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開始,我國便實行過軍功爵位制,等到新中國成立之后,各項設施不斷完善之后,軍銜制度再次被起用。
以不同的軍銜職稱來給軍人們定位,提高軍人的榮譽感和歸屬感,也是一種促進軍人積極向上的獎勵措施。
'元帥’,是我軍將領的最高榮譽,新中國成立初期,授銜一事一拖再拖,一切皆因元帥人選始終懸而未決。
最后,在黨中央密切討論之下,終于確定,可是鄧小平與其擦肩而過的同時,陳毅卻又位列其中。

元帥人選,遲遲未決
1955年,中央軍委召開座談會,主意是對授予元帥、大將、上將軍銜的人選進行研究,以求落實。
在一系列的討論之后,中央軍委終于統一了意見,而這個最初意見中,元帥人選是十二人,除了最終確定的十位元帥之外,這份名單還包括了毛主席和鄧小平。
毛主席在中央軍委多數人最初的屬意當中,是大元帥的唯一人選,可是,這樣的“沉重”榮譽,并不是毛主席所想要的。

鄧小平則和其余十位元帥一樣,是元帥的人選,但最后,鄧小平也沒有接受。
毛主席在革命戰爭中的功勞有目共睹,“大元帥”職稱當仁不讓,看著全國人大常委會為此事吵的不可開交,劉少奇始終緘默。
他心里知道,毛主席是不會接受這個大元帥銜的。
最后,常委們討論完之后,方才征求起身為人大委員長的劉少奇的意見。
劉少奇看了眼在場的常委,笑道:“我不能做結論。”
眾人自然不肯放棄,所以幾天之后,彭德懷在內的幾人親自去見了毛主席,和他匯報評銜工作的開展情況和討論結果。

那天,屋子里站滿了人,除了來匯報工作的,還有劉少奇、周總理以及鄧小平共同出席。
話至半晌,席間又有人提起要給毛主席授予大元帥軍銜的事情,劉少奇稍一抬眼,心下了然,不發一詞。
等到來人說完這是全體工作人員到一致意見后,毛主席自然是不應允的,一心記掛百姓的毛主席是不愿意成為“大元帥”的,他也親自表示這樣“不方便”、“不舒服”。
“依我看呀,現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評軍銜為好!”說著,毛主席看向了劉少奇,表示劉少奇也在部隊待過,也該評成元帥。
劉少奇搖搖頭:“我不要評了。”
毛主席接著又轉向周總理和鄧小平二人,均得到斬釘截鐵的拒絕授銜的回復。

負責授銜工作的幾人,一看毛主席和劉少奇等人的態度,就知道,自己原本的想法在此刻根本就行不通。
于是,幾人也不再相勸,只在腦海中勾勒更為合適的人選。
8月19日,中央政治局批準了軍委提出的授銜名單,赫然就是那名單中除毛主席之外的11人。
接著這份名單再次上報到劉少奇和周總理的面前,顯然此刻,只剩鄧小平和陳毅是否授銜需要斟酌。
中共中央決定,已經到地方工作的部隊干部原則上不參加授予現役軍銜,但是又考慮到歷史情況和現實需要,這個問題還有待商榷。

彼時鄧小平與陳毅二人均已從事政府和黨務工作,鄧小平任中共中央秘書長,陳毅任國務院副總理。
二人除了這兩個職務之外,在軍隊中再無別的職稱,理論上,他們的授銜可有可無。
為此,黨中央再次開會討論,結合鄧小平在毛主席面前那般斬釘截鐵般的承諾,再考慮到他的工作范疇。
會議結束之后,決定了鄧小平不授元帥,但是有關陳毅卻沒有定論。

最終,決定'元帥’軍銜花落陳毅的由頭還是周總理。
9月9日和11日,討論鄧、陳是否授銜的會議,周總理因在北戴河無法出席,于11日晚間特地打電話給中共中央副秘書長、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提了自己的意見。
周總理極大的肯定了陳毅的價值,并且認為應當授予陳毅'元帥’軍銜,是對他在南方堅持三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的承認,也是對新四軍對抗戰做出貢獻的承認。
于是,在周總理的堅持下,中共中央仔細決斷之后,決定授予陳毅'元帥’軍銜,至此,陳毅成為了元帥行列中,唯一一個沒有參加長征而留在南方堅持游擊戰爭的,同時也是唯一的新四軍出身。

顧大局,處公正
軍銜是對過往旅程所做貢獻的嘉獎,鄧小平與'元帥’軍銜擦肩而過,亦是他自己主動請纓,鄧小平生性恬淡,不喜交際,在與毛主席的交往中,他對于鄧小平的贊美更是時而有之。
1956年,黨的七屆七中全會上,毛主席在提及中共中央領導層的人事安排時,又想到了鄧小平,并且提議讓他擔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誰知,鄧小平急忙表示道:“我還是比較安于擔任秘書長這個職務。”
聽到鄧小平的推據之詞,毛主席仿佛早有預料,不急不緩地開口:“秘書長改為總書記,那只是中國話變成外國話……外國的總書記就相當于中國的秘書長。”

似是想要印證自己的話,也是為了幫鄧小平拉拉人氣,毛主席繼續侃侃而談:“我看鄧小平比較公道,他跟我一樣,不是沒有缺點,但是比較公道,是個厚道人。”
“他會辦事,他比較周到。”
“比較顧全大局,比較厚道,處理問題比較公正,他犯了錯誤對自己很嚴格。”
短短的一席話,毛主席始終在強調鄧小平的厚道和公平,言外之意,似乎是在說,總書記人選非鄧小平莫屬。
其后,在八屆一中全會上,鄧小平成功當選為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總書記。
此后的日子里,鄧小平便在總書記的位置上,極力地為了國家貢獻自己的點滴光亮,有關“元帥”的爭執也好像并沒有過去。

1959年4月,中共八屆七中全會上,毛主席說道:“我這個人叫毛澤東,我掛正帥,就是大元帥,鄧小平為副總司令,副元帥,我們兩個人,一正一副。”
詼諧的話語間,表露,即便未能授職軍銜,在黨委之間,二人的地位并沒有差別,唯一差的或許就是那枚獎章。
毛主席轉過頭來,對著鄧小平說道:“你是總書記嘛,鄧小平,你掛帥了,一朝權在手,就把令來行,你敢不敢呀?”
“你是書記處的總書記,你也是常委的總書記,你也是政治局的總書記,你也是中央委員會的總書記,你也是我的總書記。”
字字鏗鏘,毛主席對鄧小平的喜愛溢于言表,鄧小平的眼中閃爍著堅毅的光芒,下定決心要好好干。

開國元帥,亦為外交家
毛主席曾經這般評價陳毅:“陳毅是個好同志。”
中共中央決斷之下,陳毅將'元帥’這一榮譽納入懷中,而于陳毅本人而言,這一榮譽亦是激勵前進的動力。

1955年4月,亞非會議上,陳毅作為周總理的助手出席,之后,他三次訪問非洲,除說明我國立場和主張外,積極支持和鼓勵非洲各國人民反帝、反殖和反種族主義的斗爭。
“獨立非洲西北始,揭竿而起相踵接,看滌瑕蕩垢上重光,全無敵。”
作為助手,陳毅的表現十分出色,以己度人的國際情懷,讓陳毅出色協助周總理完成外交工作,并為自己贏得了眾多國際友人的稱贊。
1958年2月11日,毛主席正式任命國務院副總理陳毅兼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是認可也是期望。

一開始被賦予眾望的陳毅,心里面藏不住的欣喜,卻也有掩不住的憂心,恰如他曾在日記中所記錄的那般“實有綆短汲深之懼”。
對待外交的問題上,陳毅始終有自己的一套行為準則,如果說戰場上的陳毅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將軍,那么外交戰線上的陳毅就是胸懷全局、深謀遠慮的政治者。
1962年之時,陳毅就曾提出國家之間的意識形態問題不必和國家關系緊緊連在一起,1963年的講話,將中國外交的立場嚴肅地展現在所有人的面前。
陳毅擔任外交部長的期間,恰恰是新中國成立之后,在與蘇聯、東歐等國的第一次熱潮之后,迎來的第二次高潮。

堅決奉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讓亞非拉國家看到了中國的決心、中國的態度,打開了新的外交局面。
這十多年的時間里,陳毅作為第二屆外交部長,打開了美國孤立中國的圖謀在西歐打開了缺口。
嘔心瀝血,憑借出色的外交手段,陳毅出色的完成了黨交給他的重要任務。

親如兄弟,勝于兄弟
元帥授銜的小小風波,并不足以影響鄧小平與陳毅二人的關系。
像他們那一代的人,風雨同舟,共同經歷過國家的危難,經歷過炮火,經歷過歲月,是可以相交后背的兄弟,亦是勝于兄弟的親人。

鄧小平和陳毅二人留法期間并不相識,但是卻都有著留法勤工儉學的遭遇,以及后來的革命道路,多多少少都有些相似。
相似的經歷練就相同的心境,1930年,鄧小平與陳毅初次相識,一個是黨中央的秘書長,另一個則是前來匯報工作的戰士。
往后的歲月里,二人分別在不同的領域,為了同一個夢想不停的奮斗,雖不共職,心卻向一處。
1952年,鄧小平為中央政務院副總理,1954年陳毅為國務院副總理,自此以后的12年的時間,二人共同工作,比鄰而居。

1957年,小小的鄧榕跟隨父親鄧小平搬進了中南海,打開后窗,入眼所及便是陳毅家的小前院。
成為鄰居的那段日子里,鄧小平和陳毅的感情在急劇升溫,對于彼此間的興趣愛好更是了如指掌。
陳毅和鄧小平一樣都是四川人,而陳毅好吃,且又對“榴蓮”情有獨鐘,鄧小平深知他的這項愛好。
于是每次,只要有外國友人送來榴蓮,一大半都被鄧小平送去,進了陳毅的肚子,美食面前,鄧小平也不會忘記同陳毅共同分享。

比鄰而居的那段日子里,只要二人空閑,總是會帶著孩子們串門,留孩子于身側戲耍,自己便聊天聊地。
無論是鄧小平還是陳毅,經歷過艱苦卓絕的戰斗,那段中南海里比鄰而居的祥和亦是無上的幸事。
1972年,陳毅最終還是因為癌癥去世了,通過廣播聽到這則消息的鄧小平久久回不過神來,或許是無法接受并肩伙伴這般離去。
1973年,當鄧小平帶著家人再次回到北京打算探望陳毅家屬時,又再次得到了張茜也身患癌癥的消息。
當下鄧小平是什么心情呢?

或許是百感交集,難述于口,最終還是決定,一家人去醫院看望張茜。
鄧榕永遠也忘不了,在醫院見到張茜的第一眼,醫院的病號服,穿在消瘦的張茜身上過于寬大。
由于病情的折磨,張茜的顴骨顯的更高,眼睛顯的更大。
相顧無言,只留一片嘆息。
再后來,張茜離世之后,鄧小平更是當著鄧榕的面說道:“別的人我都不管,就管珊珊一個,我收她當個女兒!”
如此,鄧小平和陳毅的關系也就躍然紙上了。

參考文獻:
《鄧小平交往紀實》2013年
《陳毅開創中國外交的新局面——大江南北》2021年
《黨史故事:十大元帥授銜背后的故事——河北共產黨員》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