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葉石膏湯 【原文】 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麥門冬一升(去心)?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作者】張仲景 【出自】《傷寒論》 【經典回顧】 1、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劑量】 1、竹葉二把,可用2錢或7克。 【組成】 人參 甘草 麥門冬 石膏 竹葉 半夏 粳米 【功效】 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時機】 1、虛熱,胃的津液不夠了,熱往上沖,可能是發表發得太過,病人流汗流得太多。 【方解】 1、竹葉、石膏這種把胃熱降下去,清胃熱的藥; 2、半夏能夠去惡心,惡心代表可能有些水停在胃里面,排不出來; 3、麥門冬能夠滋潤它肺里面的津液; 4、粳米補腸胃里面的津液。人參粳米這種都是很好的能夠把津液補回去的一種藥。所以一看這個處方就知道是胃熱。 【應用】 1、熱病后期,余熱未除,氣津兩傷。 【現代劑量】 淡竹葉15克,石膏30克,半夏10克,麥門冬30克,紅參10克,炙甘草10克,粳米30克 【說明】 1、竹葉石膏湯在《傷寒論》里,是治療陰虛有熱的方劑,方中淡竹葉和石膏具有清熱除煩的作用;麥門冬、人參、炙甘草、粳米都是補水液的;生半夏具有燥濕降逆的作用,能夠降胃氣。因為大病過后的人,除了陰虛以外,就是胃口不好,所以用點生半夏來降逆,胃口就會好一些。 2、竹葉石膏湯藥物組成里,涼潤的藥為主,補藥為多,最不同的是溫補藥有姜半夏,但不影響整體方向。在藥物動力學方面,完全沒有升性的藥,純降性。 3、整體方性是偏寒性,偏補,潤性特別強,因為除了半夏外,其它藥都是潤藥。 【應用集錦】 1、竹葉石膏湯常常用在糖尿病病人身上。糖尿病人常常會有虛贏晦氣、氣逆欲嘔、嘔心的現象。 2、夏月感冒吐瀉霍亂,甚則手足厥逆,少氣,唇面爪甲皆青,六脈俱伏,而吐出酸穢,瀉下臭惡,便溺黃赤者。此火伏于厥陰也,為熱極似陰之候,急煎竹葉石膏湯。誤作寒治必死。 3、陽明病被火,或者遇到火災,小便不利,身發黃,頭上微汗,竹葉石膏湯。 4、(1)火動燥證,積熱者類,必動元氣,應辯虛實。實者瀉心輩,虛者百合湯、竹葉石膏湯; (2)動在臍右,陰虛火動;動在臍左,肝虛痰飲。 5、竹葉石膏湯去石膏粳米,加茯苓大棗小麥即為千金竹葉湯,治產后虛渴,少氣力。 6、唇干口燥,欲得飲水,止渴用竹葉石膏湯去石膏加生姜大棗。 7、熱嗽諸藥不效,如果伏熱在上焦心肺間,竹葉石膏湯去竹葉,入粳米,少加知母,多加五味杏仁。 8、上半日嗽多,屬胃中有火,竹葉石膏湯,降泄之(按:再加辨證確定為心胸間熱)。 9、唇青有二: (1)若唇與爪甲俱青,而煩渴引飲者,為熱伏厥陰,竹葉石膏湯。 (2)若唇青,厥冷而畏寒,振振欲擗地者,為寒犯少陰。真武湯。 10、發熱: (1)外感發熱:按傷寒論治 (2)內傷發熱。若內傷發熱伴有咳嗽、胸痛、血痰、心煩失眠、小便短赤、口渴不欲多飲,脈數者,可用豬苓湯治療。 高熱(39。C以上者),由于感染所引起的發熱。癥見高熱、自汗出而熱不退,伴有咳嗽、胸痛、咳吐黃痰、舌苔黃、脈滑數者,中西醫結合治療可用竹葉石膏湯去竹葉加竹茹,以清熱生津,清脈絡之熱。 低熱(38C左右而纏綿不愈者),袓國醫學認為是血虛發熱。癥見發熱口不渴、疲乏無力、舌質潤、脈細弱者,可用當歸補血湯以補氣生血。 【比較集錦】 1、胃里面有水而惡心是實癥的惡心,都會用到生姜、半夏。 2、胃里面沒有東西,但是因為肝腫起來頂到胃造成的惡心,叫虛證的惡心,就是吳茱萸湯。 3、竹葉石膏湯與麥門冬湯: (1)胸滿,氣逆喘咳,虛里跳動,少氣欲吐,腹中軟弱,背上不舒,動氣亢劇,脈見虛數,午后暮前潮熱,五心煩熱,渴欲飲水,虛羸肉脫,肌膚枯燥者,為竹葉石膏湯之證。 (2)似竹葉石膏湯證,而無煩渴,且兼痰濕犯肺,咳嗽痰粘難咯,咽喉不通暢,聲音不利,或聲啞不出(此乃虛火上炎,犯于肺部所致),其腹狀,腹滿累及上腹,氣逆上沖、少腹柔軟,為麥門冬湯之證。 4、竹葉石膏湯乃白虎湯加人參去知母加竹葉、半夏、麥冬而成,有祛痰止咳、除煩潤燥、養陰降逆之功。 (1)白虎湯為表解入里、邪氣于心中而見熱狀,所有癥狀為邪氣盛實而無虛象。 (2)竹葉石膏湯乃大熱已去、余熱未盡、正氣未復,肉脫虛羸,余熱尚存,病在心胃,急迫氣逆,呼吸不續、氣沖欲吐而少氣,發為煩熱氣逆之證。 5、竹葉石膏湯與麥門冬湯: (1)竹葉石膏湯:竹葉二把 石膏一斤 麥門冬一升(去心)半夏半升(洗) 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炙) 粳米半升 (2)麥門冬湯:大棗十二枚 麥門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參三兩 甘草二兩 粳米三合 6、(1)滿而不煩: A、熱氣入胃之實滿,以承氣下之; B、寒氣上逆之虛滿,以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溫之。 (2)煩而不滿: A、熱邪入胸之煩,以竹葉石膏湯清之; B、余邪在胸之煩,以梔子豉湯解之。 (3)既煩且滿,熱與氣結,壅于胸腹之間,用梔子厚樸枳實湯。 7、霍亂病證方治表
名家論述: 1、竹葉石膏湯《金匱教程》 竹葉石膏湯,是虛熱,胃的津液不夠了,熱往上沖,津液不夠的原因可能是你在治病的時候發表發得太過人,讓病人流汗流得太多。竹葉、石膏清胃熱的藥,把胃熱降下去,半夏能夠去惡心,惡心代表可能有些水停在胃里面,排不出來。麥門冬,能夠滋潤它肺里面的津液,粳米,補充腸胃里面的津液。人參粳米這種都是很好的能夠把津液補回去的一種藥。所以你一看這個處方就知道是胃熱。 竹葉石膏湯,我們常常用在糖尿病病人身上。糖尿病人常常會有虛贏晦氣,氣逆欲嘔,嘔心的現象。各位記得,實癥,胃里面有水。實癥的惡心,我們都會用到生姜、半夏;如果是虛證的惡心呢,胃里面沒有東西,但是因為肝腫起來頂到胃造成的惡心,我們叫虛證的惡心,這就是吳茱萸湯。所以吳茱萸可以止嘔,半夏也可以止嘔。什么時候用半夏,什么時候用吳茱萸,就需要你臨場辯證。就可以看出來。一般來說,大家不要緊張,在臨床上的時候眼睛一看就知道了。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傷寒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