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的讀者朋友,大家過年好! 在春節走親會友期間,我關注到一個特殊的疾病正在發生,就是春節犯骨病的人很多。 你看,春節大家都要走親戚,一大家子人熱熱鬧鬧,免不了要被拖進“三缺一”的麻將桌里,交流一下感情,時間坐久了,免不了腰痛、頸椎痛。 在廚房里掌勺的姑姑姨姨們,要準備一大桌美味飯菜,恐怕也要持續地忙碌、站立兩三小時,也會腰酸背痛。 正巧有親戚問到了,中醫有沒有可以緩解關節疼痛的辦法!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給您聊聊,中醫里頭應對關節不適、骨病的治療思路。 另外,還把我心目中這張不錯的骨病外治方,送給我的讀者,尤其是中老年朋友,我希望他們能少遭點罪。 ![]() 在張教授門診里,不乏有很多關節不適的患者,有的是腰痛、有的是膝蓋痛、有的是指關節疼。 話說在張教授的臨床案例里,記載有這么一個阿姨,年57歲,姓胡。 她和別人不一樣,她全身關節都痛。 要知道我們人體有12個大關節,上肢6個,下肢6個。 可這個胡阿姨就占了4/5,全身多處關節,反復疼痛1年余。去西醫那里看了,沒有徹底緩解,遂來找張教授。 她這個關節疼啊,很有特點,就是平時沒啥感覺,但是只要干活、走路、天氣變涼了,就開始疼,休息一下會緩解,再干活、走路,又犯了。 所以她這個病時輕時重,反復發作,且受天氣變化影響較多。 我們來看當時的記錄—— 【主訴】全身多處關節反復疼痛1年余 自訴1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全身多關節疼痛,以雙膝關節、雙踝關節、雙腕關節、雙手近端指間關節為主,久行、受涼或變天時疼痛加重,得溫痛減,關節活動欠佳,雙手指近端指間關節有晨僵,每次持續約40分鐘左右,活動或取暖后可自行緩解。自訴平日肢冷畏寒,時有口干,納差,夜寐欠佳。半年前于省人民醫院就診,檢查結果示: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和血沉結果均明顯升高,通過進一步完善影像學檢查,西醫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予以甲氨蝶呤+來氟米特聯合治療后,多處關節疼痛少許改善,但仍見活動稍欠佳,近日疼痛發作愈加頻繁,并見足背輕微腫脹,為進一步治療,現來我處就診。 雙膝、雙踝關節輕微疼痛,活動少許受限,行走緩慢,未見關節變形,患者畏寒明顯,手足寒涼程度較重,食納欠佳,夜寐差,夜間難以入睡,小便量少,大便溏稀。舌淡苔白滑,脈沉遲。 —— 張景明教授臨床驗案 —— 張教授在了解完患者病史,刻診后,寫了一張方子,但見—— 獨活10g,桑寄生24g,防風10g,秦艽10g,細辛3g 川芎10g 杜仲10g,熟地15g,桂枝10g,威靈仙15g,制附子6g,蒼術20g,制首烏15g,防己10g,甘草10g。水煎服,早晚飯后半小時溫服。 結果如何? 胡阿姨服用14劑后,諸癥得到明顯好轉,關節疼痛改善了,也沒那么怕冷了,腳的腫脹也消退了,走路時膝關節活動不利有明顯好轉了。 效不更方,上方去掉附子、蒼術加入黃芪、當歸,再用10劑,諸證悉平。 這個醫案的基本信息,我先寫在這里,接下來聽我跟你說說這里面的道理。 ![]() 大家不難看出,這個胡阿姨的的問題,就在于寒濕入骨。她所謂的全身關節疼痛,其實是寒濕之邪侵擾四肢百骸所致。 中醫把這種因邪乘襲,導致經絡痹阻,氣血不暢,發生疼痛、活動不利等相關表現稱為痹證。 早在《素問·痹論》里就有論述: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風、寒、濕、熱、痰、瘀等病理因素滯留肢體筋脈關節,痹阻氣血,氣血運行不暢是本病發病的基本病機。 怎么知道這個人寒濕重呢? ?首先你看,這個人有明顯畏寒、手足寒涼程度較重;在陰雨天,或者低溫刺激的時候癥狀會加重。 ??其次,她的舌淡苔白滑,脈沉遲,這都是陽氣不足、寒濕困阻之象。 ??放下這些,你再細看,她夜寐較差,夜間難以入睡,有些病人體內寒濕較重,陽氣進入身體后,無法推動大量的寒濕之邪,人就會感到很累,連做夢也是很累人的夢,睡覺并不能解乏。 身體過于陰寒,時間長了,因為陰分得不到陽氣的推動和運化,身體就像一潭死水,新的養分進不來,身體只能惡性循環,慢慢結冰成冰窟窿。 一旦身體的氣血津液運行不暢,血脈會瘀阻,津液會凝聚,痰和瘀一起滯留身體里,閉阻經絡,病邪入骨,才出現關節腫脹、僵硬等癥,能達到這個程度,說明身體已經病了挺久了。 ??患者口干、尿少、足腫。這進一步說明她腎虛氣化無權,津液輸布障礙,水液停聚至足部,津液不能上承至口鼻。 ??水氣犯脾,脾失健運,運化失常,故而大便溏稀。 讀者朋友,這個患者的陰寒之毒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此話怎講? 現在冬奧會正在舉辦中,大家一定看過冰天雪地里的冰棱子,以前農村的屋檐下,也會結好長好長一條。 自然界的冰棱子是水遇冷成冰所致。人體內的冰棱子的形成,也離不開濕氣和寒氣。 這個冰棱子,我們稱之為寒濕之毒,它是引起關節冷痛、屈伸不利的病根。 這類患者,關節痛處往往固定,痛感強烈,皮膚不紅不熱,這都是寒邪致痛的特點。 自然界的冰棱子,要等到春天來了,才會慢慢化開。 而我們身體里的冰棱子,也要用熱性藥,也需要時間,讓它大而化小,小而化了。同時,還得用化濕的藥,把筋骨內的濕氣驅散,從而把冰棱子徹底化掉。 如此一來,寒氣、濕氣都散了嗎?這個病不就好了嗎? ![]() 我們再來看看張教授是如何配伍的—— 獨活10g,桑寄生24g,防風10g,秦艽10g,細辛3g 川芎10g,杜仲10g,熟地15g,桂枝10g,威靈仙15g,制附子6g,蒼術20g,制首烏15g,防己10g,甘草10g。 學過方劑同學,或許能看出來這是“獨活寄生湯”的加減。 方中獨活辛苦微溫善于祛風寒濕邪而止痹痛;寄生祛風濕,強筋骨,亦能補益肝腎;防風、秦艽祛風勝濕,活絡舒筋;細辛入足少陰腎經以散風濕而止痛;加杜仲補肝腎,祛風濕,壯筋骨。川芎、熟地益精填髓、養血活血。 全方辛散溫通與甘平柔補合用,邪正兼顧,用以治療風濕痹痛諸癥。 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患者全身畏寒之象明顯,且舌、脈提示陽虛寒凝之象,故加用附子,借其純陽燥烈之性以溫陽散寒,補火助陽以祛表里之寒邪,并加用桂枝調和營衛、溫通之力以祛風除濕,使全方共奏滋補肝腎,祛風利濕,通絡止痛之功效。 威靈仙辛散溫通性猛善走,為治療風濕痹痛要藥。 防己利水消腫尤善治療寒濕痹阻,水瘀互結所致下肢水腫。 蒼術健脾燥濕,合防風勝濕止瀉。制首烏養血安神,祛風通絡。 甘草調和諸藥,同時合附子、桂枝等,辛甘化陽,溫通經脈,助陽化氣,逐寒邪以助氣化之功。 患者有關節冷痛、寒濕痹阻之象,但這只是表面,藏在冰山之下的,是患者有肝腎虧虛之象,所以這個方子的基本用藥思路是:散寒祛濕,補益肝腎。看懂了,其實一點都不復雜,層次分明。 但是,說實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你患病用了多少年,治病就得用多少年。筋骨為寒濕所傷,導致關節冷痛、發涼、滯澀、活動不利,絕不是一朝一夕能治好的。 所以癥狀明顯改善后,我還建議大家在嚴寒低溫時節選用一個外敷方,以防復發,把因寒致痛的苗頭扼殺在搖籃里。 ![]() 這個外敷方也是張教授在課堂上提到的,感謝張教授無私傳授妙方—— 我自己抓的藥 附子10g,川烏10g,草烏10g,威靈仙30g,川芎10g,花椒15g,透骨草15g,伸筋草15g,紅花10g。 用法:以上藥材打粗粉加二兩高度白酒裝入袋,上籠蒸20分鐘。在疼、冷、僵的關節處熱敷,一次30分鐘,一天兩次。一副藥大概用2-3天。 這里頭,附子、川烏、草烏大辛大熱,是溫陽的,提高筋骨內的陽熱之性,以化寒邪。威靈仙、透骨草、伸筋草均能祛風燥濕散寒,用于筋骨冷痛、屈伸不利 、重著等現象。川芎、紅花活血通經,花椒溫中止痛。 這個方子,說起來也非常簡單,但是效果很好,我自己在家做了一個膝蓋大小的腰包,感覺在辦公桌前坐久了,腰酸背痛,頸椎僵硬時,就敷上半小時。 家里的老人,也常常順便搭著一起用,我媽經常幫我帶孩子,胳膊肘酸的不行,敷上十分鐘,酸痛感立馬緩解,比出門推拿按摩還要簡單奏效。 現在正值嚴寒數九,關節冷痛者相對多一些,我希望大家能記住這個外用方,以備不時之需。 好了,這個醫案說得差不多了,不知道大家體會了幾成?最后考考大家,看看大家掌握的如何,寒痹的辨證要點是哪些?什么情況下適用外敷方? ![]()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如果覺得受益, 請在底部點個' 消食化積 痘痘 | 蕁麻疹 | 慢性咽炎 | 高血壓 | 口腔潰瘍 | 口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