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常見疾病治癥:大便帶血 【辯證診斷】 1、便血與溺血也。水寒不能養木,土濕不能達木,木陷而生疏泄,泄于后則便血,泄于前則溺血也。(溫陷燥土,清熱息風。)屬寒屬熱,務要分清。溺血屬虛者多。(補血養肝,不可破血。) 2、(1)胸陽傷到會吐血,陰津傷到會下血。 (2)肺癌、肝癌都會有吐血、咳血很厲害。 【辯證治則】 1、胃癌下血、腸胃出血用黃土湯;吞不下東西,加利膈湯;吐血,柏葉湯;胃酸,加旋覆花、代赭石。 2、(1)血痢乃肝經來克脾土。皆火邪而挾濕氣。火邪之血,色必鮮紅,脈必洪緩。口必消渴,而喜飲冷,小便必熱澀而赤濁。 A、痛者,乃火熱也。火邪帶濕氣,居于腸脾之際,不得奔下,未有不急而后重者。用歸尾一兩,黃連三錢,枳殼二錢,白芍一兩,廣木香二錢,甘草一錢,蘿卜子二錢,水煎服。 B、不痛者,乃寒也。白芍三錢,當歸三錢,蘿卜子一錢,枳殼一錢,檳榔一錢,甘草一錢,水煎服。 (2)內傷勞倦,與中氣虛寒人,脾不攝血,往往脾濕下乘而成血痢。內傷之血,色必鮮而紫暗,或微紅淡白,脈必微細而遲,或浮澀而空,口不渴,即渴而喜飲熱湯,小便不澀不亦,即赤而不熱不濁可辨。 A、理中湯加木香、肉桂,補中益氣湯加熟地、炒黑干姜治之而愈。 3、(1)脾經之病,如水瀉,乃脾氣不溫。血痢,乃過于燥熱,而成此癥也。 (2)水瀉,用白術一兩,車前五錢,二味煎湯,服之立效。水瀉者,乃一時水氣侵脾,故傾腹而出。用白術以利腰臍之氣血,用車前以分消其水勢,此正治之法也。 4、便血者,大便時下血也。脾經不升,濕氣郁瘀,阻礙肝經上升之路,肝經郁陷,往下疏泄,故大便下血。(溫腎達肝,除濕清熱。) 木氣一陷,腎中陽泄則寒生,木郁生火則熱作。總原于脾濕而不升也。(年久便血,去滯扶脾,補肝斂肺。初便血者,去滯清熱。) (補:水寒木郁土濕脈不短,用黃土湯;木郁土濕氣滯脈短,麥冬白芍法半夏各三錢,川芎一錢,白術茯苓苡仁各三錢) 5、大黃黃連瀉心湯不僅治吐血、衄血。凡下血、尿血、齒衄、舌衄、耳衄等一身九竅者,大黃黃連瀉心湯無一不治,真治血之玉液金丹也。從高壓的深海里面出來的都可以用。 6、(1)食入即吐、吐白痰,干姜二錢,吳茱萸二錢; (2)去痰去水:生姜二片,半夏三錢,炙甘草三錢 南星二錢; (3)健脾胃:白術三錢,茯苓三錢; (4)下血:加黃土湯;吐血:加柏葉湯; (5)病人已經不能攻了:葛根 柴胡 半夏 甘草 白朮 茯苓 人參 大棗 干姜 生姜,加上金匱中的黃土湯加減就可以治胃癌。 7、婦人在妊娠的時候,下利兇急后者血痢很重,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8、(1)驟然吐血,兼見頭痛寒熱者,外感傷經脈也。宜麻黃芍藥湯。 (2)吐血口渴,脈洪數而溺赤者,火熱傷陰分也。宜加味四生丸。 (3)吐血口和,脈弦微而溺清者,陽虛而陰脫也。宜變化理中湯。 (4)吐后口渴,血帶黑而腹痛者,瘀血積腹里也。宜加味四物湯。 (5)吐血之前,必先大發惡心者,血潮而凌心也。宜郁金丹皮湯。 (6)先行咳嗽,然后得吐血證者,肺燥傷陰脈也。宜清燥和血湯。 (7)先行吐血,然后得咳嗽證者,陰陽不相符也。宜調陰和阻湯。 (8)吐血之后,肌肉魚鱗甲錯者,腹中有干血也。宜大黃蟅蟲丸。 (9)大便下血,其下在糞之前者,腸風瘡痔類也。宜赤豆加味散。 (10)大便下血,其下在糞之后者,肝脾不統血也。宜仲景黃土湯。 (11)通身汗血,甚則沾衣盡赤者,火甚而血溢也。宜加味六黃湯。 (12)鼻中流血,以及齒縫出血者,胃中之燥熱也。宜清涼甘露飲。 9、一般大小便時有出血或色深都以黃柏來去熱,黃柏為下焦去熱要藥。 10、亡血 (1)四逆加人參湯:微脈,脈沒有力氣或脈芤,沒有活動性出血 (2)黃土湯:洪數脈,有活動性出血,黃芩配生地對活動性出血有截斷作用 【辯證比較】 1、(1)黃土湯與歸脾湯兩方均可用治脾不統血之便血、崩漏。 (2)黃土湯中以灶心黃土合炮附子、白術為主,配伍生地、阿膠、黃芩以溫陽健脾而攝血,滋陰養血而止血,適用于脾陽不足,統攝無權之出血證; (3)歸脾湯重用黃芪、龍眼肉,配伍人參、白術、當歸、茯神、酸棗仁、遠志補氣健脾,養心安神,適用于脾氣不足,氣不攝血之出血證。 2、血病辨證及方治表
3、血證附方表
【辯證針灸】 1、因為肝經絡過陰器,所以陰部的問題都可從肝經下手,行間效果很好,如果再加太沖,因為是同一條經,會更增加它的效果: (1)婦科女人漏下、滴漏不止、大量的下血、出血、月經不停、惡露不止、血崩,女人陰道問題; (2)男人疝氣痛、陰部痛、睪丸痛、陰莖痛; (3)在治療肝癌的時候,如果小便帶血。 【經典回顧】 1、淋家不可發汗,汗出必便血。 2、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多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后必便血。 3、師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熱在中焦者,則為堅;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腸有寒者,多鶩溏;有熱者,便腸垢。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 4、病人無表里證,脈浮數者,雖發熱六七日至七八日,勿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也。 5、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6、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圊血,名為火邪。 7、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8、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差,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 9、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下之,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鞭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里故也,抵當湯主之。 10、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若熱在膀胱,必便膿血也。 11、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12、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13、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 14、傷寒,先厥后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利必不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15、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16、太陽病,下之,其脈浮,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促者,必結胸也;脈細數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緊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心下痛;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數滑者,必下血。 17、帝曰:腸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 18、少陽不退位,即熱生于春,暑乃后化,冬溫不凍,流水不冰,蟄蟲出見,民病少氣,寒熱更作,便血,上熱,小腹堅滿,小便赤沃,甚則血溢。 19、結陽者,腫四肢。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二陽結,謂之消。三陽結,謂之隔。三陰結,謂之水。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陰搏陽別,謂之有子。陰陽虛,腸澼死。陽加于陰,謂之汗。陰虛陽搏,謂之崩。 20、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 21、下血,先便后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 22、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23、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24、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民間方法】 (僅供參考而已,大部分只對特定情況有效。真正治療或除根請認真閱讀臨床指導等內容) 1、大便下血:每次用黑木耳10克,柿餅兩個,水一碗煮爛吃下,一日二次,5天痊愈。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經方治癥(完結)》