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為耳科疾病中的常見癥狀,患者自覺耳內或頭部有聲音,但其環境中并無相應的聲源,而且愈是安靜,感覺鳴音越大。耳鳴音常為單一的聲音,如蟬鳴聲、汽鍋聲、蒸汽機聲、嘶嘶聲、鈴聲、振動聲等,有時也可為較復雜的聲音??梢允情g歇性,也可能為持續性,響度不一。神經性耳鳴屬中醫”耳鳴”范疇是指在沒有任何外來聲源存在的情況下感知到一種單調乏味的聲響,稱為“耳鳴”。該病是一種病因復雜且臨床極為常見的病證,大多認為因瘀阻脈絡、肝膽濕熱、肝火上擾、肝腎陰虛、腎陽虧虛等致血脈瘀阻,經脈空虛而清氣不能上奉于耳所致。 【方藥】:炙黃芪12g,黨參12g,白術9g,當歸6g,陳皮6g,升麻3g,柴胡3g,石菖蒲9g,炙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溫服。納差加炒谷麥芽,口苦加黃芩,睡眠欠佳加合歡皮,大便偏干加栝樓仁,10d為1個療程,最多連續服用3個療程。 【驗案】:趙某,女,32歲,2008年7月6日初診。患者為白領,工作壓力較大,近2個月來雙耳持續性耳鳴,經西藥擴血管、營養神經等治療無效,自服龍膽瀉肝丸、耳聾左慈丸等中成藥也無效。就診時癥見:雙耳持續性耳鳴,聲如蟬鳴,安靜時耳鳴較甚,影響睡眠,伴見體瘦面黃,平素乏力神疲,時有頭暈,納食不規律,食后胃脘不舒,大便偏稀,小便正常。電測聽檢查提示,聽力正常,但見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細弦緩,辨證屬中氣不足、清陽不升、竅失養。治以健脾益氣,升清降濁,給予補中益氣湯加減方治療。處方:炙黃芪12g,黨參12g,炒白術9g,當歸6g,陳皮6g,升麻3g,柴胡3g,石菖蒲9g,炒谷麥芽各15g,炙甘草6g。5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溫服。二診藥后納食改善,神疲乏力減輕,耳鳴略減,夜晚安靜為甚,舌脈如前,上方繼服5劑。三診:耳鳴大減,夜間安靜或生氣時偶有耳鳴。納食漸增,精神轉好。上方加合歡皮12g,
繼服10劑。四診:精神明顯好轉,耳鳴已至,納食明顯增加,大便正常。囑停藥攝養,注意飲食規律,工作勿過度勞累。 【編按】:方中黃芪、人參、白術補脾胃元氣。胃中清氣在下,加升麻、柴胡引之,以上達頭目,充養諸竅。當歸和血。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清濁相干,氣機逆亂,以橘皮理之。諸藥合用,共奏補中益氣升陽之功。筆者體會,使用本方治療耳鳴須注意兩點:一是注意把握升清和降濁的比例以及使用的時機。因為升清不當有助長濁陰可能,降濁不慎不利于清升。二是注意有無腎虛。古人說補中益氣湯不宜于腎虛患者。但對于脾腎兩虛的耳鳴患者,補中益氣湯仍然可以使用,只是在使用時注意適時、及時、適度補腎,可收到脾腎同復而耳聰鳴止的佳效。應用本方治療52例神經性耳鳴,所有患者均連續治療1~3個療程后統計結果,其中治愈38例占73.1%,好轉10例占192%,無效4例占7.7%,總有效率為92.3%。其中有6例復發者,繼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仍有效。[張紅麗.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52例神經性耳鳴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9,15(11):878] 【方藥】:柴胡、郁金、五味子、酸棗仁各10g,石菖蒲、丹參各20g。 【加減】:實證加葛根;伴肝陽上亢者加桑寄生、磁石、鉤藤;痰熱阻竅者加黃芩、梔子、浙貝母。虛證加黃芪、絞股藍、女貞子菟絲子、黃精;伴眩暈者加藿香、澤瀉、天麻。 【用法】:每天1劑,水煎服。10天為1療程,連續治療2療程。 【驗案】:王某,男,20歲,2002年8月初診。主訴:雙側耳鳴1月。因高考過度緊張,經常失眠突發雙側耳鳴,日夜不休,經多方治療無效。診見:耳鳴如蟬叫心煩易怒,頭暈頭脹,入寐困難紅、苔黃膩,脈弦數。檢查:雙側耳鼓膜完整標志清楚純音測聽語頻聽力基本正常,耳鳴匹配6kHz35dBHL。西醫診斷:感音神經性耳鳴。中醫診斷耳鳴。證屬肝郁痰熱阻竅之實證。治以疏肝通竅安神法為主,輔以清熱化痰。處方:柴胡、郁金、五味子、酸棗仁、黃芩、梔子、浙貝母、澤瀉各10g,葛根18g,石菖蒲、丹參各20g,龍膽草8g。每天1劑,水煎服。治療6天后,耳鳴明顯減輕。后在原方基礎上隨證加減繼服9劑,耳鳴消失夜寐得安,精神轉佳。 【編按】:疏肝通竅安神基本方中疏肝理氣活血的柴胡、郁金具有明顯的鎮靜安神、調節中樞神經系統和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專職開竅的石菖蒲則有鎮靜安神、擴張冠脈、改善腦缺氧和記憶障礙等作用。此3藥是疏肝通竅安神為大法的首選藥物。升發清陽的葛根和活血養血的丹參均具有顯著改善腦微循環障礙、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抗缺氧、抗凝血和解痙等作用。益肝滋腎的酸棗仁和五味子則具有顯著的拮抗激怒反應,對中樞神經系統有鎮靜效應。應用本方治療50例感音神經性耳鳴,其中顯效28例,有效12例,無效10例,顯效率為56%,總有效率為80%。[宣偉軍,黃煜猷.疏肝通竅安神法為主辨證治療感音神經性耳鳴50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2004,(02):25-27]  【主治】:耳鳴及聽覺不聰癥見耳鳴嗡嗡作響,或如蟬叫者。 【編按】:引起耳鳴、耳聾的原因很多。一般多與肝腎有關,尤其與腎臟的關系最大,腎開竅于耳,腎虛則耳聾不聰。腎經虧虛,肝膽火盛,痰火郁結等皆可引起耳鳴、耳聾。治療應以滋陰潛陽為主,根據不同病情加用補腎益精、清肝泄熱、化痰清火及和胃降濁之品。方中生地黃、玄參滋肝腎之陰,清熱;磁石益腎重鎮潛陽;牡蠣平肝潛陽。共奏滋陰潛陽之功效。[摘自《臨證醫案醫方》] 【方藥】:黃芪20g,當歸尾10g,藥10g,地龍6g,川芎10g,紅花6g,桃仁10g。 【加減】:伴腰膝酸軟,失眠健忘者加牛膝、杜仲各10g;伴胸脅脹悶疼痛,心煩易怒者加龍膽草、梔子各10g;伴頭
昏沉重,胸悶脘痞者加半夏、白術各10g。 【編按】:補陽還五湯方中重用生黃芪大補脾胃之元氣,令氣旺血行,瘀去絡通,為君藥;當歸尾化瘀而不傷血,為臣藥;川芎、赤芍、桃仁、紅花助當歸尾活血祛瘀,地龍通經活絡,均為佐藥。配伍特點為大量補氣藥和少量的活血藥相配,使氣旺則血行,活血而不傷正,共奏補氣活血通絡之效。使氣旺血行、瘀祛絡通,故耳鳴治愈。應用本方治療1個療程后,治愈8例,顯效10例,有效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3%。[黃亦彤,顧玉潛.補陽還五湯治療神經性耳鳴療效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8,(08):487] 【主治】:因暴怒傷肝引起的耳鳴,癥見頭暈,目眩,面赤,口苦,咽干,心中煩悶,急躁易怒,夜寐不安,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弦數。 【驗案】:林某,女, 47歲,
2003年9月13日初診?;颊?天前因與人吵嘴后而發生耳中鳴響,伴頭暈,目眩,面赤,口苦,咽干,心中煩悶,急躁易怒,夜寐不安,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此為暴怒傷肝,肝氣郁結,肝火不得宣泄,循少陽經上擾清空,清竅失靈,肝膽火旺,擾動心神所致。治宜滋陰柔肝,清肝瀉火。藥用白芍90g,甘草30g,龍膽草6g,菊花、牛膝、梔子各10g,大黃9g。水煎分2次溫服,服3劑后癥狀減輕,效不更方,前方再服5劑后諸癥悉除。 【編按】:《中藏經論肝臟虛實寒熱生死順逆脈證之法》中謂:“其氣逆則頭痛、耳聳?!薄稘蕉撝巍分^:“
喜怒憂思,得以內傷,遂致聾聵耳鳴。”本例為郁怒傷肝所致耳鳴,故用芍藥甘草湯滋陰柔肝,再配合清肝瀉火、引熱下行之藥效果較為滿意。[陳敏.大劑量芍藥甘草湯治驗舉隅[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5,(11):57] 耳鳴如流水聲,若不治,久必成聾的處方:取生烏頭,掘得后趁濕削成如棗那么大,納入耳中,一日換用一次,不超過三日就能痊愈。此方也用于耳癢猝風聾癥。唐●孫思邈《千金方》 人有平居無事,忽然耳聞風雨之聲,或如鼓角之響,人以為腎火之盛也,誰知是心火之亢極乎。方用兩歸湯:麥冬一兩、黃連二錢、生棗仁五錢、熟地一兩、丹參三錢、茯神三錢水煎服。二劑而鳴止,四劑不再發。 此方涼心之劑也,心既清涼,則腎不畏心熱,而樂與來歸,原不必兩相引而始合也。 此癥可用定喧湯:玄參三兩生地一兩貝母二錢水煎服。一劑即止鳴。清.陳士鋒《辨證錄》注: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偏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版權聲明: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視頻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