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詩云: 吳王亡國為傾城,越女如花受重名。 妾自承恩人報怨,捧心常覺不分明。 這是清代文人袁枚的得意詩作《西施》,他從新穎獨特的角度入手,將一段歷史和西施的悲劇命運濃縮為二十八個字,可以說既沉重,又余味悠長。 西施,又稱“西子”,是中國四大美女之首,春秋末年越國句無苧蘿村人。苧羅山下臨浣紗溪,溪水長流不息,西施自幼隨母親在此浣紗,又被稱為“浣紗女”。 她因天生麗質、傾國傾城而被范蠡選中,稱為加速吳國滅亡,助推越國復興的棋子,但又因美貌而惹禍上身,最終香消玉殞,令人心生唏噓。 ·水偷月貌錦鱗醉, 風襲蛾眉天下顰。 有這樣一種說法,西施本是嫦娥的掌上明珠,奉玉帝之命,下凡來拯救吳越兩國黎民百姓脫離連年戰亂之苦。 廣寒宮里的嫦娥仙子,有一顆明珠。這顆明珠閃閃發光,嫦娥仙子尤其喜愛,常常在手中把玩,并命令五彩金雞日夜守護,唯恐丟失。有一天,五彩金雞趁嫦娥不備,偷偷將明珠含在口中,躲到月宮后面賞玩起來。它將明珠拋上拋下,很是開心,怎奈一不小心,明珠便從月宮滾落下來,直飛人間。金雞大驚失色,恐被責罰,也慌忙朝人間追去。嫦娥得知消息,便命令玉兔一同追趕,一直追到浙江諸暨浦陽江邊上空。 巧的是,浦陽江邊山下一農家女子正在江邊浣紗,忽見水中有顆光彩耀眼的明珠,忙伸手去撈,明珠卻像長了翅膀似的徑直飛入她的口中,并鉆進腹內,從此她似有了身孕。這名農家女子便是施姓之妻,亦西施之母。 但是,一晃十六個月過去了,這名女子只是腹痛難忍,卻沒有辦法分娩。忽有一日,一只五彩金雞從天而降,屋內頓時珠光萬道,恰在此時,只聽哇的一聲,一名長相俏麗的女嬰降生。施姓夫婦百感交集,給女嬰取名為施夷光。 “嘗母浴帛于溪,明珠射體而孕”,就是來源于這個傳說。 西施極美,貌若天仙,增半分嫌腴,減半分則瘦,甚至連蹙眉都極其美麗。 相傳,西施有心絞痛,疼痛難忍之時便會用手撫著心痛處,且皺著眉頭。同村里有個丑女叫東施,見到西施蹙眉,大吃一驚,覺得極美,便也效仿她捧心效顰。殊不知,若是美女這般操作,我見猶憐,長得不怎么好看的東施這般裝模作樣,簡直要了人命了。不光是富家子弟見了不敢出門,就連貧苦人家的男人見了,也趕忙攜妻帶子,倉皇逃離現場。這便是大家都熟知的東施效顰的故事,這個故事以“東施效顰”,來襯托西施的美麗。 關于西施捧心蹙顰,宋朝的姚勉和趙崇嶓分別做有《題西施拜心圖》與《西施捧心圖》。姚勉詩云而“高軒直蓋填寒閭,東家少婦羞弗如”,趙崇嶓則說“吳苑風光越水春,兩山眉里笑顰分”。 她的一笑一顰,是東鄰女無可匹敵的,那一笑一顰中,隱隱流動的是吳山越水,空明而靈動。唐人李白在《西施》一詩中這樣寫: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不僅荷花在她面前自慚形穢,就連水中的游魚看見她也忘記了游動。相傳,西施在河邊浣紗的時候,水中游動的魚兒見到她的倒影,不禁沉醉其中,都忘記了游水,便漸漸沉到了河底。因此,在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中,西施素有“沉魚”之稱。 蘇青在《論紅顏薄命》一文中這樣說:“要知道一個好看的女人生長在一個平凡的家庭里,一輩子過著平凡的生活,那么她是永遠不會成名,永遠沒有人把黑字印在白紙上稱贊她一聲“紅顏”的。” 誠然,若是西施一輩子居住在苧蘿村,那么她就和世俗所有的女人,結婚生子,操持家務,直至容顏逝去,泯然于普通的婦人。 蘇青還說:“美人沒有帝王,將相,英雄,才子之類提拔,就說美到不可開交,也是沒有多少人能知道她的。” 讓西施之名流傳千古的人有兩個,一個是范蠡,一個便是吳王夫差。 ·鶯聲壓卻三軍鼓,蜂腰舞動霸業根。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飽受吳國圍攻,只得向吳國求和,并被迫攜妻帶子到吳國為臣,實則是到吳國當人質。三年之后,才得以返還。歸國后,越王勾踐要一雪前恥,與文種、范蠡等大臣共謀強國之計。他們一面發展經濟,訓練軍隊,一面又想方設法讓吳王夫差放松警惕。吳王夫差生性貪戀美色,越王勾踐便選擇了最毒辣的計策——美人計。 于是,文種、范蠡便負責四處搜羅美女。一日,范蠡在苧羅山下的浣紗溪邊邂逅了美得不可方物的西施,便將其帶回會稽。 越王身邊有一個極其寵愛的宮女獻言:“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如此,西施僅僅具備第一個條件,于是越王便教習西施歌舞、步履和禮儀等。 西施發奮苦練,用了三年的時間,由一位浣紗女成為修養有素、婀娜多姿、能歌善舞的宮女,不僅如此,她舉手投足間,盡顯得體,風情萬種。于是,她穿上了為她量身定做的華麗宮服,被送往吳國宮室。當然,在去往吳國之前,西施就知道,她和其他被送往王室之中的女子不一樣,她是帶著責任與使命而去的。因而,在踏上吳國國土的那一刻,她也必定知道,她的生命和人生,早已不再單單屬于自己,而是屬于越國。 吳王夫差見到西施,大喜,便命人在姑蘇臺上建造春宵宮。 姑蘇臺,亦作“姑胥臺”。吳王夫差打敗越過之后稱霸吳中,有些得意忘形,開始在吳國大興土木,建造富麗堂皇的亭臺樓榭,姑蘇臺便興建于此。據史料記載:“為修造姑蘇臺,材料歷經三年才積聚,五年方造成。”建成之后,臺高三百丈,寬八十四丈,有九曲路拾級而上,登上巍巍高臺可飽覽方圓二百里的湖光山色和田園風光,其景冠絕江南,名聞天下。 姑蘇臺上,不僅有春宵宮,還建有大池,供西施與吳王戲水。此外,還有館娃閣、靈館等。 西施擅長跳“響屐舞”,吳王便用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做成“響屐廊”。西施裙系響鈴,腳著木屐,在響屐廊上起舞。鈴聲與大缸的回響聲相互應和,令夫差如癡如醉。沉湎女色的夫差,夜夜笙歌,不理朝政,終于走向王國之路。 公元前473年十一月,越國打敗吳國,吳王夫差拔劍自刎,吳國滅亡。 盧摯在《西施》中云:“建姑蘇百尺高臺,貪看西施,杏臉桃腮。月暗錢塘,不提防越國兵來。吳王冢殘陽暮靄,伍員長文老樹蒼苔。范蠡賢哉,社稷功成,煙水船開!” 吳國分崩離析,吳王的墓冢孤獨地佇立在殘陽暮靄之中,范蠡稱賢,越國得以光復,可西施卻處于極度尷尬的局面之中。 這個跟隨吳王多年,帶著使命的越國女子,卻陷入了尷尬地境地。吳國人視她為紅顏禍水,她無法立足,越國卻是自己回不去的母國。 曾經,美麗是她的至高榮耀;如今,美麗是她無法擺脫的原罪。 ·一場大夢煙波里,淚灑珍珠照來人! 吳越之間的恩怨煙消云散,西施的結局卻是一個謎團。 關于西施的結局,有三種說法: 一是自縊說。相傳西施見吳國滅亡,越國復國成功,深感欣慰,但又覺得對不住吳王夫差與吳國百姓,心生愧疚,便自縊于館娃宮內。 一是沉江說。關于沉江,又有諸多版本。一說是吳人極端痛恨西施,便將其沉江以解亡國之痛。一說是西施重返越國之后,越王勾踐害怕重蹈吳王覆轍,便將其沉江。還有一種說法便是勾踐貪戀西施美色,將其留在身邊,越后羨慕嫉妒恨,便將其沉江。 一是與范蠡歸隱西湖說。相傳,早在苧羅山下,范蠡便與西施一見鐘情,但念于身負社稷大義,便忍痛割愛。社稷事成之后,范蠡急流勇退,攜西施游歷五湖,做一對尋常夫妻。 《越絕書》中也稱:“西施亡吳國后,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當然,這是后人憐憫西施,想要給她一個浪漫而美好的結局,于是便有了這種說法。 至于真正的歷史真相,我們都無從而知。 精于考證的史學家們,稱西施為中國歷史上頭號色情間諜,說她善于挑撥吳國的君臣關系,特別是吳王與伍子胥的關系。 當然,這些也都是后世的推測,但是,吳國滅亡這個鍋,不能全由西施背。關于此,晚唐詩人崔道融曾有一首《西施灘》: 宰嚭亡吳國, 西施陷惡名。 浣紗春水急, 似有不平聲。 據《史記》載,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戰敗后困于會稽,派大夫文種用珠寶玉器賄通吳國太宰伯嚭,準許越國求和,從此越王勾踐獲得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其后終于滅掉了吳國。也就是說,吳國滅亡,是拜奸臣伯嚭所賜,西施只是“栽贓陷害”,就連浣紗溪的春水,也為她抱不平。 歷史興衰嬗變,非一己之力。崔道融借這首詩為西施是“紅顏禍水”翻案。后來,崔道融還寫了一首七言絕句《西施》: 苧蘿山下如花女,占得姑蘇臺上春。 一笑不能忘敵國,五湖何處有功臣。 短短二十八個字,卻道盡西施的一生:她是苧蘿山下面容姣好的浣紗女,她是姑蘇臺上一抹風情萬種的春色,她雖然縱情歡笑,卻不忘大義,她使命完成之時便急流歸隱。在崔道融的筆下,西施儼然是以身許國、功成身退的愛國女子。 ·結語 2006年5月20日,“西施傳說”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后人為紀念這位忍辱負重,以身許國的絕代佳人,就在諸暨苧蘿山下修建了西施殿。西施殿外,存有當年西施的浣紗石,雖歷經2500年風雨滄桑,昔日風光早已不再,但王羲之手書的“浣紗”二字卻依然在目。 臨浦集鎮往東北走2公里有座苧蘿山,山下有一條長約2.5公里的浣沙溪。這條溪的兩岸,分布著西施廟、苧蘿亭、范蠡廟、起埠廟、浴美施閘等14處西施古跡群。至今,浣沙溪邊的粉紅建筑西施廟里仍保留一塊清代光緒皇帝的御旨石碑。 在臨浦鎮北部,有一個施家渡村,這個村子里大多是施姓家族,相傳是西施的出生地。 每年農歷七月的最后一天,是橫一村一年一度的荷燈節,是為紀念西施和她的姐妹鄭旦而舉辦的,這一習俗已流傳了近900年。 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傳說是西施生日,這一天,不光是臨浦,有來自蕭山各地、紹興等地的香客來西施廟進香,至今不衰。 除此之外,國內有多個以西施為主題的景區。諸暨西施故里景區、宜興西施洞景區、無錫西施莊景區,分別以“妃子西施”“隱士西施”“范蠡與西施愛情故事”為旅游賣點。 不僅如此,西施文化還流傳到了國外,新加坡有“西施街”,韓國有“西施浦”,日本秋田象瀉町每年舉辦“西施節”,評選西施小姐。 可以說,時至今日,西施不僅僅是名垂青史的美人,更是一種文化符號。 這種文化,不僅成就了許多旅游景點,還滲透到了飲食行業。有一種名叫“西施舌”的菜式,是一種叫“沙蛤”的海產殼類做成的。因那貝殼被打開時,吐出的白肉像是一條小舌頭,不免令人聯想多多,故名“西施舌”。 不言而喻,這種菜品之所以存在并流傳至今,與西施“沉江”的傳說緊密相連——含冤而死,吐舌訴恨。 梁實秋先生第一次品嘗西施舌:“一碗清湯,浮著一層尖尖的白白的東西,初不知何物,主人曰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軟的感覺,嘗試之下果然名不虛傳。 可見此菜極為佳美。 在眾多傳說之中,我更喜歡西施這樣的結局:西施化解了吳越兩國的仇怨之后,就化作珍珠留在人間,為黎民百姓的健康長壽、養顏美容繼續做出貢獻,自此諸暨變成了世代養殖珍珠之鄉而馳名中外。 真也是應了這句詩:一場大夢煙波里,淚灑珍珠照來人! “世事大夢一場,人生幾度秋涼”,回望西施一生,毋庸置疑是一場悲劇。在這出悲劇之中,她不是一個柔弱的女人,而是一個美麗的,帶著仇恨的工具。 一遍又一遍讀“施夷光”這三個字,忽然間了悟——她的命運和使命,早已參在了這個“夷”字之上。“夷”,有“平坦,平安”之意,亦有“破壞建筑物(使成為平地)”“滅掉;殺盡”之意。 一個“夷”字,兩段人生。 有些宿命,參不透,亦逃不過。 --------- 考考你哦 傳說中,西施的生日是哪一天( ) A.農歷五月初七 B.農歷三月初三 C.農歷六月初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