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是關于社會情境中個體的心理現象及其行為規律的科學。 社會行為:人對社會因素引起的并對社會產生影響的反應和反應系統。 社會心理:是社會刺激與社會行為之間的中介過程,是由社會因素引起并對社會行為具有引導作用的心理活動。 二、社會心理學的主要理論流派 【社會學習論】 通過學習機制來解釋人們社會行為的形成和變化。 提出者: 班杜拉和沃爾特斯 學習過程三機制: 1/聯想 聯想是經典條件反射。 如巴甫洛夫在狗的鈴聲——唾液分泌實驗中,狗聽到鈴聲就能得到食物; 如“納粹”一詞常與可怕的罪行聯系在一起。 2/強化 原因是行為后的獎賞與懲罰作為強化物,使某種行為固定下來并反復出現。 3/模仿 人語言的習得過程是通過模仿進行學習的典型例子。 【社會交換論】 人們之間的互動是物質與非物質的一種交換。 趨利避害是人類行為的基本規則,由于每個人都企圖在交換中獲取最大收益和減少代價,所以使交換行為本身變成得與失的權衡。 創始人: 霍曼斯 5個基本觀點: 1、個體的某種行為能得到相應的獎賞,他就會重復這種行為,某一行為獲得的獎賞越多,個體重復該行為的頻率就越高。 2、相同的刺激可能引起相同的或相似的行為。 3、某種行為的結果對個體越有價值,他重復這種行為的可能性就越高。 4、個體重復獲得相同獎賞的次數越多,該獎賞對個體的價值越小。 5,當個體行為沒有得到期待的獎賞或受到出人意料的懲罰時,他可能產生憤怒的情緒從而出現侵犯行為;反之,如果個體行為得到預期的甚至超過預期的獎賞或沒有受到預期的懲罰,他可能會高興采取贊同行為。 【符號互動論】 7個主要觀點: 1.心智、自我和社會不是分離的結構,而是人際符號互動的過程,三者的形成與發展都以使用符號為前提。如果某人沒有使用符號的能力,那么其心智與自我乃至社會就處于混亂之中,或者說失去了存在的依據。 2.語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機制。人與動物的主要區別就是人能使用語言這種符號系統。人際符號互動是通過自然語言進行的。人通過語言認識自我、他人與社會。 3.心智是社會過程的內化,內化的過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動”的過程,個體通過人際互動學到了有意義的符號,然后用這種符號來進行內向互動并發展自我。社會的內化過程伴隨著個體的外化過程。 4.行為并不是個體對外界刺激的機械反應,而是在行動的過程中自己“設計”的。 個體在符號互動中學會在社會允許的限度內行事。 5.個體行為受其自身對情境的定義的影響和制約。人對情境的定義表現在個體不斷地解釋所見所聞,對各種事物賦予意義。這種定義過程或者說解釋過程,也是一種符號互動。 6.在個體與他人面對面的互動中,協商的中心問題是雙方的身份和身份的意義。個體和他人的身份和身份的意義并不存在于個體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互動過程之中。 7.自我是社會的產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動的結果。主我是主動行動者,客我是通過角色獲得形成的在他人心目中的我,即社會我。行動由主我引起,受客我控制,前者是行為的動力,后者是行為的方向。 【精神分析論】 代表人:弗洛伊德 1,分區觀點 意識,前意識,潛意識 2,結構觀點 本我,自我,超我 3,動力學觀點 “力比多”性本能 生本能:指向生命,代表愛和建設的力量 死本能:指向毀滅,代表恨和破壞的力量 4,發現觀點 口欲期(0-1歲)、肛欲期(1-3歲)、生殖器期(3-5歲)、潛伏期(5-12歲)、生殖期(12歲以后) 5,適應觀點 變相宣泄和自我防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