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衛邪相合”?表面理解就是,外邪侵犯人體哪里,人體的衛氣就相抗爭于哪里。內經認為,瘧疾的發病部位之所以游走不定,其機理就在于這種“衛邪相合”上。 經文中帝曰:“夫子言衛氣每至于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氣入,入則病作。今衛氣日下一節,其氣之發也,不當風府,其日作者奈何? ”其意思是說,人體衛氣每至于風府時,即腠理開發,邪氣乘機襲入,邪氣入則病發作。現在又說衛氣與邪氣相余的部位每日下行一節而發病;這樣如果發病時,邪氣就不恰在于風府嗎?又說每日發作一次,這又是何道理呢? 對此岐伯曰:“此邪氣客于頭項循膂而下者也,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故邪中于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中于背者,氣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氣至手足而病。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即岐伯解釋說:以上是指邪氣侵入于頭項,循著脊骨而下者說的。但人體各部分的虛實不同,而邪氣侵犯的部位也不一樣,所以邪氣所侵,不一定都在風府穴處。例如:邪中于頭項的,衛氣行至頭頂而病發;邪中于背部的,衛氣行至背部而病發;邪中于腰脊的,衛氣行至腰脊而病發;邪中于手足的,衛氣行至手足而病發;凡衛氣所行之處,和邪氣相合,那病就要發作。所以說風邪侵襲人體沒有一定的部位,只要衛氣與之相應,腠理開發,邪氣得以湊合,這就是邪氣侵入的地方,同時也就是人體發生瘧疾的發病部位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