則沖擊而作痛。人之腹痛而死者,水寒木枯,風生土敗也。(溫水達木,補中去滯。) 3、腹痛尿赤大便白者,丙火下陷,陷則化寒,腹寒則木郁,故腹痛。(溫潤肝脾。)小腸丙火之氣,本主運化,丙火不升,則陷入水府,故尿赤。(溫中補土,不可清熱。)火既陷入膀胱之中,必出于脾腎之外,土中無火,故大便白也。(溫補中下。) 4、右脅痞脹,用升左腹之藥,左腹郁痛,用降右脅之藥。上下左右俱病,用健運中氣之藥。 5、繞臍痛:肚臍是陰陽交界的地方。瘦人必有寒癥。 6、只要是淤血造成的腹痛,可能月經痛,或踢到陰部,或腹部出血的現象,一般來說都是在左腹,關元穴外開三寸的地方有壓痛點代表有淤血,因為人左邊是血,左邊壓下去,腹痛代表淤血出現。 治療: 1、一般來說,小腹肚子痛是里寒,脈應該沉緊,小建中湯。如果脈是浮大的,就是蛔蟲,烏梅丸。 2、小腹冷痛,為寒,加肉桂五錢。 3、上吐下瀉霍亂腹痛黃連湯。 4、腹痛下痢便濃血,少陰癥,桃花湯。 5、腹痛輕按即痛,重按卻不甚痛,此是氣痛;重按愈痛而堅者,有積也。氣痛不可下,下之愈甚,此虛寒癥也,用小建中湯。 6、沖陽脈弦,腰后兩邊痛到前面膀胱下,此為虛寒,腹滿(虛寒)或者便秘(寒實),理中湯溫中。 7、心下痞,嘔、惡心、腹痛、腸鳴。腸鳴下利,肚子里面都是水就是標準的生姜瀉心湯證。 8、「疝」大部分講的是腹痛,我們所謂的疝其范疇比西醫廣,我們的觀念還包含有疝氣,腸子墜下來也是一種疝氣。一般疝氣臨床上治療時,有時處方是用當歸四逆湯做加減,有時是用附子湯做加減,當病因是下焦寒造成的時候可用烏頭桂枝湯,有時卻是利用防己黃芪湯來做加減。 9、腹滿、腹脹,太陰癥,有時痛,桂枝湯重用芍藥一倍;大實痛,桂枝加大黃湯。 10、陰寒實之癌痛,或腹水重癥,以生附、生硫黃、配小量生甘遂,在處方中往往有出奇的效果。 11、妊娠及雜病諸腹痛,當歸芍藥散主之。產后腹痛煩滿,枳實芍藥散主之。產后虛羸,腹痛里急,痛引腰背,雜病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帶下,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者,土瓜根散主之。 12、女人干血的時候,通常都是左腹痛:以白芍為主,加川芎、丹皮、紅花、牛膝、茜草都是活血化淤的。腳無力、腳上瘀血用牛膝,腹部用茜草 13、四肢積水,偶有昏眩和惡心,但無腹痛,為五苓散證;若有腹痛,則為真武湯證,因為其方中有白芍可止痛。 14、腹痛腹脹氣上沖,如果是指由于手術后腸粘連所引起,多為慢性不完全性腸梗阻的常見癥狀,是氣機不暢。治療時,用桂枝湯加重桂枝量以溫通氣機。氣機通暢,痛脹自解。 15、附子粳米湯臨床上還用于小腸套疊、膽結石、子宮癌、胰臟炎、腹膜炎的去痛。 16、便秘堵在大腸頭,右腹隱隱作痛,薏苡附子敗醬散。 17、便秘很痛:厚樸三物湯。 18、往來寒熱有奔豚氣上沖、腹痛,奔豚湯。 19、白芍酸微寒,補中焦,得炙甘草為輔。治腹中疼之圣藥也,因為一般少腹痛多因脾臟過寒導致。 (1)如夏中熱腹疼,少加黃芩,其病立止; (2)若春夏秋三時腹疼,少加黃芩; (3)若惡寒腹疼,只少加肉桂一錢、白芍三錢、炙甘草1.5錢,此三味為仲景圣品藥也。 (4)如深秋腹疼,更加桂二錢; (5)如冬月大寒腹中冷痛,加桂作二錢半,水二盞煎服。 (6)如果是少腹弦急,少腹里面感覺到好像有一條筋在拉扯,肝主筋,水不生木,故筋急,而肝的筋是直接絡在少腹,白芍是沒有用的,因為病人是「筋急」,這是因為肝虛掉了,桂枝龍骨牡蠣湯。 20、膀胱結到的時候,小腹痛是主證,就是「中極」到「關元」這一帶劇痛。膀胱結有四種狀況: (1)水結膀胱,少腹痛,最明顯的狀況是小便不利,這時候用五苓散。 (2)血結膀胱,少腹痛,小便不利,可能有便血,用桃核承氣湯。 (3)熱結膀胱,少腹痛,小便紅澀,小便出來有刺刺的感覺,用豬苓湯。 (4)冷結膀胱,也是少腹痛,小便色白,用真武湯。 (5)湯本求真:有小腹滿,按之痛,小便自利者,是血結膀胱證。小便不利者,是水結膀胱證。手足熱,小便赤澀者,是熱結膀胱證也。此則手足冷,小便數白,知是冷結膀胱證也。 21、唐容川:大腹痛 (1)大腹中州總屬脾,虛寒實熱辨毫厘。木邪水濕皆為寇,痰血蛔蟲亦易治。 (2)大腹絞痛,閉悶不得吐瀉者,脾實而熱閉也。宜加味三物湯:枳殼一錢厚樸一錢大黃一錢白芍三錢黃芩三錢杏仁三錢甘草一錢 (3)腹中切痛,兼見吐瀉厥冷者,脾虛發霍亂也。宜仲景理中湯:人參三錢白術三錢干姜三錢甘草炙,二錢 (4)腹中脹滿,飯后倦怠反飽者,脾虛少運化也。宜加味六君湯:木香一錢砂仁二錢白術三錢云苓三錢人參三錢甘草一錢陳皮二錢半夏二錢生姜三錢大棗三擦芡實三錢麥芽一錢 (5)腹中脹滿,兼見大便溏泄者,濕甚則濡泄也。宜時方胃苓湯:云苓三錢豬苓三錢蒼術三錢白術三錢陳皮二錢大棗二枚桂枝二錢白芍二錢甘草一錢厚樸一錢澤瀉二錢生姜三片 (6)腹中疼痛,有物自臍沖上者,腎氣之奔豚也。宜腎氣奔豚湯:桂枝三錢云苓三錢白術二錢甘草二錢苡仁三錢大棗二枚附子炮,三錢 (7)腹中疼痛,有物自左沖上者,肝氣之奔豚也。宜肝氣奔豚湯:吳萸一錢黃連三錢云苓二錢荔核研三枚烏梅二枚香附研三錢牡蠣研三錢 (8)腹中大痛,有物突起拒摩者,虛寒見實象也。宜大建中原方:人參三錢蜀椒二錢干姜二錢飴糖三錢 (9)腹痛喜按,舌上有白花點者,內有蛔蟲擾也。宜醋制烏梅丸:當歸三錢黨參三錢黃連三錢黃柏二錢細辛一錢桂枝三錢附片三錢干姜二錢川椒二錢烏梅蒸去核,七枚 (10)腹中絞痛,串走兩脅鳴痛者,痰飲之積聚也。宜加味二陳湯:陳皮三錢半夏三錢云苓三錢前胡二錢甘草一錢白芥子二錢蘇枝二錢 (11)腹中刺痛,脈澀痛如刀錐者,瘀血之阻滯也。宜加減桃仁湯:桃仁三錢蒲黃三錢赤芍三錢白芍三錢歸尾三錢靈脂二錢黃芩三錢川芎一錢香附三錢甘草一錢郁金一錢青木香二錢 (12)腹中猝痛,由傷風邪而得者,肝氣侮脾土也。宜柴胡桂枝湯:柴胡二錢桂枝二錢半夏三錢人參三錢青皮一錢黃芩二錢白芍二錢甘草一錢大棗三枚生姜三片 (13)腹中猝痛,由傷邪祟而得者,皆血亂正氣也。宜加減正氣散:蒼術三錢陳皮一錢木香二錢黨參三錢云苓三錢桂心二錢天麻二錢半夏二錢大棗三枚生姜五片龍骨三錢麝香少許 22、唐容川:小腹痛 (1)膀胱胞室與肝經,時輩猶知此數層。獨于瘕氣和寒疝,此意從來少識人。 (2)小腹滿疼,由于小便不通者,膀胱之水結也。宜加味五苓散:白芍三錢白術三錢云苓三錢豬苓三錢澤瀉三錢杏仁三錢桂枝二錢 (3)小腹滿痛,小便仍然通利者,胞宮之血結也。宜加減桃仁湯(重者加大黃):桃仁一錢蒲黃三錢赤芍二錢白芍二錢靈脂三錢郁金一錢歸尾三錢木香一錢香附三錢黃芩二錢甘草一錢川芎八分 (4)小腹絞痛,繞臍上下難忍者,下焦之寒疝也。宜烏頭羊肉湯:當歸三錢生姜三錢羊肉四兩烏頭二錢炮 (5)小腹旁痛,以及軟肋俱痛者,厥陰血不和也。宜當歸四逆湯:當歸三錢桂枝二錢細辛五分白芍二錢木通一錢生地二錢云苓二錢香附二錢靈脂二錢甘草一錢橘葉三錢艾葉二錢川芎一錢臺烏藥二錢 (6)小腹疼痛,得屁腹鳴乃快者,小腸氣不和也。宜普明橘核丸:查核二錢荔枝三錢吳萸一錢橘核三錢香附三錢小茴一錢楝子三錢 (7)小腹疼痛,由于淋閱血虛者,胞宮瘀與熱也。宜下瘀清熱湯:黃柏二錢黃芩三錢白芍二錢赤芍二線桃仁三錢牛膝一錢丹皮三錢茜草一錢歸尾三錢生地三錢甘草一錢 臨床多見: 1、一般的腹痛,病人沒有胃口,吃不下飯,臉色蒼白、淡黃、暗黃,風一吹就感冒,表陽虛,比如虛寒性的胃潰瘍,用小建中湯。這是虛癥。 2、下焦熱實的腹痛,承氣湯。 3、一側腹痛多為寒痛,大黃附子細辛湯。 4、腹中冷痛、雷鳴:附子粳米湯。 5、腹中大寒痛,連心胸痛:大建中湯。 6、婦人虛寒的月經痛,也可以用小建中湯,年輕女性居多。如果是淤血,尤其年紀稍大的女性月經腹痛一定有淤血,要用當歸芍藥散。這是實癥的腹痛。淤血堵得多的時候,還要再加一些其他活血化瘀的藥,像丹皮、桃仁。 7、懷孕的時候肚子痛、漏下的話,應該用膠艾湯。 8、其它主癥下的腹痛,根據情況,加白芍(虛痛)、茜草(實痛入肝經)等止痛。 【辯證診斷】 1、腹痛,木氣主動,而性疏泄,木氣下陷,疏泄不通,則沖擊而作痛。人之腹痛而死者,水寒木枯,風生土敗也。(溫水達木,補中去滯。)腿痛亦肝經不升。(溫養肝經,)此屬于肝經寒陷者,如陷而生熱,亦能作痛。木之母氣為水,子氣為火,故郁陷之病,不寒則熱,皆能作痛。陷而生熱,熱清則木氣上升矣。 2、腹痛尿赤大便白者,丙火下陷,陷則化寒,腹寒則木郁,故腹痛。(溫潤肝脾。)小腸丙火之氣,本主運化,丙火不升,則陷入水府,故尿赤。(溫中補土,不可清熱。)火既陷入膀胱之中,必出于脾腎之外,土中無火,故大便白也。(溫補中下。) 3、右脅痞脹,用升左腹之藥,左腹郁痛,用降右脅之藥。上下左右俱病,用健運中氣之藥。 4、人身肝木之氣,疏泄不及,則現無汗、尿少、糞難、腹痛、脅痛、婦人月經來遲等病。疏泄太過,則現自汗、尿多、遺精、發熱、頭暈、耳鳴、婦人白帶,月經來早等病。疏泄不及者,水中的火氣不足;疏泄太過者,金氣不足也。 5、繞臍痛:肚臍是陰陽交界的地方。瘦人必有寒癥。 6、腹脹腹痛尤以遇冷或下午較重。午后陰時,脾之主令時,此必兼寒濕為患。 【辯證治則】 1、少腹滿、按之痛: (1)若四肢厥冷,小便清白者,是冷結膀胱,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2)不厥冷,小便自利者,是血蓄膀胱,宜桃核承氣湯。 (3)小便不利者,是水蓄膀胱,宜五苓散。 (4)若大小便不利者,是水熱蓄結,宜八正散(車前子、瞿麥、扁蓄、滑石、山梔子仁、甘草、木通、大黃)。 2、治療一般下利最好的方子就是生姜瀉心湯,也是最常用到的方子,心下痞,嘔、惡心、腹痛、腸鳴。腸鳴下利,肚子里面都是水就是標準的生姜瀉心湯證。 3、厚樸三物湯: (1)臍底、臍周堅如龜甲,按而胸內應之,覺嘔惡,噫氣者,即為厚樸三物湯證。 (2)胸腹滿,結實,或痛閉者,或頭痛百藥不效者,或胸腹滿,心下痛,大便不通者,或心下滿痛,吐水者,皆可投本方治之。 4、吳茱萸湯:自覺冷氣聚于心下,沖于胸脅、逆滿、干嘔、或吐涎沫,頭項強痛,手足逆冷者,吳茱萸湯之證也。 故其腹狀可見胸滿、心下痞硬、脅下攣急(兩章門之行上下攣急),右小腹結聚、按之疼痛等證。稍感冷,或天欲雨時,即感或腹滿、或氣上沖而頸項強、額頭重、或頭痛劇者,噫氣吐涎,或平素吞酸,吐酸、嘈雜等。此皆下焦寒冷而致沖逆,不可誤投解表之劑。 5、升結腸的便秘(右側腹痛),因為運動方向與地心引力是相反的,所以大部分都由陽虛、推動無力所致,大黃附子細辛湯。如果沒有疼痛,可以把細辛改為人參。 6、(1)小腹痛得很急、摸上去硬硬的、小便快利,抵當湯;這是病在表、比較淺。 (2)腹部摸起來軟軟的,當時病人覺得痛得難過,也是瘀血,抵當丸。這是病比較深,痛起來不是很急,用丸劑更好。 7、巴豆和大黃、干姜并用,專門用在下腹結痛,目前用在大腸癌的就是這味方劑,大腸癌到后期都不大便,癌細胞長滿了,西醫可能做個人工肛門,巴豆一下去可以打個洞,用這藥要有「必死的決心」,這是很危險的時候用。 8、腹脹痛或臍下痛、拒按、苔白厚粘膩,為寒實內結,即使會瀉下清稀,當屬于寒實旁流,用大黃附子細辛湯。 9、當歸芍藥散:臍旁、臍上、臍下四周拘攣,按之痛而徹背,或心下悸、或小腹硬痛、或冒而渴、小便不利者,此方正證也。不問男女老幼、不問何病,用此方則病無不愈。 又有其毒深重而瞑眩甚,或腹痛難忍者,或精神郁冒不樂者間而有之,無須憂慮,漸進本方,其病可愈。 此證便秘者,每夜兼服三黃丸(大黃(三錢)黃芩黃連(各一錢五分)上三味,研末為丸)一錢。婦人妊身便閉,必產重,用方可也。 10、(1)左側臍旁天樞穴處攣急疼痛者,又似當歸芍藥散、當歸建中湯之證。 (2)右側小腹腰間聚結、手足冷、脈細無力者,當歸四逆湯之證。 (3)腹皮拘攣,似桂枝加芍藥湯、小建中湯之腹證。 11、(1)溫經湯是血虛的時候用的, (2)血實(淤血)的時候: A、抵當湯證,淤血凝結不動, B、土瓜根散證未凝結也。故治帶下,及經水不利或膈月一次,陰頹腫,白帶等證。 12、左臍旁自天樞附近二、三寸間,以三指按摸之,有結塊狀,重按之則痛甚,且覺向上引痛者,為桃核承氣湯證腹證。此結塊及淤血逆于胸腹,其則迫于脅下,胸脅疼痛徹背,發為此證。臍上或臍下可能也有結、按痛,但以左臍旁為正候,涉及臍上及臍下者,以其結甚故也。 本證不論男女,皆稱之為肝積,沿左肝經攻沖上行,多成此證。以其氣血上沖而急迫,故其人性急,忍耐力差,或多急躁,其人如狂,遇事易憤怒,或以擲物泄其怒等等,常覺心腹間有急迫感。此證或得熱酒而愈,或得牡蠣末、辛夷末而愈,但經時又發,似留飲,而留飲則止于心下,應與本證留于臍左旁者分辨之。本證動氣多在左邊。 以下則非桃核承氣湯證: (1)若雖按之有結塊狀,但不痛者,則非熱結。 (2)按之痛甚,但其結狀物觸指而軟者,也是血結。 (3)又按之痛引少腹腰背者,亦非桃核承氣湯證。 13、(1)腹中有堅塊,其狀細長,按之緊張,時時掣痛者,為十棗湯證。且其堅塊之狀,從胸端至臍旁,如按長四、五寸許粗竹,或從胸至腹,細長而緊張,或短而在脅旁,以手觸而有物狀。不論其大小長短,但著眼于“掣痛”二字,掣者,牽引、抖動而痛也。 (2)大凡有痰飲而咳者,或四肢,或腰腹掣痛者,不問有無他證,皆以胸腹掣痛為據,而用十棗湯有神效。 14、腹中雷鳴,稍軟而滿,按腹中覺腹內有冷氣,雷鳴益甚,其腹痛發時,絞痛切痛嘔吐者,屬附子粳米湯證。 15、凡是偏側痛,古人認為都是寒實,所以應該用溫藥下之,這個規律是絲毫不錯的。什么樣叫寒實?凡是有偏痛,而脈偏緊偏弦,就是屬于寒實,可用溫藥下之,大黃附子細辛湯加。腹中痛,偏于一側,脅下也就是腹。尤其是右側的脅下痛(肝痛)、腹痛、腰痛、胃脘痛,再有便秘、脈玄,大黃附子細辛湯效果非常好;如果是關節一側痛呢,應治關節,通常用桂枝加術附,再加一點大黃,但是量不必大;腿的一側疼,你可以擱芍藥甘草;下肢一側痛,就芍藥甘草配合這個方子,大黃附子細辛加芍藥甘草;骨質增生常有偏側痛,大黃附子細辛湯非常好用。 16、心下悸且痞硬、結聚于胸下兩傍者,定神按之,自覺暗然有冷氣,或腹拘攣、小便不利,或時腹痛,此皆屬附子湯證。 17、「疝」大部分講的是腹痛,我們所謂的疝其范疇比西醫廣,我們的觀念還包含有疝氣,腸子墜下來也是一種疝氣。一般疝氣臨床上治療時,有時處方是用當歸四逆湯做加減,有時是用附子湯做加減,當病因是下焦寒造成的時候可用烏頭桂枝湯,有時卻是利用防己黃芪湯來做加減。 18、腹脹時有疼痛,屬疝痛之一種,投給桂枝加芍藥湯。 19、小腹急結為瘀血的腹證,多見于左側髂骨窩部位,使用指端輕度、如搓樣按壓時,若該部位呈急結狀,患者會感覺到程度很重的疼痛。診察時,必須使患者保持雙腿伸直的狀態。此即桃核承氣湯的腹證。 20、妊娠及雜病諸腹痛,當歸芍藥散主之。產后腹痛煩滿,枳實芍藥散主之。產后虛羸,腹痛里急,痛引腰背,雜病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帶下,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者,土瓜根散主之。 21、十二指腸的炎癥或潰瘍多發于球部,其疼痛有個很典型的特點:節律性空腹痛、夜間痛,也就是饑餓痛、夜間痛,多喜按、喜熱飲,即虛痛,多用小建中湯、當歸建中湯、黃芪建中湯,或者歸芪建中湯。 22、沖陽脈弦,腰后兩邊痛到前面膀胱下,此為虛寒,腹滿(虛寒)或者便秘(寒實),理中湯溫中。 23、附子粳米湯臨床上還用于小腸套疊、膽結石、子宮癌、胰臟炎、腹膜炎的去痛。 24、熱實便秘: (1)小便黃有泡沫就是熱實,苔黃(干),小便(深)黃。小便有泡沫,我們要注意腎臟。熱實的脈洪大。 (2)堵在胃的底部,朝食暮吐,惡心,大黃甘草湯。 (3)堵在十二脂腸,建里壓痛,調胃承氣湯。 (4)堵在小腸,關元壓痛,排氣多、臭,小承氣湯。喝小承氣湯之后放屁連連,就是大承氣湯。 (5)堵在大腸,天樞壓痛,無排氣,大承氣湯。 (6)堵在大腸頭,右腹隱隱作痛,薏苡附子敗醬散。 (7)大便如羊屎,麻子仁丸。 (8)柴胡癥便秘:大柴胡湯、大柴胡加芒硝湯(沒有排氣)。 (9)便秘很痛:厚樸三物湯。 (10)堵在肝臟下面,右天樞壓痛,排氣多,腸鳴,己椒藶黃丸,芒硝沖服。 25、往來寒熱有奔豚氣上沖、腹痛,奔豚湯。 26、腹滿、腹脹,太陰癥,有時痛,桂枝湯重用芍藥一倍;大實痛,桂枝加大黃湯。 27、陰寒實之癌痛,或腹水重癥,以生附、生硫黃、配小量生甘遂,在處方中往往有出奇的效果。 28、女人干血的時候,通常都是左腹痛:以白芍為主,加川芎、丹皮、紅花、牛膝、茜草都是活血化淤的。腳無力、腳上瘀血用牛膝,腹部用茜草。 29、四肢積水,偶有昏眩和惡心,但無腹痛,為五苓散證;若有腹痛,則為真武湯證,因為其方中有白芍可止痛。 30、白芍酸微寒,補中焦,得炙甘草為輔。治腹中疼之圣藥也,因為一般少腹痛多因脾臟過寒導致。 (1)如夏中熱腹疼,少加黃芩,其病立止; (2)若春夏秋三時腹疼,少加黃芩; (3)若惡寒腹疼,只少加肉桂一錢、白芍三錢、炙甘草1.5錢,此三味為仲景圣品藥也。 (4)如深秋腹疼,更加桂二錢; (5)如冬月大寒腹中冷痛,加桂作二錢半,水二盞煎服。 (6)如果是少腹弦急,少腹里面感覺到好像有一條筋在拉扯,肝主筋,水不生木,故筋急,而肝的筋是直接絡在少腹,白芍是沒有用的,因為病人是「筋急」,這是因為肝虛掉了,桂枝龍骨牡蠣湯。 31、腹痛腹脹氣上沖,如果是指由于手術后腸粘連所引起,多為慢性不完全性腸梗阻的常見癥狀,是氣機不暢。治療時,用桂枝湯加重桂枝量以溫通氣機。氣機通暢,痛脹自解。 32、腹痛輕按即痛,重按卻不甚痛,此是氣痛;重按愈痛而堅者,有積也。氣痛不可下,下之愈甚,此虛寒癥也,用小建中湯。 33、《餐英館治療雜談》:“吳茱萸湯對左腹刺痛、嘔吐、或吐涎沫者有效。右腹劇痛者決無效,此為和田家之秘訣” 34、虛寒相結于大腸,癥見下腹疼痛,時間較長,纏綿不愈,大便閉塞者,可用吳茱萸湯以溫散寒邪。 35、大腸癰屬熱證雖多,但也有虛寒相結于大腸者。癥見下腹疼痛,時間較長,纏綿不愈,大便閉塞者,吳茱萸湯以溫散寒邪。本方雖屬陽明胃之方劑,但胃腸之氣相通本為一家,大腸也屬陽明。今大腸寒結,故用本方。 【辯證比較】 1、腹痛: (1)小柴胡湯:傷寒之邪迫于里而熱痛;如果有煩躁,則因外邪迫里,心煩喜嘔。 (2)小建中湯:和氣血、緩急迫之方;如果有煩躁,則以心中悸為主; 2、腹痛: (1)桂枝加芍藥湯的腹痛較緩,有休作。 (2)小建中湯的腹痛較急,痛無休止。 3、腹痛: (1)實癥腹痛較緩,腹內必有實邪。 (2)小建中湯的腹痛但見里急,無實邪,且腹痛如扯如拉。 4、似小建中湯證,而虛贏極甚,肌膚干燥且腹滿攣急,按之硬痛者,此乃干血也,為大黃?蟲丸之證。 5、若見小建中湯之腹狀,而少腹拘急,痛引腰背,或腹中刺痛少氣者,當歸建中湯證也。刺痛者,痛若錐剌,血氣不和而痛也。少氣者,息短而弱,氣短之謂也。 6、(1)腹滿時痛(左腹痛)為不足,桂枝加芍藥湯,不愈,用理中湯。 (2)腹滿大痛(臍上壓大痛)為有余,桂枝加大黃湯。 (3)若潮熱自汗,大便硬,則為太陰之邪轉屬陽明也,宜大承氣湯。 7、(1)柴胡桂枝湯:心腹卒中痛。 (2)小柴胡湯:腹痛,無表證,脅肋下抵抗。 (3)小建中湯:腹痛,虛證,腹軟脈虛。 (4)黃連湯:心下痛,胸中煩熱,嘔吐。 8、陳遜齋氏曰:蓋少腹硬滿,有「血結」,有「水結」,有「水血兩結」 (1)血結必見狂妄,只要血癥出現,如有小便不利(小便不舒服、小便難),桃核承氣湯,若小便自利,用抵當湯; (2)「水結」必小便不利(渴而小便少),五苓散; (3)「水血兩結」必小便難,少腹滿如墩狀,如大黃甘遂湯是也。 9、大黃附子細辛湯主偏痛,不拘左右,凡胸下各處,胸脅至腰部疼痛者均宜用之。但烏頭桂枝湯痛在腹中央之一側;大黃附子細辛湯則主脅下疼痛牽引他處者也。 10、身黃,脈沉結,少腹鞭: (1)小便不利,沒有瘀血,用茵陳蒿湯,去膀胱的熱。膀胱里面如果太熱,膽汁分泌就太熱,病人會身黃; (2)小便利,病人發狂,如果小便很黃、便秘,大承氣湯,否則就是瘀血,抵當湯。 11、下焦虛寒: (1)虛寒在腎臟里面:全身都痛,附子湯; (2)寒盛在腸胃里面:雷嗚,肚子咕嚕咕嚕叫個沒停,切痛,就是如抽筋般的痛。附子粳米湯。 12、脾胃虛寒、腹痛: (1)附子粳米湯:偏于水濕內停,故重用半夏以化水濕,腹痛主證在于腹中雷鳴;(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粳米半升。) (2)大建中湯:偏于寒甚,故重用干姜以溫中散寒。腹痛則攻沖之勢較甚。用人參、飴糖,可知其虛的程度較重;(蜀椒二合(去汗) 干姜四兩 人參二兩 飴糖一升) (3)藥性: A、治虛寒性腹痛,附子不如干姜; B、虛寒性嘔吐,半夏不如蜀椒; C、溫養脾胃,甘草、粳米、大棗不如人參、飴糖。 13、人參湯證兼自利嘔逆,手足厥冷,拘急,或心腹絞痛者,加附子。即所謂附子理中湯。 14、 桂枝湯加減: (1)腹拘急時痛者,加芍藥湯(桂枝加芍藥湯); (2)大實痛者,加大黃湯(桂枝加大黃湯); (3)拘緊甚而急痛者,用小建中湯; (4)心下痞硬拘攣者,加芍藥生姜人參湯(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 (5)渴而口干者,加瓜蔞根湯,栝蔞桂枝湯; (6)若腹反不拘攣、按之松軟,胸滿心煩者,去芍藥湯(桂枝去芍藥湯); (7)若心下滿、小便不利,去桂加苓術湯(《醫宗金鑒》作“去芍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 15、小柴胡湯證及瀉心湯證之腹痛,僅為一般性疼痛。小柴胡湯證不見雷鳴,而著眼于胸脅苦滿。 (1)小柴胡湯證為胸脅苦滿,其苦滿,若按之則應指有力。又逆滿,實滿而軟者,按之則覺應指無力。 (2)半夏瀉心湯證,其雷鳴在于心下, (3)附子粳米湯證,其雷鳴在于腹中,且按至腹底,指下有冷惑,其腹痛如絞而時嘔。 16、(1)黃芩湯:心下痞,腹拘急而下利,為熱瀉。本證之熱,在于咽干、口苦。天行赤白痢疾,里急,腹痛,發熱,脈數者,宜用此方。 (2)若心下痞硬頗甚,口舌干燥生苔,里急后重,窘迫,脈滑者,為大承氣湯證。 17、(1)安中散:用于偏虛之慢性胃脘痙攣性疼痛。本方主要用于神經性胃痛(胃神經癥)、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爛、胃酸過多癥(疼痛)、胃下垂癥、慢性胃炎等;亦可用于幽門狹窄、胃腫瘤、婦女之血氣刺痛(兼有郁血之神經性疼痛)、痛經、惡阻、癔病等。 (2)四逆散:心下部疼痛,心下急。 (3)大柴胡湯:心下部疼痛,實證之胸脅苦滿。 (4)柴胡桂枝湯:心下痛,腹壁緊張。 (5)芍藥甘草湯:腹痛,腹肌拘攣。 (6)堅中湯:心下痛,腹肌緊張,嘔吐。 (7)良枳湯:心下痛,心下微硬,痙孿性疼痛。 (8)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心下痛,臍旁動氣為特征。 (9)丁香茯苓湯:心下痛,重度虛證。 【辯證針灸】 1、肝腹水、肝硬化、肝癌的痛:下針肝關,肝經的郗穴。 【經典回顧】 1、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存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 2、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3、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4、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藏結,死。 5、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應為胃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6、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7、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8、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若下之,必胸下結鞭,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9、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10、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11、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12、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 13、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14、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15、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 16、師曰: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 17、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天雄散亦主之。 18、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 19、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時時發熱,自汗出,反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大黃牡丹皮湯主之,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 20、轉筋之為病,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者,雞屎白散主之。 21、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里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裩散主之。 22、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 23、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24、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 25、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26、寒疝腹中痛,及脅痛里急者,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 27、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28、趺陽脈當伏,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醫反下之,下之即胸滿短氣;趺陽脈當伏,今反數,本自有熱,消谷,小便數,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29、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30、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腹痛者加芍藥。 31、諸黃,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湯。[即小柴胡湯見嘔吐按本方加減法腹痛去黃芩加芍藥] 32、問曰:病腹痛有蟲,其脈何以別之?師曰:腹中痛,其脈當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蟲。蛔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甘草粉蜜湯主之。 33、婦人懷娠六七月,脈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藏開故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藏。 34、師曰: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后因續下血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膠艾湯主之。 35、婦人懷孕,腹中絞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36、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此為胃實,大承氣湯主之。產后腹中疼痛,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虛勞不足。 37、產后腹痛,煩滿不得臥,枳實芍藥散主之。 38、師曰:產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干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亦主經水不利。 39、產后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脈微實,再倍發熱,日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大承氣湯主之。熱在里,結在膀胱也。 40、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按:應為下血)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里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干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干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 41、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者,土瓜根散主之。 42、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經方治癥(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