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律總是會被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人發現。胡煥庸線就是如此。 1935年,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發現中國人口密度有一個明顯的分界線,稱為“黑河—騰沖線”。分界線右側人口密度大,分界線左側人口密度小。這條線揭示了中國人口分布規律。 這條線除了分割人口密度,也分割了經濟總量,分割了富裕程度。 但是,100多年來,世事變遷,人口密度、經濟總量、富裕程度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最近公布的三組數據: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2021年一季度GDP數據、近十年人口流動數據表明,胡煥庸線將面臨考驗。 胡煥庸線是農業時代人口密度東西部的巨大差異,而如今的信息時代,表現人口密度差異的不再是胡煥庸線,而是南北分界線。 一、胡煥庸線是農業時代的產物,與自然條件密切相關我國過去是農業大國,絕大部分為農村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南部。而西北部則是少數民族地區,以游牧為主。 1935年前后,當時中國總人口約有4.75億,但有96%的人口居住生活在東南部,分布在36%的土地上。 ![]() 胡煥庸線(雨量) ![]() 胡煥庸線(省份) 胡煥庸線的兩側差異基本上是年降水量的差異。農業時代,是看天吃飯,自然條件非常重要。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土地和雨水。 胡煥庸線東南部,包含了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珠三角平原以及四川盆地,這些平原適合農業生產。 年降雨量400毫米,是樹木能夠生存的最基本條件,東南部植物茂盛,農業發達,承載人口密度大。 2000年我國進行了第5次人口普查,結果發現,人口分布與1935年時相差不大,東南、西北兩部分的人口比例是94.2%比5.8%。 2000年,我國城市化率為36%,三分之二的人口是農村人口,可以說,仍然是農業大國。 ![]() 我國城鎮化率圖示 上圖中,1949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僅為10.64%。當時工農業總產值中農業占70%。雖然到了2000年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因為東北是老工業基地,經濟并未出現疲態,人口還算穩定。 所以,在2000年時胡煥庸線還是適用的。胡煥庸線管了70年。 二、最近的三組數據表明,南北差距越來越大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廣東省成為人口第一大省,緊隨其后的是浙江省、江蘇省。 ![]() 近十年常住人口高于全國平均的省份 而在2000年時,人口第一大省是河南省,緊隨其后的是山東省、四川省。 ![]() 2000年各省人口數量 令人關注的是東北三省,2020年的人口與2000年時對比,遼寧省的人口增長了21萬,吉林省增長了321萬,而黑龍江省則減少了504萬。 下面這組數據更能說明問題。 ![]() 近十年各省人口變化表 近十年人口變化,廣東增量第一,浙江第二,江蘇第三。甘肅、內蒙古、山西、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的人口流失嚴重,均出現人口數量負增長的情況。黑龍江十年人口數量下降646.21萬人。 北京、陜西、上海、海南、寧夏、西藏的人口變化數量雖然低于平均,但人口增速均高于全國平均。 曾經的第一大省河南,20年來人口增量并不多。 上面的數據說明,南北分界線以北的省份人口出現明顯的南移現象。 我在現實中的感受也是如此,如廣東、海南、廣西的東北人明顯多了,北京、河北、天津不少的企業已經南下。最起碼的,在南方買房養老已經成為趨勢。我身邊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北方朋友,基本都在海南、廣東、廣東買房了。雖然他們不是常住人口,但每年冬季到南方過冬,已成習慣。 2020年各省GDP數據,說明哪里人多,哪里經濟就發達,哪里就吸引越來越多的人。 ![]() 2020年各省GDP及實際增速 2000年以前,是東西部的差距,現在則是南北間的差距。中西部的成渝城市群的崛起,帶動了中西部的發展,縮小了東西部的差距。#成都邁進“2000萬人口俱樂部”# 可是東北三省的經濟沒有起色,再加上京津冀城市群正面臨大的變革,需要時間整合磨合,以及山東、河南也面臨經濟結構轉變,南北分界線成為了人口分布、經濟結構的分界線。 如今,信息化時代不像農業時代需要更多平整的土地,更加開放的姿態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南方山多的地理因素已經不是問題。北方多重工業,轉型不易。南北差距呈現越來越大的趨勢。 三、南北差距越來越大,胡煥庸線面臨考驗《孔雀東南飛》原本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凄美詩作,現代被形容為人才下東南。雖然時代不同,但都表達了對于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望。 東西差距,確實是因為東西部地理、氣候原因,東部更適合農業生產。物質短缺時代,生產重要。物資供應豐富時代,消費重要。 北方漫長的冬季,不但影響生產,也影響消費?,F在交通、通訊發達了,人們追求好的生產生活環境,有條件有能力在更加宜居的地方生活。 前段時間我寫了哪里宜居的文章,綜合來看,選擇中部海邊的人多,比如威海、青島,冬天不太冷,夏天也不熱。而北方冬季太冷,南方夏季太熱。 如果從工作生活的角度,選擇南方的比較多。一是因為南方輕工業發達,民營經濟活躍,體制外就業機會多;二是因為南方沒有寒冷的冬季,這對于北方冬季要有采暖措施來說,經濟活動方便不少。 ![]() 深圳市和伊春市對比 還有一點,南方一年之中便于人體自由行動,也方便夜間消費。在注重消費的時代,無疑南方更有優勢。 改革開放讓人們享受到了市場化發展的成果,從這一點來說,北方的經濟活動中,計劃成分比較多,而南方市場化的成分比較多,所以南方民營經濟發達,南方重商也是傳統。 特別是到了信息時代,南方開放的姿態,優良的港口,更利于信息的集中、貿易的往來。 廣州自漢朝以來海外貿易繁榮興旺,持續兩千多年,推動了沿海由農耕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轉變,經濟發展欣欣向榮。 上海的地域文化特色鮮明。江南傳統吳越文化與西方傳入的工業文化相融合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上海出口,精工細作,上海產品揚名海內外。 以長三角和珠三角為代表的南方區域,獲得更多資本和人口的青睞。兩大證券交易所分別在上海和深圳。近十年來,人口持續向長三角和珠三角遷移,成為人口流動大趨勢。 經濟學認為,人口是一切經濟活動的基礎,人口流動影響著城市的興衰。數據顯示,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圈仍是人口流入的主要方向,環渤海、東北城市人口流出特征顯著。 所以,我們說,農業時代的胡煥庸線對于人口分布規律的劃分,已經不再適用于以信息化為特征的現代社會。南北分界線,成為了人口分布規律、經濟活動特征的區隔線。 ![]() 胡煥庸線與南北供暖線對比 一條南北集中供暖線,劃分了兩個天地。這條線如今成為了新的人口分布規律線。集中供暖的區域的人口向未進行集中供暖的區域流動,人們向往更加自由、更少約束的活動。這也與冬季采暖污染空氣有關。隨著北方環保舉措的大力實施,空氣質量明顯得到改善,人口南下的趨勢或有所緩解。 我認為,“南北經濟都挺好”這篇文章還是很客觀的。作者的主要觀點有:計劃經濟時代產業發展布局對于南北區域的產業結構產生了一定影響,但那時是有多方考慮的。雖然南方地區更早進行了開放,得益于國際分工和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再加上航運的先天地理優勢,市場化程度比較高。但隨著當前國際新形勢,我國在產業布局方面將考慮平衡發展。他認為,南北經濟差距是暫時的,國企三年改革將使北方發揮后發優勢。 但我們也要承認,北方經濟結構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關鍵是觀念的轉變是難的。南北差距將有很長時間存在。趨勢一旦形成,轉變需要時間,也需要空間。 南北分界線,從地理到人口到經濟,已經植入了我們的意識中,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行動。農業時代的胡煥庸線實實在在已經在面臨南北分界線的考驗。 最后說一點,近來年很多北方人到南方買房,一是圖增值,二是圖環境美,三是圖冬季暖和。這說明了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