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2月擬評元帥草案13人中被毛主席提議評而不授的是誰? 上一期介紹了1953年12月15日中央通過了增加七位軍委副主席的決定,初步確定了初評13人元帥方案。1953年12月15日,毛主席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會議決定增加七人為軍委副主席。隨著新增七位軍委副主席的產生,原進入初評元帥名單的張云逸被中央否定,退出了元帥人選,中央初步確定元帥人選為13人。早在1953年4月總干部部上報的擬評15位元帥草案中,中央軍委經過討論刪除了一個(粟裕),1953年12月15日中央書記處會議又否決了一個(張云逸),于是元帥初評暫定為13人。 1953年12月7日至1954年1月26日,全國軍事系統黨的高級干部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的一個主要議題是確定共和國元帥與大將初評人選,軍委高干會組成了一個12人的主席團。這12位軍委高干會主席團成員分別是1955年授予的十位元帥,再加上高崗與黃克誠二人。入選軍委高干會主席團中的11人(黃克誠除外)加上兩位軍委副主席劉少奇、周恩來共13人,實際上為中央框定的初評元帥人選。 1953年12月15日,毛主席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會議在決定增加七位軍委副主席的同時,還決定毛主席外出期間中央書記處會議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鄧小平、高崗、彭德懷參加,集體討論解決問題。1953年12月16日至17日,鄧小平與陳云先后向毛主席揭發高崗用陰謀手段反對劉少奇,分裂黨的地下活動。毛主席及時發覺了高饒二人的陰謀反黨活動,在12月24日離京休養前夕,對正在舉行的軍委高干會評定元帥工作做出了明確指示。為加強黨的團結,粉碎高饒陰謀反黨活動,毛主席提議初評元帥13人中擔任中央要職且兼任軍隊職務的軍銜采取評而不授的方式。 根據毛主席的評銜指示,軍委高干會召開專門會議,商議13位初評元帥人選中哪幾人的軍銜應采取評而不授方式。當時13位初評元帥人選中根據毛主席的授意,由4人主動要求不授銜,4人分別為:主持中央黨務工作的劉少奇;主持政務院工作的政務院總理周恩來;主持國家經濟計劃工作的國家計委主席高崗;中南局第三書記葉劍英。軍委高干會經過兩次會議投票決定,接受劉少奇與高崗二人元帥軍銜評而不授的申請,決定二人暫不授元帥軍銜。而周恩來兩次不授帥的申請均未獲通過,周恩來在評帥中被全票通過授帥。葉劍英經朱老總的提議,在陳毅、徐向前二人附合下被大多數人通過授帥。經軍委高干會兩次議帥會議的召開,元帥初評人選暫定為11人。根據毛主席的提議,原13位元帥人選中,有兩人的軍銜采取評而不授方式,二人分別是劉少奇與高崗。劉高二人被排除在元帥名單之外,正是毛主席提出的增強黨內團結的結果!1953年12月底,初評元帥暫定為11人,隨著初評元帥人選的產生,大將初評工作也將出籠待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